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琬雅
【真題回放】
我國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忠實曾道出了他創(chuàng)作的“動力源”:看到比他小七歲的路遙接連發(fā)表《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一步一步達到個人文學事業(yè)的巔峰,他受到激勵,下定決心要奮斗和超越,于是寫出了長篇小說《白鹿原》……
同學們,在成長路上,你也一定有你的“動力源”。請以“我的動力源”為標題,寫一篇文章。
寫作要求:
(1)文章不少于600字,不超過900字。
(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3)文中不要出現(xiàn)影響評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不可避免,請用XX代替。
(4)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名師題解】
“源”,有“根源”“源頭”的意思?!皠恿υ础保环涟阉醋饕粋€偏正短語,可以理解為“產(chǎn)生動力的根源”。我的動力源,即為“讓我產(chǎn)生持續(xù)動力的人、事、物”。此題涵蓋面廣,可用的素材多,只要扣住了“動力源”,應該不會出現(xiàn)跑題的情況。
如果寫人,可以寫“誰”給了我動力。從這個角度下筆幾乎沒有難度,人人有話說,親人、老師、朋友甚至陌生人都可以入題。要注意的是,這個人是如何給你動力的,他的哪句話、哪個表情、哪些行為給了你動力,你由此產(chǎn)生了什么動力。記住,題目有個“源”字,這個動力應該是長期效應而非短期效應,是能持續(xù)地給你力量的。
如果寫事,可以考慮寫某個具體事件,甚至某個瞬間,觸發(fā)了你的思考,激發(fā)了你的潛能,成為了你成長過程中超越自我的契機。從這個角度下筆,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寫清楚,由此你產(chǎn)生了什么持久的動力,要具體、真實可感,切忌大段大段的議論和空泛的抒情。
如果寫物,某個具體的物件(獎牌、成績單、錄取通知書、手機……)、某個抽象的目標(戰(zhàn)勝對手、改掉缺點、別人的認可、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都可以成為你的動力源,幫助你前進。從這個角度下筆,必須要把你自己作為中心來寫,用一兩件事寫寫你的努力過程、你的感悟和體會,切忌寫成物品介紹、目標介紹。
【滿分佳作一】
我的動力源
深圳一考生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陽光靜靜看著它的臉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
我有屬于我的天
——題記
我蔫蔫地耷拉著腦袋,抓著書包帶子慢吞吞地在回家的路上繞來繞去磨著時間,一想到書包里的卷子,心情就十分糟糕,想干點什么卻怎么都提不起勁來——我完全沒動力啊,虧我還特意背了這么多書回家!
這么到處轉悠,我不知不覺地就走進了一個小公園。這里我以前常來,后來因為學習繁忙,就沒怎么來過了。
腦子里亂糟糟地想著事,也有些累了。剛好不遠處的長椅上沒有人,我就急忙抬起有些酸軟的腿沖過去坐下,順手就要把書包扔到長椅的另一邊上,卻瞥見椅子上有只蝸牛,險險地收住了手。好險!就差這么一點,這只可憐的小蝸牛就要被這沉重的書包送去天堂了。
早知道這樣就不要頭一熱帶這么多書回家了,我煩躁地把書包放在了懷里,瞥了瞥那只大難不死的蝸牛。它身后拖著長長的一道濕潤的水痕,顯然是爬了很久了。
小蝸牛,你的動力源是什么呢?
我沒有開口,它也不會回答我。我就這么望著它,直到它遇上了一道難以跨越的溝壑——我眼中的一條小縫。它試探著,小心翼翼地探出前半身,觸角在空中擺動,卻仍是夠不到另一邊。它縮了回來,在原地頓了頓。
我對比了下它的身體長度和縫隙的寬度,可惜地想它不能不放棄了。然而現(xiàn)實狠狠地給我來了一巴掌。那小蝸牛重新伸出了自己的身體,堅定不移地朝著彼岸前進。它努力地拉伸著自己柔軟的身體,一點一點把自己往離目的地更近的地方靠近,一毫米,兩毫米,一厘米……成功啦!它成功地觸碰到了自己的目標!
就在這時,蝸牛的身體承受不住它的重殼,那重殼在半空旋轉了一百八十度,拉著蝸牛差點掉了下去!我嚇得手一抖,書包也差點掉了下來。蝸牛到底還是穩(wěn)住了,只見它的肌肉被拉得長長的、細細的。接下來該怎么辦呢?還是趕緊放棄比較好吧?我這么想。
小蝸牛卻依舊執(zhí)著地前進著,它拉伸著自己細長的肌肉,背負著重重的殼,努力往前蠕動,好像什么困難都無法耗盡它前進的動力。而它的蠕動終于見效,只見前面的肌肉越來越粗,后面的越來越細,重重的殼一點一點往前移動著,終于艱難地翻轉過來,它成功了!它渡過了那條對于它來說仿佛是不可逾越的溝壑。
我松了一口氣,繼而心里生出一點信念:作為一個人,怎么可以輸給一只小小的脆弱的蝸牛呢?怎么能比它還容易放棄呢?怎么可以!我突然感到不甘心和不服氣,人類的自尊心瞬間爆炸,拎起書包就往家里跑,滿腦子想著未完成的試卷。
于是我多了一個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目標:不能輸給蝸牛。每當迷茫與懈怠之時,想起它就有種不肯服輸?shù)臍飧?,令我重新充滿干勁。這就是我的動力源吧!
【亮點精評與素材解析】
把“動力源”歸功于一只小小的蝸牛,這是一個很好的寫作角度。文章中通過對蝸牛的細致觀察,得到關于生活、關于人生的種種思索與感悟,這樣的寫法,不僅讀起來很真實,也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當然,文章的成功在于小作者觀察的細膩,對于蝸牛的一舉一動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這也再次告訴我們,學會觀察生活是多么重要。開頭引用周杰倫的名曲《蝸?!罚c文章的主題完美貼合。
【滿分佳作二】
我的動力源
深圳一考生
說實在話,當語文老師說要我們頌讀《詩經(jīng)》去參加一個什么表演活動時,我的內心是迷茫的,《詩經(jīng)》,那么遙遠而陌生、那么古老而拗口的語言,怎么才能順利地朗誦出來呢?
然而,老師到底還是跟我們講《詩經(jīng)》了,先是“灼灼其華”的那個女子,在那樣溫暖的春天,在那樣翠綠的柳色中,一位美若桃花的女子輕輕地走進了我們的心中,她的美艷端莊,她的“宜其室家”,忽然都猶如一股春風,在我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endprint
然后有《野有蔓草》那位從晨露中起來的女子,清新脫俗得本身就像一顆晶瑩的露珠,那時的陽光那么明媚,草地那樣青蔥,與心愛的人兒邂逅,那是怎樣的驚喜?。∵€有心急待嫁的“剩女”、有點潑辣的《摽有梅》,還有“投我予木瓜,報之于瓊琚”的相互回應。講到這里,老師笑著對我們說,“女孩子不要隨便收人家的禮物,你看回報的代價多大呀!當然,如果將來遇到你心怡的人就不一樣了,你可以用一輩子去回報他?!?/p>
忽然覺得《詩經(jīng)》離我們這樣近!老師跟我們講的那一個個女子仿佛就在我們身邊,她們就像是我們的親人,她們的故事或許就發(fā)生在奶奶身上、媽媽身上,或者是老師身上。那些古代的情誼,那些做人與處事的原則,就這樣,在一句句的古詩中為我們一一展示出來。
老師的故事好聽,背誦卻不是件輕松的事。記得那是一個沉悶的下午,我們讀到悲苦的《葛畾》:“……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我們無暇去體味那悲苦,只覺得文章中的節(jié)奏是如此的明快,如此的有節(jié)奏。不知是誰先敲起了桌子打響了節(jié)拍,我們順勢加入,每個人都拿起了手中的筆,有條不紊地打著節(jié)拍,幾千年前的優(yōu)美詩句就這樣抑揚頓挫地從我們口中流淌出來,不想停歇。老師要求讀的五遍已經(jīng)停不下來,八遍、十遍、十五遍……越讀越有勁,我們好象找到了某種動力,又好像中了某種魔力!
后來,老師又讓我們打拍子讀《摽有梅》;后來,又教我們唱《蒹葭》《木瓜》,聽到那潺潺的音樂聲,我們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詩都是可以唱的。后來,我們又把一些詩篇改編成舞蹈,驚艷了所有人……我們停不下來,我們開掛了!《詩經(jīng)》像是一股源動力,把同學們所有的表演技能都激發(fā)出來;《詩經(jīng)》如同一個平臺,讓我們每個人都展現(xiàn)自己的風格。
演出成功幾乎毫無懸念,讓我們大家都預想不到的是,一次演出后我們又接到其他的邀約,“全城共讀半小時”、央視朗讀者“深圳朗讀亭”花絮拍攝、《南方都市報》整版報道……
當我們衣袂飄飄地頌讀《詩經(jīng)》,沉浸在國學的滋養(yǎng)中,我們的心靈充滿了對祖先的敬意。是《詩經(jīng)》,為我們打開了找回自信、挖掘自我的大門,也成為我們初中生涯中最絢爛最難忘的一幕!
【亮點精評與素材解析】
本文的選材很特別,通過大家對《詩經(jīng)》的認識、學習,從而由“不喜歡”發(fā)展到“喜歡”,而且從《詩經(jīng)》上升到國學以及傳統(tǒng)文化,令文章的主旨越來越深刻。當然,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老師的講解和同學打節(jié)拍的朗誦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小作者對這兩部分進行了詳細描述。文章對心理的描寫非常細膩,對場景的描繪也非常真實,是一篇構思非常靈巧的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