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愛英 孟佳凡
摘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互聯(lián)網的加快普及,以智能手機、電腦為代表的新媒體力量正在不斷壯大。大學生作為新媒體使用的主要主體,他們使用新媒體的情況如何?新媒體對其有怎樣的影響?本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fā)現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積極影響,另一方面是消極影響,本文針對消極影響提出了幾點意見,希望能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yǎng)。
關鍵詞:新媒體 大學生 影響 健康
新媒體是在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主要包括手機、電腦、移動電視、電子圖書、數字廣播等。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第38次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10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132萬人,半年增長率為3.1%,較2015年下半年增長率有所提升,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6.56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為51.7%,較2015年底提升1.3個百分點。我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4.7%: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0.4%,在這個年齡層中,大部分都是大學生,而在新媒體用戶群中,大學生占比較高,隨著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將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使用新媒體,這也說明了大學生群體已然成為使用新媒體的主力軍。因此,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使用,使得研究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研究目的
新媒體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路徑,有傳統(tǒng)的媒體傳播一對多變成了目前的多到多,網絡線更加復雜。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新媒體的存在必然會大學生的社會生活習慣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現狀,包括使用新媒體的頻率、使用目的、使用結果等。
(二)在了解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新媒體對大學生帶來的影響,尤其是針對消極影響,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立足于這種消極影響,積極正確的引導大學使用新媒體,讓新媒體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得力工具。
二、研究思路
通過書刊、網絡、檔案、內部數據庫等渠道收集資料-歸納、整理、分析資料-分析現狀-提出調查項目及其目的-設計調查問卷-確定分析方法-確定調查方法-完善調查問卷-擬定調查方案-實地調查-整理匯總調查數據-分析數據-得出調查結論-撰寫調查研究報告。框架見下表:
三、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分析
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的分析,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敘述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1)學習方式更多樣
大學生過去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課堂上接受老師一對多的講解或是到圖書館翻閱書籍,更多的是從紙質書籍中獲取知識,而且紙質書籍的學習往往需要固定在某一地點,且攜帶不自方便。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新興媒體隨時隨地的進行學習,目前,有些高校開始利用一些APP創(chuàng)新課堂學習,學生不需要帶課本上課,可以拿著手機,在課堂上接受老師終端的PPT推送,習題推送,通過老師的客戶端,除了學習資料的推送,還可以建立討論組,頭腦風暴,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后,老師可以通過APP隨時推送一些課外知識,讓學生在課后也能與老師進行有效的溝通。這種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讓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變得更開放、更多樣、更具有個性。
(2)知識視野更廣泛
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可以通過手機、電腦或數字電視接收各類信息,從學習的角度,他們可以通過上網收集書本的習題,考證的資料等,從其他角度看,大學生還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時事政治、體育資訊等不同領域的信息,不斷加深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大學生獲取知識的范圍和種類也越來越多,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拓展知識視野,還可以讓大學生在接觸多元化知識的同時發(fā)掘自己的興趣點,開發(fā)內在的潛力,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更有利于大學生增強自我自信。
(3)人際交流更便捷
對于大學生而言,使用新媒體交際已然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大學生通過貼吧、微博、微信、QQ等方式去外界去取得聯(lián)系,大學生的社會交際不再是需要面對面,只要有這些新媒體工具,大學生的社交就不再受到時間、地域、對象人數的限制,交往成本大大降低,交往方式變化多樣,逐漸建構起自己的社交網絡。
(二)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1)創(chuàng)造力的缺乏
新媒體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們越發(fā)的依賴新媒體,缺乏創(chuàng)造力。據接受調查的對象中,有59.83%的大學生承認自己曾經有過從網上抄襲或者是復制信息的行為,一方面,過于依賴網上的知識,會使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歷史上的名人著作,都是通過作者的創(chuàng)造力才得以流芳百世,我國一直在倡導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如果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被抹殺,勢必對我們不利于我們國家的長遠發(fā)展。
(2)價值觀的混亂
大學生是比較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缺乏社會經歷,知識和經驗的缺乏往往會導致他們對事物的判斷和鑒別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現在網絡上,每天的信息量都很大,面對成千上萬的信息,如果選擇正確的、有利的信息,對于大學生來講往往比較困難,一旦由于大學生辨別能力的不足接受不良的信息,勢必會使其價值觀、行為方式等方面產生較大的偏頗。因此,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大學生比較容易迷失自我,最終導致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或者是價值目標模糊化等問題,這些問題都給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3)身心健康的威脅
通過調查,有50.24%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和電腦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有15.67%的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和電腦的時間則超過了4小時,也就是說,除去吃飯、睡覺、上課的時間,大學生幾乎無時不刻在上網。過度使用手機,一方面會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會造成大學生不同程度的頸椎疾病、頭暈惡心、眼部不適、睡眠質量下降等健康問題;另一方面,調查顯示,有61.05%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已經或者是正在建立自己新的人際關系網絡,有21.55%的大學生還處于局外的狀態(tài),并沒有建立自己的關系網絡,有17.40%的大學生則拒絕建立人家關系,他們甘愿在網絡世界里,與那些虛擬的游戲人物建立關系,也不愿與同學、室友有過多的交流與溝通,這部分大學生,如果繼續(xù)這種狀態(tài),會使其交際能力逐步減弱,模糊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嚴重的甚至會造成交際的困難,出現人格扭曲等心理問題。
四、對策與建議
(一)構建新媒體規(guī)范體系
從國家層面看,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嚴厲打擊網上的不良不實信息傳播者?;ヂ?lián)網技術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在網絡上發(fā)言,而網絡的匿名性、虛擬性導致線下的許多傳統(tǒng)道德約束對其失去了作用。政府部門應該成立相應的機構,加大對新媒體信息發(fā)布主體的資格審查力度,并在后期持續(xù)對其進行監(jiān)督,以保證信息的真實和健康;可以通過扁平化的管理制度,增強對新媒體的監(jiān)控和管理;加強新媒體的內部管理和內部教育,尤其是要建立一定的追責制度,從而保證新媒體的規(guī)范使用。
(二)擔負教育主陣地責任
從學校層面看,作為高校工作者,應該主動探索如何在各大主題網站中滲透思想教育的內容,尤其是那些在大學生群體中具有很高點擊率的學習考試網、校園新聞網等,學習如何在這些服務性的網站中引入有意義的電影,電視,歌曲,使得枯燥的思想教育從抽閑變得具體,從枯燥變得更加的有趣,從而增強網上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滲透力,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大學生,達到增強教育效果的目的。
(三)提升自身的新媒體素養(yǎng)
從大學生層面看,大學生應該努力培養(yǎng)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自身新媒體素養(yǎng)。大學生應該學會“慎獨”,在復雜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中,應該增強自己的鑒別能力,主動地自覺地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個性化的精神活動和實踐活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