鄧小文
我曾看過一篇教學文章,其中的一句話讓我感受頗深:“未來世界的文盲不是不懂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梢?,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本領是教師教學的最高境界。學生若不會自已主動學習,是學生的悲劇,也是教育的悲劇。
時代在前進,技術在發(fā)展,所有的一切都在與時俱進,如何讓學生在前進的道路上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題目。下面,我談談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幾點做法。
一、教給學生預習方法,使自學更有效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從四年級開始,學生在中、低年級的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定的預習基礎,信息技術同樣可以用預習來學習,這也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信息技術能力的有效手段。我在以前的教學中,常發(fā)現這樣的問題:老師布置了預習,甚至課上又安排了預習,感覺學生除了看得片面,預習也顯得很是隨心所欲,知識點的把握上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針對他們預習毫無目標的現象,長久會養(yǎng)成學習的惰性,打消學習積極性,我就這現象進行引導,每學習一課,都翻開目錄來看一看,了解本課要我們學習些什么,這些知識點分別在什么頁碼上。如在教學四年級信息技術課本第6課《裝扮新家》中,指導學生翻開目錄看一看,本課要掌握的知識點分別在什么頁碼,畫出兩個彎的曲線(在43頁),畫出一個彎的曲線(在44頁),畫出有多個彎的曲線(在45頁),畫出閉合的任意曲線(在46頁)??此坪芎唵蔚淖龇ǎ拱l(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些頁碼會引領學生遇到問題會有一條快速解決問題的渠道,最快速度找到答案。這樣,學生的預習就有重點,又能抓綱扣本,表現學生在課堂上,發(fā)現問題有針對性,解決問題也快多了,師生雙向交流以及與同學的交流也多了,我發(fā)現自己跟學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
二、教會學生思考問題,使課堂教學更高效
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睂W生在預習過程中,可以理解的內容有很多,但是學生們不善于篩選,往往一古腦兒地在課堂上提問,發(fā)言,沒有重點。面對學生不會透過現象去抓事物的本質來自學的現象,我就從這個方面來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每一課后面都有小盤點,用好這個知識小盤點,把小盤點當作本課學習收獲和總體評價。如四年級信息技術課本第6課《裝扮新家》中,小盤點有四個學習指標:1.能觀察出設計圖中的曲線(觀察圖中那些能用曲線工具畫出來的,能找出來還是不能是一個指標),2.能使用“曲線”工具畫出一個彎、兩個彎、多個彎的曲線(學習后掌握的程度是高還是低),3.能使用“曲線”工具畫出閉合的曲線(分別在畫布上不同位置點三下,形成閉合的任意曲線),4.能體會“曲線”工具的使用效果,并應用到畫圖創(chuàng)作中(學生作品展示中體現),這樣,課堂上的思考問題清晰簡單,目的性強,學生們對小盤點的知識掌握的程度,也反映學生學習任務是否完成。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自學中緊扣知識小盤點,學起來就這么簡單,效果又是這么的好……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習能力有提高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總是先交給學生自己討論、交流。例如,教學四年級信息技術課本第6課《裝扮新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畫出有多個彎的曲線”,書上講的步驟是,畫完第一條有兩個彎的曲線后,接著在后面畫第二條、第三條……多條有兩個彎的曲線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有多個彎的波浪線。有學生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畫出多個彎的曲線,不如用鉛筆來畫,在畫布上用白色的細線條,一筆就能畫出多個彎的曲線,簡單,流暢,多好的效果呀”,對于學生這樣的質疑解答,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從書中文字和自己的品悟來釋疑,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培養(yǎng)求異思維能力,提高自學能力。當然,學生的理解能力畢竟有限,書上寫的有書上寫的道理,只要學生能達到畫圖的效果,高效、簡單,不管是何種用法畫法,只要效果基本一致,老師都及時鼓勵學生,讓學生在得到老師的信任中找到自己學習的價值,從而加速學生自覺學習的觀念形成。
四、提高學生遷移能力,使教學效益最大化
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衡量的標準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正如葉圣陶先生講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熟練技能?!庇谑牵揖透鶕@一特點,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盡量讓學生達到現學現賣,如畫完貝貝的新家那幅《山水畫》后,課堂上還有十多分鐘的時間,能不能把所學的知識遷移到畫出《窗簾》上,學生按照步驟先分析窗簾的線條組成,再嘗試畫一畫,十多分鐘過去了,學生展示出一幅幅的作品……這樣一來,學生興趣高漲,不但提高了課堂效益,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中的遷移能力。
總之,現在的教是手段,最終的不教是目的,教師在平常教學過程中,滲透各種各樣的方式為學生搭橋鋪路,安排一條有利于學生自我求解的廣闊道路,表揚肯定他們的做法,使他們逐步由“學會”轉化為“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