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培,宋志勇,楊子誠,楊正斌,李俊松
(1.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科學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2.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 100083;3.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尚勇管護所,云南 勐臘 666300)
西雙版納鼷鹿種群分布研究
楊鴻培1,宋志勇1,楊子誠2,楊正斌1,李俊松3
(1.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科學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2.北京林業(yè)大學,北京 100083;3.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尚勇管護所,云南 勐臘 666300)
依文獻記載,在西雙版納州設定鼷鹿調查范圍,運用訪問調查法對74個村民小組進行調查,共有120位受訪者提供有效信息。運用ArcGIS 10.5軟件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得出鼷鹿水平分布范圍為勐臘縣北緯22.189 752°~21.149 920°,東經(jīng)100.614 550°~101.776 686°,分別位于勐臘、瑤區(qū)、勐伴、易武、勐滿、磨憨(尚勇)、關累、勐捧8個鄉(xiāng)鎮(zhèn)。通過紅外相機調查,發(fā)現(xiàn)鼷鹿棲息的海撥范圍為624~1 099 m,以海撥600~900 m為主,占總棲息范圍的83.35%。鼷鹿種群受到的主要威脅有生境破碎化、獵殺、林下經(jīng)濟發(fā)展等。提出加強鼷鹿棲息地保護、嚴肅查處獵殺鼷鹿的行為、做好生境恢復工作等保護策略。
鼷鹿;種群分布;ArcGIS 10.5;紅外相機調查;生境破碎化;棲息地保護;生境恢復;西雙版納
西雙版納分布的鼷鹿(Tragulusjavanicus)也叫威氏小鼷鹿 (Traguluswilliamsoni),是我國偶蹄類中最小的脊椎動物,僅分布于西雙版納的勐臘縣。1999年,羅愛東對鼷鹿的的生境選擇進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影響威氏小鼷鹿的生態(tài)因子依次為植物幽閉度、地表覆蓋物、坡度、植被類型、土質、海拔和坡向等[1]。2010年,曹明等在滇南勐臘地區(qū)的勐滿和龍門片收集鼷鹿足跡鏈坐標位點,利用GIS軟件生成鼷鹿的分布格局圖;在樣方中測量11個生態(tài)因子,比較利用樣方和可利用樣方的定量因子,結果表明,喬木蓋度、灌木蓋度、落葉層蓋度和距水源距離等4個因子差異顯著,并且是區(qū)分利用樣方和可利用樣方的關鍵因子,也是影響鼷鹿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2]。
1.1 生物學特征
鼷鹿(Tragulusjavanicus)隸屬于哺乳綱(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反芻亞目(ruminantia),鼷鹿科(Tragulidae)。鼷鹿科(Tragulidae)有3個屬,僅鼷鹿屬(Tragulus)分布于東南亞及中國云南,包括老撾、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和緬甸,至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蘇門答臘島等,我國是鼷鹿分布的北緣,僅見于云南西雙版納的勐臘地區(qū)[3]。
它是最小的鹿科動物,體形大小似野兔。體重1.7~2.6 kg,體長44~48 cm,尾長6.5~8.0 cm,肩高20 cm,四肢細長。頭、體毛為棕紅色,尾背面紅棕,腹面白色。頜下到前胸有一個“V”字形白紋。冬毛全身無斑,夏季則可見到乳黃或白色排列不正的白斑。無角。上下頜均具犬齒,雄性上犬齒發(fā)達,露出口外呈獠牙狀。雌性乳頭4個。棲息于熱帶海拔較低地區(qū),常見近水的潮濕地帶。棲居于低地森林、灌叢。單獨活動,有配偶時才成對出現(xiàn)[4]。
1.2 保護現(xiàn)狀
鼷鹿被列為《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保護動物[5],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被列為瀕危(E);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以及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鼷鹿的等級為數(shù)據(jù)缺乏[6]?!对颇鲜O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將鼷鹿列為極小種群物種[7]?!对颇衔麟p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計劃》(2014-2020)將鼷鹿列為重點監(jiān)測物種[8]。
2.1 訪問調查
根據(jù)文獻記載,鼷鹿在西雙版納分布于勐臘縣[1]。調查區(qū)域以勐臘縣為主,但為了保證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相應擴大了調查范圍,在與勐臘接邊的景洪和擁有鼷鹿類似生境的勐海部分區(qū)域也開展了相應的調查工作(圖1)。根據(jù)天然林分布情況,確定了74個村民小組作為訪查點,采用“非誘導式”方式,對自然保護區(qū)管理所、林業(yè)站、保護站、天保站有經(jīng)驗的護林員或野外巡護工作人員及熟悉森林環(huán)境及野生動物的人員(特別是有狩獵經(jīng)驗的長者)開展訪問調查,了解當?shù)厥欠裼谢蛟绪狗植迹@取其分布狀況、活動規(guī)律等相關資料。訪問內容還包括發(fā)現(xiàn)鼷鹿活體或活動痕跡的時間和地點等信息。
2.2 訪問調查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Microsoft Excel 2003軟件記錄被訪者籍貫、姓名、民族、身份、年齡,發(fā)現(xiàn)鼷鹿的時間、痕跡類型、數(shù)量、分布地點,調查時間,調查人員等信息。通過分類匯總、數(shù)據(jù)篩選和排序等功能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2.3 利用紅外相機進行監(jiān)測
根據(jù)訪問調查獲取的數(shù)據(jù),在鼷鹿分布區(qū)內布設紅外相機(LTLACORN Scouting Camera Ltl-6210 MC&Ltl-6210MG)拍攝鼷鹿影像,以驗證訪查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共布設紅外相機51臺次,野外布設時間為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拍攝模式設置為高清照片連拍3張,錄像模式拍攝30秒高清視頻,日期設置為公歷,時間設置為北京時間。運用全球衛(wèi)星定位儀(GPS)確定每臺紅外相機的地理坐標(經(jīng)緯度)及海撥,并記錄布設點的植物類型。
2.4 矢量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
在訪問調查過程中,利用ArcGIS 10.5軟件,以2012版衛(wèi)星圖片為底圖,對訪問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標注、記錄,生成鼷鹿分布圖。將紅外相機經(jīng)緯度數(shù)據(jù)導入ArcGIS軟件,提取鼷鹿分布的海撥數(shù)據(jù)。
3.1 水平分布
通過訪查,收集到120份有效信息。訪問所涉及的民族有傣族、哈尼族、瑤族、彝族、壯族、漢族、基諾族、拉祜族等。訪查對象有村民、老獵人、林業(yè)工作者、護林員等4個類群。被訪者年齡在25~90歲,其中40~60歲的男性占77%。通過訪問調查可以確定勐臘縣勐臘、瑤區(qū)、勐伴、易武、勐滿、磨憨(尚勇)、關累、勐捧8個鄉(xiāng)鎮(zhèn)有鼷鹿分布。鼷鹿水平分布情況記錄可以追溯到1950年前后,本研究在此基礎上刷新了分布范圍:北緯22.189 752°~21.149 920°,東經(jīng)100.614 550°~101.776 686°;北起易武鎮(zhèn)布龍河,南至磨憨(尚勇)鎮(zhèn)新民村,西起關累鎮(zhèn)蘇臘大山,東至勐臘鎮(zhèn)南蚌村(圖2)。
圖1 鼷鹿訪問調查點Fig.1 Visit and survey spot of Tragulus javanicus
圖2 鼷鹿分布范圍Fig.2 Distribution range of Tragulus javanicus
3.2 垂直分布
利用紅外相機對鼷鹿訪查分布區(qū)進行調查,共安裝51臺次,其中有13臺次的相機拍攝記錄到鼷鹿影像,共拍攝鼷鹿影像文件158個,其中圖片136張(圖3,圖4),視頻文件22個。分布海撥624~1 099 m,以海撥范圍600~900 m為主,占所拍攝到鼷鹿棲息海拔的83.35%。
圖3 在勐捧鎮(zhèn)拍攝到的鼷鹿影像Fig.3 Image 1 of Tragulus javanicus
圖4 在勐捧鎮(zhèn)拍攝到的鼷鹿影像Fig.4Image 2 of Tragulus javanicus
4.1 鼷鹿分布特點
鼷鹿在歷史上曾廣泛分布于瀾滄江以東的勐臘縣南臘河流域熱帶森林,而現(xiàn)存種群只局限于南臘河流域自然保護區(qū)、國有林及天然林區(qū)域,分布海撥主要集中在600~1 000 m區(qū)域。利用ArcGIS軟件對分布區(qū)進行分析處理可知,鼷鹿分布面積為81 254.26 hm2。高密度的灌木和高大喬木形成雙重的隱蔽條件,大大提高了安全性。由于距水源較近,喬木層及林下灌層生長狀況較高海拔地區(qū)更為茂密,這是小鼷鹿在勐臘地區(qū)形成沿海拔較低的河岸集中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鼷鹿對低海拔的河谷淺灘地帶有明顯的選擇偏好。調查結果表明,鼷鹿偏好在中、下坡位活動,對粗葉榕(Ficushirta)、木奶果(Baccaureasamiflora)、長柄山姜(Alpiniakwangsiensis)和柊葉(Phryniumcapitatum)等植物有選擇偏好。這些植物多沿河谷的兩岸集中分布,是影響鼷鹿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鼷鹿資源保護形勢
4.2.1 生境破碎化
鼷鹿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由于人口增長,以及橡膠(Heveabrasiliensis)和茶葉(Camelliasinensis)等經(jīng)濟作物持續(xù)升溫,價格不斷高漲,極大地刺激了群眾的種植熱情,在最適合種植橡膠的海撥900 m以下的熱帶雨林區(qū)域,除保護區(qū)和國有林外,凡能種植橡膠的地塊已基本種植了橡膠,最高橡膠種植海撥已突破1 400 m,這與鼷鹿的生境(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發(fā)生了極大的沖突。鼷鹿原分布區(qū)被居民區(qū)、生產(chǎn)區(qū)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隔離,從而導致生境破碎化,產(chǎn)生孤島效應,阻斷基因或物種交流。1976—2007年西雙版納地區(qū)不同地形下的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動態(tài)劇烈,國有林地面積由1976年的69.0%下降到2007年的43.6%,橡膠園面積由1976年的1.3%增加到2007年的11.8%。國有林地在海拔1 600 m以下不斷減少,而橡膠園的海拔分布上限則持續(xù)增加, 由1976年的1 000 m上升至2007年的1 400 m(圖5),面積在400~1 000 m處占優(yōu)勢。隨著經(jīng)濟作物面積的擴展,錯綜復雜的鄉(xiāng)村公路及鄉(xiāng)間小路也逐步形成,人為活動日趨頻繁,加劇了鼷鹿生境的破碎化。
4.2.2 獵殺
西雙版納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很多世居民族都有打獵的習俗。以本次調查為例,獵人占被調查人總數(shù)的5%,而50歲以上瑤族、哈尼族男性有80%都有打獵經(jīng)歷;獸夾是獵殺鼷鹿的罪魁禍首。被獵殺的鼷鹿個體小,容易隱藏和攜帶,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這就給偷獵者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作案機會。
4.2.3 林下經(jīng)濟發(fā)展
西雙版納林下經(jīng)濟主要有林下種植、林下養(yǎng)殖、森林生態(tài)旅游、林下非木質產(chǎn)品利用(如采集藥材、磨菇、野菜等)和林下旅游等產(chǎn)業(yè)。目前,全州從事林下經(jīng)濟的企業(yè)和農(nóng)戶共2.4萬戶、經(jīng)營面積10.35萬 hm2,從業(yè)人數(shù)達12萬人,產(chǎn)值26.06億元[9]。在保護區(qū)、國有林林下種植砂仁(Amomumvillosum)、茶葉:(Camelliasinensis)、石斛(Dendrobium)、三七(RadixNotoginseng)、重樓(Parisdulongensis)等,對林下植被有一定的破壞作用,對鼷鹿(Tragulusjavanicus)生境有直接破壞作用。
圖5 1976—2007年西雙版納地區(qū)土地利用和覆蓋變化Fig.5 Usage and coverage of land in Xishuangbanna from 1976 to 2007
5.1 加強鼷鹿棲息地保護
在保護野生動物的措施中,最有力的一條就是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10],因此保護好西雙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qū)、勐臘縣級保護區(qū)以及中老跨境聯(lián)合保護區(qū)是十分必要的[11]。建議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相關法律法規(guī)宣傳力度,加強日常巡護、稽查巡護和武裝巡護,做好鹿生境的保護工作。
5.2 嚴肅查處非法獵殺鼷鹿行為
鼷鹿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獵殺鼷鹿必將受到國家相關法律的制裁。整合森林公安、林業(yè)部門和自然保護區(qū)力量,做到州、縣、鄉(xiāng)相關部門三級聯(lián)動,共同打擊非法獵殺鼷鹿行為。
5.3 調整土地利用格局,做好生境恢復工作
在自然保護區(qū)、國有林要限制林下作物的種植,切實保護好天然林、生態(tài)公益林、有林輪歇地,使鼷鹿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得以在分布區(qū)內棲息和基因交流。在生境恢復工作中,必須考慮到恢復的生境要適于鼷鹿棲息,有充足的食物、水源以及隱蔽條件;同時,也必須考慮生境連通性問題,恢復的生境最好能利于鼷鹿的遷移及基因交流,減少小種群帶來的近交衰退等問題。
5.4 開展鼷鹿保護方面的科學研究
由于受限于時間、經(jīng)費和人力資源等問題,本研究重點在于調查目前鼷鹿的種群分布問題,下一步可開展針對鼷鹿種群的數(shù)量和行為學等方面的研究。
致謝:本研究得到了云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王利繁高級工程師、許海龍高級工程師,西雙版納易武州級自然保護區(qū)何再新,勐臘縣林業(yè)局曾會勤等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1] 羅愛東,黃建國,董永華,等. 西雙版自然保護區(qū)鼷鹿(Tragulusjavanicus)生境選擇的初步研究[J].云南林業(yè)科技,1999,87(2):69-70.
[2] 曹明,周偉,白冰,等. 滇南勐臘地區(qū)威氏小鼷鹿(Tragulusjavanicus)種群生境利用[J]. 動物學研究,2010:31(3):305-308.
[3] 馬建章,李守先,吳紀偉.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實用手冊[M].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1.
[4] 王戰(zhàn)強,贠新華,黃建國,等.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408-409.
[5] 唐承貴,曹孟良,科二,等.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林業(yè)志[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61.
[6]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 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S]. 2000:19-64.
[7] 云南省林業(yè)廳, 云南省科學技術廳.云南省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Z]. 2009:44.
[8] 楊鴻培,郭賢明,楊正斌,等.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計劃[Z]. 2014.
[9] 宋志勇,楊鴻培. 西雙版納州林下經(jīng)濟調查分析. 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J].2014,42(7) :2011-2013.
[10] 徐宏發(fā),張恩迪,宋慧剛. 野生動物保護原理及管理技術[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1] 王利繁,李澤君,羅愛東,等. 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初探[J].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5,40(2):149-152.
Study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Tragulusjavanicusin Xishuangbanna
YANG Hongpei1,SONG Zhiyong1, YANG Zicheng2, YANG Zhengbin1, LI Junsong3
(1.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hong, Yunnan 666100, China; 2.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3. Shangyong Sub-reserve Administration of Xishuangbann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 Mengla, Yunnan 6663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the investigation range ofTragulusjavanicuswas designed and 74 groups of villagers, including 120 interviewees with effective information, were surveyed in Xishuangbanna. By using ArcGIS 10.5 software, this paper discovered that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Tragulusjavanicusin Mengla was 22.189752°N-21.149920°N and 100.614550°E-101.776686°E, covering Mengla, Yaoqu, Mengban, Yiwu, Mengman, Mohan(Shang Yong), Guanlei and Mengpeng. The survey of infrared camera indicate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Tragulusjavanicuswas between 624-1099 meters, among which the range of 600-900 meters occupied the major role, accounting for 83.35% of total distribution range. Aiming at the threats ofTragulusjavanicus, such as habitat fragmentation, hunting and under-forest econom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habitat protection, punish severely the behavior of hunting and restore the habitat.
Tragulusjavanicu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rc GIS 10.5 software; survey of infrared camera; habitat fragmentation; habitat protection; restore the habitat; Xishuangbanna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4.005
S718.521.1;S825;Q954.155
A
1671-3168(2017)04-0023-05
2017-03-01.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鼷鹿種群調查項目.
楊鴻培(1964-),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工作.Email: bnyhp8519@163.com
宋志勇(1979-),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動物生態(tài)學研究工作.Email: 5519927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