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飛
近期,竹山縣決定抓住“精準扶貧”以及“秦巴片區(qū)特色產業(yè)開發(fā)”等重大政策與項目機遇,爭取近三年內,在管好現有茶園基礎上,拿出當家田地再新建一批高標準茶園。
繼續(xù)建設高標準茶園,首先要統(tǒng)一思想、達成共識、形成合力。但在新建茶園上,目前竹山干部和農戶思想并不是高度一致。到底還該不該搞大規(guī)模茶園建設?還有沒有地方搞茶園建設?拿出當家田地建設高標準茶園到底值不值?怎樣才能杜絕重建輕管、前建后荒,確保建一塊、成一塊、高效益一塊?針對這些問題,近期我們結合產業(yè)規(guī)劃,深入各茶區(qū)鄉(xiāng)村農戶走訪座談,通過認真細致的調查與研究,得出了一些更“接地氣”的觀點與結論。
首先,竹山到底還該不該搞大規(guī)模茶園建設?
實事求是地說,很多干部群眾、包括業(yè)內人士甚至縣領導層,對此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持反對意見的,可能還占多數。分析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近年來竹山縣一方面在轟轟烈烈地建設茶園,另一方面建好的茶園有的卻疏于管理,或者根本無人管理,導致前建后荒(見圖1)。根據近期實地調查結果,全縣荒蕪茶園面積占1/4左右。一些偏遠地方的老茶園嚴重荒蕪后已失去采茶價值,極少數茶園茶樹甚至被當地農戶砍了當柴燒掉,在這種情況下繼續(xù)新建茶園,豈不是白白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因此,很多人都認為,竹山目前建設的茶園面積已經夠大了,關鍵是要集中力量把現有的茶園管理好。但如果認真調查、仔細分析后會發(fā)現,目前荒蕪甚至被砍掉的茶園,都是一些坡度過大、土地瘠薄、立地條件差,土壤酸堿度和溫度、光照、濕度等自然環(huán)境條件不太適合茶樹生長的茶園;或者是沒有按照建園技術要求抽槽、施肥、回填、起壟,播種質量差,缺苗斷壟現象嚴重的茶園;或者是建在遙遠偏僻的深山里或山坡上,距離村莊較遠,人口外流后無人管理,甚至有茶卻無人采摘的茶園;或者是建園后交給當地千家萬戶管理,戶平面積小,技術、管理跟不上,有的農戶干脆仍然以種糧為主的茶園??傊?,荒蕪的都是一些低產、低效,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茶園,真正環(huán)境適宜、立地條件好、建園質量高、管護到位的高產、高效茶園(見圖2)不僅未荒蕪,而且很搶手。有的茶園畝收入在4000元以上,個別的甚至過萬元(見圖3),這樣的茶園,農戶們都看得很重、管理得很好,一些企業(yè)、大戶想流轉都困難。問題是目前竹山看起來茶園面積很大,但高產、高效的茶園所占比重并不大,充其量不超過1/3。一些茶園前建后荒,主要原因不是建設的面積太大了,而是建設的地點沒選對,或者建設的標準太低了,或者是建設后的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機制不對頭,沒有真正地管護好。
二是竹山的茶葉太多了,也是很多人認為目前不宜再建茶園的重要原因。的確,經過持之以恒的建設與發(fā)展,竹山縣近年來不僅茶園面積大大增加,茶葉產量較過去也有明顯增長。20世紀僅有一個國營圣水茶場時,早春名優(yōu)茶供不應求。春茶開園后,到茶場搶購茶葉可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但隨著投產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大、茶葉產量的不斷增加,竹山茶葉供求關系逐漸發(fā)生逆轉,很多種植、加工、銷售茶葉的茶農和企業(yè)都感覺到,茶葉由“不愁銷”慢慢變?yōu)椤半y得賣”,特別是質量、價格偏低的普茶銷售更加困難,有的地方茶農干脆不采普茶,有的茶葉加工企業(yè)或車間只加工價高易銷的高端名優(yōu)茶,不加工普茶,大量鮮葉因無人采摘、無企業(yè)收購而白白浪費。中央“八項規(guī)定”、縣委“十項制度”出臺后,高端名優(yōu)茶銷售也受到很大影響,出現產品庫存增加、銷售價格下降、企業(yè)效益下滑等現象。
猛一看,竹山的茶葉目前好像是面積太大了,茶葉市場已經飽和了。但經過認真調查分析后我們發(fā)現,這種看法是片面的,竹山茶葉過多只是一種表面現象,竹山茶葉的市場潛力其實還很大,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竹山茶葉還沒有走出去。目前大部分茶葉都集中在本縣銷售,只有小部分銷往十堰市。真正能將產品批量銷往北京、武漢等大城市、大市場的,只有圣水公司、星夢茶業(yè)等極少數企業(yè);真正將產品出口到國外的,目前只有裕源食品、星夢茶業(yè)兩家企業(yè)。大量產品還是集中在竹山本地扎堆銷售,而本地消費群體數量和消費能力、水平都十分有限,加之還有竹溪、谷城、宜昌等周邊地區(qū)茶葉沖擊本地市場,自然會感覺茶葉太多了。真正走出去才發(fā)現,市場其實還很大,天地其實還很寬。裕源公司入駐竹山后,借助其母公司將竹山中低端茶加工后出口至泰國等東南亞市場,僅干茶需求量就達到2000噸/年左右,目前該公司茶葉出口量穩(wěn)步增加,前景看好。另外,近年來竹山圣水、星夢兩家茶葉企業(yè),也接到過外地客商下的茶葉采購“大單”,但都感覺難以完成訂購數量。2016年,圣水公司與湖南客商簽下連續(xù)三年、每年供應1000噸“黑毛茶”的供應合同,但因當年茶葉減產、數量缺口過大未能履行合同,致使訂單面臨解約危險。俄羅斯客商在星夢茶業(yè)考察后,計劃簽訂100噸茶葉采購訂單,星夢茶業(yè)感覺難以完成,于是將訂購數量壓減至40噸,最后想盡辦法才勉強履約。由此可見,對進入國際大市場而言,我們的茶葉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二是竹山的茶葉產品過于單一。長期以來,竹山茶葉以綠茶為主,綠茶中又以中高端名優(yōu)綠茶為主,這與本地的消費習慣有很大關系。近年來,隨著市場的開拓和外來消費習慣的影響,竹山茶產品才日漸豐富,出現了紅茶、黑茶、花茶等新品,但綠茶的比重仍遠遠大于其他茶類。而目前感覺產品太多、賣不出去的,恰恰是大家都在加工生產的大路綠茶。市場上需要的一些特色茶類,包括質量上乘的高端名優(yōu)綠茶,產品仍然供不應求。近年來,竹山一些茶企生產的優(yōu)質紅茶、黑茶、花茶等在市場上十分俏銷,肖家埡茶場生產的高端綠茶每年均被搶購一空,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從產品結構上講,竹山的茶葉也不是太多了,而是結構不太合理,主要供給與市場需求出現錯位。用現在的行話說,就是供給側結構出現了問題,需要進行改革。
三是竹山的茶葉成本過高。與周邊地區(qū)相比,很多人都感覺到竹山的茶葉“太貴”。茶葉價格高,說明竹山茶葉質量好,但同時也說明竹山茶葉成本高。竹山茶葉成本居高不下,歸根結底還是竹山縣大部分茶園建設標準低、管理水平低、機械化水平低、單產水平低,耕作、管護、采摘大量依靠人工,在山區(qū)人口外流、勞力緊缺、工價偏高情況下,成本很難控制。尤其是一些產量低的茶園,1個采茶工跑1天采摘不到幾兩芽茶,名優(yōu)茶采摘速度提不起來,普茶又無法使用機械,直接抬高了采茶成本。茶葉成本過高,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對外市場競爭力,進而影響到產品的市場占有量,這也是竹山茶葉難以“走出去”的重要原因。要降低成本,就必須在建設高標準茶園上下功夫,在提高機械化水平上動腦筋,在建立科學管護機制上做文章。endprint
總之,竹山茶葉基地建設的現狀是:茶園面積大,但高產高效茶園面積??;產品在境內市場相對飽和,但在境外市場空間很大;茶葉品質很好,但高成本影響了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正是這些問題,使得竹山茶葉目前的實際效益,與竹山優(yōu)越的茶葉生長環(huán)境相比,與眾多干部和農戶對茶葉產業(yè)的期望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竹山茶葉的真正潛力遠未得到充分發(fā)揮。要改變這一現狀,將竹山茶葉做大、做強,單靠管理、改造基礎過差的已建茶園不行,必須再建一批高標準茶園。
其次,竹山還有沒有地方搞茶園建設呢?
很多人認為,該建茶園的地方過去都建了,不可能再有新的地方。持這種觀點的人,關鍵是建設的思路還沒有變,還想著耕地必須種植糧油,建茶園千萬不能占用耕地,茶園必須建在山上。其實,只要變換一下思路,將山區(qū)雖能種糧但更適合種植茶葉、種糧效益偏低但種茶效益不錯的當家田地調整出來,改為種植茶葉,就有不少地方能建茶園。
我們在調查中發(fā)現,一些對農村實際情況不夠了解,或者對茶葉情況不夠熟悉、認識不夠深入的人群是思想不通、表示反對的。
他們認為人可以不喝茶,但不能不吃飯,種植茶葉一是見收慢,二是擔心銷路,還是種植玉米、水稻、油菜、小麥等傳統(tǒng)糧油作物穩(wěn)當些。特別是當家田地,更不能輕易改種茶葉。持這種觀點的,大部分是非產茶區(qū)農民,以及茶葉產業(yè)發(fā)展不太好,沒有嘗到種茶甜頭,且產業(yè)基礎薄弱、經濟比較落后、思想比較守舊、害怕出現波折的干部和農戶。
我們同樣在調查中發(fā)現,一些茶葉產業(yè)發(fā)展歷史較長、效益較好地區(qū)的干部和農戶則認為,拿出當家田地,建設高標準茶園符合當前市場。原因有四方面:
一是山區(qū)耕地面積小、分布零散,依靠人、畜力種植糧油作物,生產成本過高,無法與平原地區(qū)依靠機械大面積耕種收獲相提并論,產品入市缺乏競爭優(yōu)勢,農民種植這些作物基本沒有經濟效益,未來必須走差異化發(fā)展道路。因此,調整種植結構、發(fā)展特色產業(yè)是大勢所趨。
二是茶葉是平原不產、竹山優(yōu)勢明顯的特色產業(yè),山區(qū)茶葉種好了,其經濟效益遠高于種糧。在目前國泰民安、糧食供應充足且購買便利的情況下,種植茶葉只要收益可觀,用種茶收入購買糧食,不僅能夠“吃飽”,而且能夠“吃好”,還能解決經濟貧困問題,是山區(qū)人口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三是目前大面積效益偏低的茶園,很大一部分是建在坡度較大、立地條件較差的薄坡地甚至掛坡地上,建園基礎差、建園標準低,很難獲得高產高效。而且隨著山區(qū)城鎮(zhèn)化步伐加快,農村人口逐步外流且老齡化趨勢明顯,過去建設的部分茶園,現在正面臨管不了、也管不好等問題。在此情況下,要提高茶園效益,就必須變換思路,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管理容易、肥水條件好的當家田地上打主意。
四是一些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區(qū)域(如原牌樓鄉(xiāng)),人口外流后野生動物數量增加,當家田地種植糧食作物,目前還面臨野豬、雀鳥為害加重等問題,也希望通過調整改變目前現狀,而種植茶葉正好滿足了這種愿望。
思路一換天地寬。據實地踏勘,目前竹山適合建設高標準茶園的耕地面積有5萬畝左右。
再次,拿當家田地建設茶園,到底值不值呢?
我們經過認真調查分析后發(fā)現是值得的。山區(qū)一些更適合種茶的二高山當家田地,種植糧油作物單季(一年只種一季水稻或玉米,冬季耕地休閑)畝收入只在1000元左右,兩季(冬種油菜或小麥)畝收入約1500元;去掉種子、農藥、化肥等各種生產性開支后,單季畝收入在500元左右,雙季畝收入在800元左右;如果再去掉耕種、管理、收獲等用工投入,單季畝收入一般在300元以下,雙季畝收入在500元以下,遇到災害年份甚至會出現虧損。這也是近年來二高山地區(qū)很多農民不愿種地,常將雙季作物改為單季,或者干脆將耕地流轉給他人種植甚至棄耕荒蕪的重要原因。如果將其改為高標準茶園,由于水肥條件好、管理能到位,進入盛產期后一般畝收入可達5000元左右,最高的可達到1萬元以上,去掉各種投入后,畝收入一般可達3000元以上,高者可達6000元以上,不僅遠高于種糧,也明顯高于過去在坡地粗放點播的茶園。同時種植茶葉與種糧相比管理更加輕松,各種災害也相對較少。
最后,拿當家田地建設茶園,怎樣才能保證建設的標準與質量?
建園質量不高、建后管護不到位,致使新建茶園遲遲不能成園,或者不能成為高產、高效茶園,是竹山多年來茶園建設的一大弊病。究其原因,與建園的主體不明、體制不順、責任不清等有很大關系。竹山建設茶園,以往多采取“建管分離”的辦法,即將整個茶園建設分割成多個環(huán)節(jié),由不同的主體分別負責實施。整地抽槽的只管整地抽槽,播種移栽的只管播種移栽。播種移栽后,一般都將茶園分散到各家各戶管理。如此一是質量難以保證,二是監(jiān)管難度較大,三是責任難以分清,導致每年建園時上報面積雖大,但最終成園面積較小,有的建后多年仍忙于補植、補種,甚至出現前建后荒現象。
為解決此問題,確保用當家田地建設茶園建一塊、成一塊、高效一塊,建議今后采取“政府招標、專業(yè)建園,建管一體、成園流轉”的辦法,即對計劃新建的茶園,由政府統(tǒng)一公開招標,由專業(yè)從事茶葉建園的中標公司或企業(yè)作為惟一的建設主體,按照規(guī)定的技術標準進行建園,并在建園后連續(xù)管理3年,待幼齡茶園達標驗收后,再兌付全部建設資金。如此可明確建園責任,前后相接、環(huán)環(huán)相套,提高建園質量,解決建園后至開采前一家一戶管不了也管不好等問題;同時專業(yè)化建園、專業(yè)化管理,可以合理配置資源;提高勞動效率,降低建園成本,減少管護失誤。新建茶園由專業(yè)人員管理3年,進入開采期后再發(fā)包給當地農戶,或者流轉給茶葉種植大戶,實現適度規(guī)模經營,只要建園標準高,茶葉長勢好,見收快,不僅農戶樂意承包,大戶也愿意流轉??傊?,茶葉基地建設不能因循守舊,要根據新形勢,通過調查研究,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模式,才能將這項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簡介:熊 飛,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研究、示范、推廣及農業(yè)規(guī)劃起草、農民科技教育培訓等工作,獲得各種科技獎勵20余項,其中“水稻地膜覆蓋增溫濕潤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獲農業(yè)部、省農業(yè)廳“農業(yè)豐收獎”一等獎。聯系地址:湖北省竹山縣農業(yè)局 郵編:442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