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摘要:我國現(xiàn)有兒童中獨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倍受寵愛,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孩子在情感上得到的是單向“輸入”卻不知付出。因此,造成了幼兒個性品質(zhì)的負面影響,尤其在感恩心態(tài)方面更是如此。通過教育的實踐與思考,發(fā)現(xiàn)幼兒缺乏感恩心態(tài)的表現(xiàn)多集中于自我意識過分強烈。“小霸王”情緒日益高漲、自私,對他人漠不關心、習慣于依賴,心理脆弱、敏感。
關鍵詞:幼兒教育;感恩教育
一、幼兒缺乏感恩心態(tài)的原因
1、自我意識過分強烈,“小霸王”情緒日益高漲。論在家還是在幼兒園,我們總可以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很多幼兒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父母,爺爺,奶奶頤指氣使。究其原因主要是,現(xiàn)在的孩子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陽”,一些家長對孩子樣樣給予呵護遷就,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所以導致幼兒合群性弱,加上有的家長怕孩子吃虧、受欺、學壞等,常常給予幼兒不正確的引導,這就強化了幼兒的自我中心心理,使幼兒以為世界是為“我”而存在的,他們的眼中,只有自己,沒有他人,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擁有一切,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
2、自私,對他人漠不關心。這主要是由于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社會消費觀念逐漸改變,也使得人們的需求結構由單一、低層次向多樣化和高層次發(fā)展,因此,一些父母千方百計滿足獨生子女的物質(zhì)需求致使幼兒的物質(zhì)欲望高且小小年紀就養(yǎng)成與人攀比的習慣,造成一些孩子行為自私、不關心他人等不良傾向。
3、習慣于依賴,心理脆弱、敏感。這主要是由于一些家長對幼兒十分溺愛,事事包辦代替,樣樣安排妥貼,致使幼兒不用動手動腦,習慣于依賴別人,造成不少幼兒嬌氣,害怕困難,勞動觀念淡薄,遇到較復雜的事情,不作努力就輕易地求助于人;此外,幼兒所表現(xiàn)的冷漠、自私,在很大程度上與幼兒在幼兒園所受到的教育有關,隨著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各方面研究的新進展,人們的兒童觀有了很大的改變,逐漸認識到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有著獨特思想的個體,應當尊重兒童,隨之而來的便是教育觀的改變。在幼兒園,兒童是中心,一切活動都要圍繞兒童來展開,鼓勵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特別是受后現(xiàn)代思想的影響,主張個性的張揚,已經(jīng)達到頂峰,我們不否認這些改變確實有它積極的一面,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它無形之中使幼兒形成一種優(yōu)越感——“唯我獨尊”。
二、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有利于幼兒的健康。發(fā)展俗語云:“教婦初來,教子嬰孩。”幼兒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因此要及早施教,尤其是在兒童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方面,更要“謹注錯,慎習俗”,其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養(yǎng)成需要成人全面、及時的引導。兒童感恩意識的獲得同樣不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3~6”歲是兒童道德品質(zhì)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兒童自我中心思維占強勢地位的時期,兒童難以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問題。這就需要成人一方面抓住關鍵期及時教育,以增強感恩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兒童心性未定之前實施感恩教育,防止不良影響的侵入,可以保證幼兒的健康發(fā)展。如果不注重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幼兒就有可受到利己主義思想的影響,表現(xiàn)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點,并延續(xù)到其成人以后,從而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會使幼兒從小有一顆敏感的、溫存、善良的心,使孩子從小就有一種責任感、義務感,學會尊重關心別人。
2、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有利于保證感恩教育的效果。人格心理學認為,人在6歲以前就已經(jīng)奠定了其人格基礎,后期的教育與塑造只能在這個基礎上起作用。感恩意識的獲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一個人幼年時沒有種下“善”的種子,幾乎不可能要求他成年后成為一個樂于助人、施恩不圖報的人。目前,在對感恩教育的研究中,研究者已基本達成了共識,即“實施要從幼兒抓起”。正如賀拉斯·曼所說:“凡是任何事物生長的地方,一個塑造者勝過一千個再造者。”研究表明,6歲以前的情感經(jīng)驗對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響,一個兒童如果此時無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躁、猜疑、易怒、悲觀、具破壞性、孤獨、焦慮、有各種恐懼的幻想、對自己不滿意等,以后,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zhàn)將很難把握機會、發(fā)揮潛力。如果孩子在幼年期缺乏情感體驗,甚至會在其一生的發(fā)展中隱伏很大的后遺癥。幼兒階段的感恩教育是后期感恩教育的基礎。
3、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有利于當前一些社會問題的解決。當前我國兒童多為獨生子女,很容易成為家庭三代的核心,養(yǎng)成驕蠻任性的性格。一些孩子甚至學會了用各種手段來要挾自己的家人,以滿足自己的需求。這不僅導致幼兒之間頻繁發(fā)生沖突,幼兒與家長之間也時有對抗產(chǎn)生。當前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自殺事件層出不窮,社會中也不斷出現(xiàn)對兒童自私自利的責難。人們在尋找這些社會問題的原因時,往往會指責教育的缺席,其中兒童期教育的不足尤為突顯。筆者認為,感恩教育不失為一種解決策略。如果我們從兒童期就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無論對兒童及其家庭,還是對整個社會,都會有利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