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估算是根據(jù)已知條件,對數(shù)量或算式的結果,做出合理的推斷或估計。它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計算方法,能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檢驗計算結果。因而,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中加大了估算內容的比重,對估算教學提出了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第一層次,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第二層次,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yǎng)成估算的習慣。照例,具體目標闡述得如此詳盡、細致,估算教學的過程也應該生動、有序,并且高效。但筆者作為新老師,教齡尚淺,經(jīng)驗缺乏,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曾遇到了一些問題,進而引發(fā)了相關思考,茲在此,總結平日所思,提出幾點拙見。
一、估算的學情分析
人教課標版教材,從二年級開始,就安排了估算的教學內容。其中,二年級編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三年級編排了“乘除法的估算”。 估算內容看似簡單,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感到“估算難教”,學生更是覺得“估算是多余”。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要估算,體會不到估算的必要性。尤其是二年級的加減法估算內容,估算的數(shù)目不大,直接口算并不難,而采用“估算”則顯得牽強附會。到三年級學習乘除法估算時,這一現(xiàn)象有所改觀,但不少學生仍然是在被動接受估算。因為筆者注意到,每每學習一個新的運算法則,教材的編排思路一般是:口算——估算——筆算——驗算。估算是專門開辟了一個例題來講授的,而且講授的思路大抵是:看圖分析——解讀題目——明確“大約”要點——傳達估算思想。于是,這無形中給學生一個錯覺:估算是一種區(qū)別于口算和筆算的新的計算方法。其實不然,估算絕對不能和口算、筆算分隔開。它是在熟悉掌握口算技能的基礎上,為精確筆算學習做好鋪墊,能有效地檢驗筆算結果的計算工具。由此,筆者認為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景,從不同角度、更大程度地滲透估算思想。
二、估算教學的幾點思考
1.理解題意,正確運用估算
三年級上冊教材87頁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一條蠶大約吐絲1500米,小紅養(yǎng)了6條蠶,大約吐絲多少米?筆者原以為,學生會列式1500×3=4500(米)。但是,不少學生卻認為這種做法不對,因為題目中出現(xiàn)了“大約”兩個字,于是很多學生開始絞盡腦汁,不知道要將1500估成多少。原本簡單的一道應用題的解答卻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僵局。事實上,這道題需要估算嗎?是不是所有出現(xiàn)“大約”的題目都要估算呢?答案是否定的。
筆者反思平時的教學過程,對處理一道應用題時,往往讓學生關注“大約”二字,從潛意識中引導學生,看到“大約”想“估算”。而讓他們忽略了有“大約”不一定就是“估算”,沒有“大約”也未必不要“估算”。
2.估無定法,尊重合理想法
筆者在估算教學中比較苦惱的一個問題是,估算是否有唯一答案?如果有,那我們在估算教學中就應該統(tǒng)一估算策略,這樣有利于規(guī)范試卷、統(tǒng)一判分。但事實上,如果估算還是以精算的結果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那么估算教學只能以形式化而存在,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個問題往往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選擇何種估算策略,只要言之有理,符合數(shù)學思維邏輯,都應該判對。筆者猜測,這大概就是現(xiàn)行考試中很少出現(xiàn)專門估算試題的原因了吧。
在三年級上冊教材78頁例3中,課本中提出“29×8=”的估算。學生1:把29看成30,30×8=240,所以29×8的估算結果是240;學生2:把8看成10,29×10=290,所以29×8的估算結果是290;筆者認為,這兩種估算思路都應該判對,至于估算的優(yōu)劣,那要結合實際情況展開分析了。
估算無定法,有時甚至無優(yōu)劣?,F(xiàn)今,由于家長對于早教的日益重視和學生性格、智商、情商多樣化的發(fā)展,學生采取的估算策略有差異也是正常的現(xiàn)象。有的學生口算能力較強,于是這類學生的估算結果會接近筆算值;有的學生認真聽講、關注課本,因而這類學生的估算結果會偏于整十整百,雖然與精確值偏差較大,但同樣符合數(shù)理邏輯。
3.聯(lián)系實際進行估算,關注估算的有效性
在三年級下冊教材16頁中,完成了例2的教學以后,筆者又補充了一道題,“做一件衣服要3米布,140米最多能做多少件衣服?”。
由于是剛剛教授了估算知識,所以很多學生一下子就選擇用估算來解決這兩道題目。題1,有學生把140估成120,解答最多能做40件衣服;有學生把140估成138,解答最多能做46件衣服;這些結果也在筆者預設的范圍內,出題目的是引導學生明確:對于估算,有時候要多估,有時候要少估,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分析。這里不能把140估成150來解答。但是,三年3班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既然題目中出現(xiàn)了“最多”二字,怎么還能把140估成120呢?這時,另一名學生站起來說,為什么不用有余數(shù)的除法來解決呢?一定要用估算嗎?
聽到這兩位同學的質疑,筆者心中暗喜,回想反思,我們在教學中常常為了估算而估算,卻忘卻了估算的最終目的,估算始終是工具而非結果。
4.估算意識培養(yǎng)重于估算技能本身
估算意識和估算技能,孰輕孰重?古來爭論不休,筆者認為估算意識的培養(yǎng)遠甚于估算技能本身。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智力的發(fā)育,學生的計算水平會不斷提高,“如何估算”對于他們遲早不是難事。而學生能否根據(jù)不同的情境靈活選擇合適的算法,是考查其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面。面對一個數(shù)據(jù)模糊不清甚至殘缺的問題情境時,有的學生束手無策,因為數(shù)據(jù)不完整,無法精確計算,但有的學生卻能利用已有信息,靈活運用估算策略,把問題解決,這就反映出兩類學生不同層次的解決問題水平。
以上幾點便是筆者日常估算教學的思考總結,有些觀點支撐較為單薄,對于教材解讀也有失深入,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