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辰
清明微雨,回鄉(xiāng)。
本是不愿去的,怎料父母一起來勸:“這畢竟是咱的傳統(tǒng)習(xí)俗!趁此機(jī)會回鄉(xiāng)看望老人,豈不兩全其美?”“有啥重要的事讓你清明節(jié)也不過了?抓緊收拾一下,趕緊下樓!”
一路抱臂,望向窗外。
眼中忽見大塊明媚的金黃——是油菜花,后面是瘋長的深綠的麥田,生機(jī)勃勃的景象,沖淡了天空的灰暗。忽然記起一句話,輕輕吟誦著:“……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dāng)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前后,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jié),怪不得會有“踏青”這一習(xí)俗,許是為了“接接地氣”,感受大自然的青春氣息吧?媽媽也來了好興致,下了車,挽著我的臂,笑說“也算是踏青了”,與我細(xì)細(xì)欣賞起沿途風(fēng)景來。油菜花絲毫不顯俗氣,涌動著濃郁的蜜香,耳畔可聽得蜜蜂熱鬧的“嗡嗡”聲,花開四野,在微風(fēng)中招搖,路邊青柳依依,已有村人去割采。
進(jìn)了村,遇到小時就已熟悉的鄰舍,操起有些生硬的鄉(xiāng)音,甜甜地打了招呼,就聽村人們喜滋滋地應(yīng)聲:“伢兒真乖!走,給你奶奶送青柳去,別讓她和你爺爺再跑一趟?!毕胍獛兔?,卻被堅決地趕到一邊,“哪能叫你個小娃娃來,快得很?!笔炀毜厥制鸬堵?,兩節(jié)青柳枝重重地落到地上。驚喜地想要道謝,她們卻憨憨一笑:“客氣啥,快去吧!”回家拿給奶奶,奶奶細(xì)問是哪家嬸子后,便插上了門楣。我好奇地問:“咱為啥要插柳條呢?”一旁讀過不少書的爺爺聽見了,笑瞇瞇答:“都說啊,這柳樹有靈氣,生命力強,插柳條辟邪鎮(zhèn)鬼?!痹捳Z間,灶上的雞蛋也煮熟了。奶奶揭開鍋蓋,挑了兩枚淡青的雞蛋,小巧玲瓏,塞到我手里:“清明吃雞蛋,討個‘圓圓滿滿的吉利。你是小孩,長身體,多吃幾個沒事?!蔽逸p笑,就知道奶奶會這樣,即使不是清明節(jié),她也能想出辦法讓我吃的。然而,吃雞蛋這一習(xí)俗,又怎不暗含了對生活的敬意與祈盼呢?
小住一宿,第二天乘車回家。
原本打算跟家人一起去祭掃先人的我驚訝不已,問爸爸,他沉默一會兒,嘆道:“這次本來就來晚了,走得又急,不能去了……不過啊,你爺爺奶奶昨天上過墳了,我又買了一大包紙錢,讓他倆幫忙燒……”我也有些悵然,靜靜低下頭,不再說話。
清明文化,本就既包含了祭掃祖先寄托哀思的辛酸,又蘊含了踏青插柳品嘗春風(fēng)的朝氣,這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回程路上,我依舊一路抱臂,望向窗外,心中卻暗下決心:明年這個節(jié)日,我一定早點回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