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 要:紫砂壺其獨特的造型與裝飾語言在藝術設計領域占據(jù)著一席之地.它的形成與創(chuàng)造蘊涵著豐富的美學觀念。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新的元素不斷充實其中,其創(chuàng)作技藝也會發(fā)生相應地變化,這有待于一批有志之士去開拓、去創(chuàng)新。
關鍵詞:紫砂壺;造型;裝飾;工藝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6-026-01
紫砂壺的造型藝術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是存世人類器皿中最豐富的,向有“方匪一名,圓不一相,文豈傳形,賦難為狀”之譽。紫砂壺如按造型形式分類,主要分為幾何形體造型、自然形體造型、筋紋器造型類。
一、幾何形體造型
幾何形體造型紫砂壺,是根據(jù)立方、長方、球形、筒形以及其他幾何形體變化而來的,是最常見的造型,俗稱:“光貨”。光貨造型講究器皿的立面線條和平面形態(tài)的變化,以及形體各部位之間的比例關系,或輔以一些簡潔的線條裝飾,光貨那不因簡單而傳統(tǒng)正道的大氣,一向為人所稱道。其造型又可分為圓器和方器兩種。圓器造型主要由各種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線組成。紫砂圓器講究珠圓玉潤、骨肉亭勻、比例協(xié)調(diào)、敦龐周正、轉(zhuǎn)折圓潤、有永耐看。掇球壺、仿鼓壺、汗扁壺是紫砂圓器造型的曲線作品。圓器造型規(guī)則主要要求是“圓、穩(wěn)、勻、正”。它的藝術要求必須是珠圓玉潤、口、蓋、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協(xié)調(diào)和諧,勻稱統(tǒng)暢,達到無懈可擊,致使器型上的標準要求為“柔中富剛,圓中有變、厚而不重、穩(wěn)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勻。”如四方、六方、八方以及各種比例的長方形等。方器造型中方中藏圓,線面挺括平正,輪廓線條分明,給予人們干凈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后來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壺、六方壺、八方壺、傳爐壺、棱壺、僧帽壺等造型。方器造型要求為“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wěn)、莊重”,以直線、橫線為主,曲線,細線為輔,器型的中軸線、平衡線要正確、勻挺,富于變化。方器除口、蓋、的、把、嘴應與壺體相對稱外,還要做到“方中富圓、方中求變、口蓋劃一、剛柔相稱”。如“四方玉璽壺”的成型全憑線、面、塊的處理安排得當,才顯示紫砂方器茶壺的挺拔利落,寓圓寓方,深厚穩(wěn)健。彎嘴翹起,大方有力,壺把圓渾端度,便于執(zhí)握。壺蓋線面挺刮,磊落大方,層次分明。壺鈕端莊穩(wěn)健,憨厚可愛。使壺體不論四方、六方、長方、扁方為壺型,其壺蓋方向均可任意變化,并與壺口嚴密吻合。
二、自然形體造型
自然形體紫砂壺造型,取材自植物、動物的自然形態(tài),最能代表制壺藝術的匠心獨運,以造化為師。因為這種紫砂壺的造型帶有一些浮雕、半浮雕的裝飾,俗稱“花貨”?;ㄘ浻袃煞N形態(tài):一種是自然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另一種是自然形態(tài)意境的抽象表現(xiàn)。自然形態(tài)表現(xiàn)多以雕、捏、堆等手法將自然界中的實物特征表現(xiàn)出來。如花貨壺中蔣蓉的“西瓜壺”,壺身以光純的西瓜為主體,瓜蒂為紐,瓜藤曲形為壺嘴、壺把。壺身一角,運用象征的藝術手法,飾以一片瓜葉和兩朵帶著卷須的嫩黃色的西瓜花,在碧翠的壺身上,一道道墨綠的條紋組成自然美麗的圖案,鮮活得讓人似乎感到了西瓜的清涼甘美,顯示出形象逼真,自如的形態(tài),既使用美觀又富有藝術魅力,確實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起到“功到自然成”的作用。又如“梅樁壺”,不僅要塑出梅花、梅樁的實型,更要在梅花、梅樁的實型中體現(xiàn)出梅花的高貴,梅樁臨風傲雪的鐵骨冰心,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的氣度和審美情趣。
總的來說,這種壺的造型規(guī)則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僅應具有適度性的藝術夸張,又應著意于風格瀟灑?!备鞣矫婢C合表明,紫砂塑器不僅應形象生動,構圖簡潔,而且應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澤來增強其藝術效果。
三、筋紋器紫砂壺造型
筋紋器形體是從砂器早期的六方形壺的基礎發(fā)展而來的。它的特點是將形體的俯面作若干等分,把主動流暢的筋紋,組織于精確嚴密的結構之中。這是從生活中所見的瓜棱、瓜瓣、云水紋等創(chuàng)作出來的造型樣式。筋紋器造型紋理清晰流暢,口蓋準縫嚴密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結合。筋紋器壺藝造型規(guī)則是“上下對應,身蓋齊同,體形和諧,比例精確,紋理清晰,深淺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大多數(shù)這類壺藝都要求口、蓋、嘴、的、把都必須作成筋紋形,使壺身的文理相配合。這也使得壺藝和壺體與壺蓋結合上要求有如精密之機械、每一等份、每一壺口半圓線、弧線等都要求計算得十分精確。因此筋紋器的造型不僅在造型側視面上要變化,起俯視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
四、結語
紫砂壺的造型及裝飾博大精深,蘊涵了各種文化表現(xiàn)形式,它歷史淵源悠久,從古至今歷經(jīng)數(shù)代紫砂藝人的努力探索和創(chuàng)新,積累至今,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然而,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新的文化元素不斷充實到紫砂壺藝的創(chuàng)作中來。其創(chuàng)作的技藝、方法也存在挖掘和發(fā)展的空間,這有待于一批有志于紫砂制壺藝人去開拓,去創(chuàng)新,更好的把賦有生命力的藝術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唐云,鄭重.紫砂壺鑒賞[M].香港:萬里機構,1995.
[2]楊永善.陶瓷造型設計[M].沈陽:遼寧科技技術出版社,19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