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播報
8月?lián)岝r 精彩閱讀
薦稿郵箱:baijiajiangtan88@126.com
碎片化的知識,碎片化地學
過去流行一個詞叫“無用之學”,現(xiàn)在不行了,知識必須有用。同樣是去某景點,知識豐富的人看見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從中獲得的價值就大;知識不足的人只會說“真好看”,那他的票買得就不值。但當代人的時間在碎片化,如何學習才能收獲最多?當然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從真實的學習場景來看,碎片化學習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知識的產(chǎn)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在一時一刻也只能產(chǎn)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論語》就是孔子和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碎片化也是最終的結果。我們讀書、上學,最終留下來的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精辟的結論……如果學習的結果就是碎片化,那碎片化地學習有什么問題?學習方式不是問題,學習心態(tài)才是重點。
(羅輯思維,羅振宇)
幸虧當年劉胡蘭反抗了
一位學生家長發(fā)表文章《請劉胡蘭離我的孩子遠一點》,以對抗孩子班主任“學習劉胡蘭”的活動號召。他大概從某些作家筆下看到了充滿情調的上海灘女性,但他忘記了,能優(yōu)雅地在夜上海喝咖啡的女性在當時不到中國女性的1‰。其余女性呢?1949年的一份統(tǒng)計顯示,國民黨軍隊一個師投誠的2451名士兵中,其母親、姐妹、嫂嫂被強奸、霸占以及被迫改嫁的總計達850人。絕望幾乎滲透到了那個年代每一個女孩的骨髓里。所幸,在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有一批中國女性勇敢地站了起來,為新中國的建立而奮力反抗,她們叫秋瑾、趙一曼、江姐、劉胡蘭……那種反抗的力量是那么強烈,以致像劉胡蘭那樣的犧牲比比皆是,只不過由于時間久遠,很多烈士的英雄事跡不為大眾所知罷了。今天我們的教育缺失了很多,我們沒有告訴那些質疑英雄的人,烈士們當時處于什么樣的世道。當他們知道那個時代的殘酷后,他們還會質疑、嘲笑她們面向屠刀的勇氣嗎?還會發(fā)表這樣極端自私的文章嗎?
(新浪,進擊的熊爸爸)
戲說歷史要有度
為了使原本記載較少的歷史故事情節(jié)飽滿,作為戲劇本身的技巧,歷史劇的“戲說”無可厚非。然而,歷史劇實際占據(jù)著普及歷史常識的重要地位,偏偏當下歷史劇的常識性錯誤層出不窮:《龍珠傳奇》中,抗清人士生活的桃花源里,所有男性居然剃發(fā)留辮子;《思美人》中,歷史上為了楚國安危幾次上書卻遭貶謫、最后含恨投江、寧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屈原竟然一直在忙著談戀愛……這類“偶像化正劇”曾被認為是吸引年輕觀眾的良藥,但因為太過戲說,結果既喪失了青春偶像劇的靈氣,也缺少正劇的厚重氣質。這類歷史劇若不吸取教訓,采取藝術化而有節(jié)制的戲說,恐怕就如同《思美人》一樣,收視率一路俯沖,一手好牌打得爛到慘淡。
(搜狐,深壹)
別急著學《摔跤吧!爸爸》
《摔跤吧!爸爸》是部難得的好電影,獲得觀眾的追捧實至名歸。這部勵志的成長電影讓中國的虎媽狼爸來勁了,他們也想學影片里的爸爸逼迫孩子替自己實現(xiàn)理想。不過在學之前,他們得先對照這幾點:影片里的爸爸本身不是失敗者,而是全國冠軍;影片里的女兒們本身有摔跤天賦,且她們在與朋友的自由交流中由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知道學摔跤是改變印度女性地位的最好途徑。自主意識的覺醒與力量是這部影片的重點,它提醒教育者必須點燃孩子體內(nèi)的發(fā)動機??蛇@三點,有多少虎媽狼爸在第一點上就不合格?就算這三點全合格,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概率。能拍成電影的都是小概率事件。能夠成為冠軍的是世界上少數(shù)的幾個人,絕大多數(shù)情況是孩子也毀了,目標也沒達到。所以,別急著學《摔跤吧!爸爸》,你未必學得了。與其強迫孩子走獨木橋,你還不如期望孩子成為快樂、健康、幸福的人—這樣的成長目標可以大概率實現(xiàn)。
(公眾號連岳,連岳)
善待兒童就是寬容自己
厭煩兒童的喧鬧本是正常生理現(xiàn)象,孩子的哭鬧聲能夠引發(fā)人全身的應激反應,使人心跳加速、血壓增加等??墒钱斚聟拹簝和瘍叭簧仙秊橐环N“社會病”。不但在中國,日本不少社區(qū)住戶甚至抗議政府在自家周圍建幼兒園,不可謂不極端。近年來國人越來越反感破壞秩序的行為,總是破壞公共秩序的“熊孩子”招人煩也在情理之中。不過,熊孩子也分真假:一般的哭鬧嬉戲是幼兒正常生長必要的,需要社會體諒、理解與容忍;四歲以上的孩子到處搞破壞和教育有關,需要家長和老師加以引導;12歲以上的叛逆期孩子做出出格舉動,又需要另外的教育方法。總之,不是任何喧鬧嬉戲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寬容幼兒正常的哭鬧聲、嬉戲聲和縱容真正的熊孩子肆意妄為是兩碼事。每個人都曾是兒童,善待兒童也是寬容自己。
(騰訊,王楊)
網(wǎng)紅餐飲莫被爆款心態(tài)綁架
一些網(wǎng)紅美食店的排隊盛況屢屢刷屏,甚至有人排隊七個小時就為買幾塊糕點。不過,已有數(shù)家網(wǎng)紅店被曝光請黃牛排隊,以制造生意火爆的假象。類似的饑餓營銷手法在不同領域都存在,網(wǎng)紅美食店卻陷得更深,“24小時不中斷排隊”顯然過頭了。這些在前期舍得投入高成本來聚攏人氣的網(wǎng)紅美食店本身走的就是“賺快錢”之路,像打造網(wǎng)絡“爆款”一樣,以最快的速度收割最多的購買者,往往在信譽破產(chǎn)前就已賺得盆滿缽滿。市場一旦被這種“做爆款”的浮躁心態(tài)主導,還有多少人真正重視質量的維護與產(chǎn)品的經(jīng)營?而以“爆款”模式擁有市場背后折射的社會心態(tài)同樣耐人尋味:不少人追逐網(wǎng)紅美食,并非沖美食而去,而是追求某種身份上的認同,食物是否真的美味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場,我買了,我吃到了”。有這樣的買家,網(wǎng)紅美食店便在迎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光明日報》,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