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會琴
【摘要】隨著教育均衡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在小學階段特別注重對所學知識的生活感受,注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小學教師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結合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條件和情景,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探究,體驗科學知識的興趣,培養(yǎng)科學感知和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教學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262-01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和科教興國的基本要求。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我們廣大一線科學教師悉心引導,耐心培養(yǎng)。在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科學知識是解除封建迷信思想的有利武器,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體現(xiàn)。在學生中普及科學知識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對問題的科學分析的習慣。學生活潑好動,但自然知識大多較抽象、枯燥,所以科學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思想開小差的現(xiàn)象,增加了教師講課的難度。對此,教師應創(chuàng)設有趣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的知識產生興趣,積極投入到課堂的講解中,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研究磁鐵》的學習中,教師需要講解磁鐵的兩極原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現(xiàn)象。知識點雖然不難,但對小學生來說,這個知識點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弄不清楚正極和負極的作用,且這些知識與他們的生活聯(lián)系不大,學生易產生厭倦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可先創(chuàng)設一個“找朋友”的小游戲。可叫4名學生上臺,讓他們分別拿著磁鐵的正負極,然后引導學生:“同學們,我們來玩?zhèn)€游戲叫‘找朋友,看看哪個同學對你有吸引力呢?”學生開始愉快的游戲,在愉悅的環(huán)境氛圍下,都能找到彼此的“朋友”然后趁熱打鐵,說:“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有的同學會排斥你們手中的磁鐵嗎?想必大家都想知道原因,那么接下來讓老師來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吧!”有趣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開啟學生了的思維想象。
二、引導學生,敢問會問,啟發(fā)誘導學生的探究能力
科學課上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多數(shù)貼近于學生的生活,這些知識有趣、易懂,學生也愛學,易掌握。但也有部分知識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他們就不太愛學。如,《探索宇宙》這一單元,浩瀚的宇宙天體的運動,雖然教師在課堂上用實物模具的演示引導學生認識到了它們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但當龐大的太陽系、銀河系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時,學生還是感覺到知識是抽象的、枯燥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師生之間合作互動關系,教師引導預設問題情境,讓他們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積極交流、探究。在探究中,若遇到學生所提問題有不到位的地方,教師要及時給予點撥和啟發(fā),引導學生及時認識自己為什么會錯,到底錯在什么地方,以后遇到這樣的問題應如何思考,怎樣解決,使學生逐步學會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三、提倡合作掌握本領,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交流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習科學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通過這個方式,同學們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另外,探究活動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如在教學《神奇的水》一課時,首先注意引導學生發(fā)揮團隊的作用。首先,在組織學生欣賞了水的毛細現(xiàn)象并完成了相關實驗。實驗前,由各小組組長組織分工:一名組員負責滴水,另外兩名同學負責計數(shù)和計時,其余組員觀察和監(jiān)督;實驗中,同組學生相互幫助,留心觀察實驗現(xiàn)象,做好記錄;實驗后,各組學生按時整理記錄,并用簡單的圖畫表示觀察到的實驗結果等。學生對“一枚小小的硬幣上能容納那么多滴水”這個知識點難以理解。對此,讓學生在游戲中感悟其中的科學道理。在大家的協(xié)同下,同學們親身體會到了水的表面有一種相互拉著的力——表面張力。也正是這種特殊力的作用,才使得一枚小小的硬幣上容納那么多滴水。
又如,教學《有趣的食物鏈》一課時,著重組織學生進行游戲比賽。具體地說,學習活動可以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正確理解食物鏈的構成。通過集體對“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等成語的理解和做“動物排隊”的游戲,學生們了解到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是多種多樣、普遍存在的。通過閱讀和交流,學生知道食物鏈的源頭是植物,終點是兇猛的肉食動物,并且懂得食物鏈上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在自然界中發(fā)揮的積極作用。第二層次,建立食物網(wǎng)的概念。畫食物鏈雖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但要在一定的生活區(qū)域里給形象的生物之間畫箭頭,學生往往不知所措。萬事開頭難,首先引導學生找到一種綠色植物,就能很快找到食物鏈的源頭了,然后通過“順藤摸瓜”構建成一條條食物鏈,組成一張復雜的食物網(wǎng)。練習時,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比賽哪個小組找得多,而且正確。
教學實踐表明:在合作探究活動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與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科學規(guī)律,還能獲得親身體驗的真切感受,不斷增長科學探究的本領。
四、加強實踐,積極動手,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自然科學中有很多實驗內容是通過直觀的實驗過程和結果,讓學生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經(jīng)常帶領學生動手實驗,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在動手的同時養(yǎng)成分析問題的習慣,這樣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還為其在將來其他學科的實驗中打下基礎。
如在《簡單電路》的學習中,通過簡單的電路設計,使學生真正了解電流知識,增加學生對電為人類帶來便利的認識。應安排一節(jié)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簡單的電路實驗。實驗中,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電線、單刀開關、小燈座等器材,自己動手組裝一個簡單的電路,并成功點亮小燈泡,證明了電流的存在。然后鼓勵學生進行簡單的并聯(lián)電路設計,加強學生對電流知識的理解。通過這一實驗,使學生加深了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充分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效率。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持之以恒地采取多種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思考、積極動手。在親身經(jīng)歷知識的探究與形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和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顧超.小學科學素養(yǎng)評價的思考與探索[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12):22-22.
[2]馬偉.淺議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策略與方法[J].學周刊,2015(35):86-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