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予 朱燎燎
【摘要】本文通過對各種文獻(xiàn)材料中的“和”字的字形的由來,從“龢”到“和”的變化、詞義引申的詞義義項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綜合,進一步的從語言文化的新穎視角對“和”從字形構(gòu)成的相關(guān)性分析論述“和”字與音樂、與“天人合一”、“和諧”等文化的相關(guān)聯(lián)系。從而從文化的角度去佐證“和”的字形、詞義的相關(guān)演變,使本文的研究成果更加具有說服力。
【關(guān)鍵詞】文化語言學(xué);和;字形演變;詞義演變;文化蘊含
【中圖分類號】H13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7-0144-02
一、“和”的本義
1.“和”字的來源
關(guān)于“和”字的記載,資料表明,“和”字在先秦時期是沒有這個字形的,大約在戰(zhàn)國時期“和”字才以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字形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也就是說甲骨文中不存在“和”字,最早的“和”出現(xiàn)在金文中。《漢字源流字典》中是這樣解釋“和”字的:“和,形聲字,甲骨文從龠,禾聲。金文大同。古文簡化,省作從口禾聲。篆文整齊。隸變后楷書分別寫作龢與咊。俗又改作和。由此可知,今天的“和”字字形有三種,分別是“咊”、“龢”、“和”。
而有關(guān)“龢”的解釋,在《甲骨文字形字典》只能查到“龠”字,“龠”旁在甲骨卜辭中是祭名,編管樂器,蓋用音樂以祭祀。則龢者“從龠省,禾聲。卜辭用作祭名。龠之聲須相諧和,故后引申為調(diào)義。”另外,在《甲骨金文字典》中“和”字:“金文從口從木,或從口從禾。與《說文解字》和字篆之略同?!绷x一為協(xié)調(diào),一通“盉”,指古代酒器;“龢”字:“甲骨文、金文從龠從侖,禾聲;或不從龠作禾,用與和同?!绷x為音樂和諧;和悅而集會,通盉。但是,“咊”在金文字典中卻無法查閱到。
可見,“和”最早出現(xiàn)于金文,“龢”最早出現(xiàn)于甲骨文,“咊”卻是在小篆中。隨著社會發(fā)展演變,文化生活的進步,“龢”、“咊”逐漸簡化,最終演變成今天的“和”。
2.“和”的本義探源
由于“和”字不是最初的構(gòu)型,而是通過由“龢”“咊”或者“訸”演變而成,關(guān)于“和”字的本義也有過爭議。“龢”從龠和聲,在甲骨文中寫作,金文,不難看出兩種字形中,上邊是表“口”的符號,下邊是類似于一個“冊”字的符號,《說文》:“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辟呤且环N器樂,則從和聲的“龢”指聲音的相應(yīng),和諧,《說文解字》指出:“龢,調(diào)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戶戈切?!薄昂汀薄褒槨蓖w,故許慎指明:“和,相應(yīng)也,從口,禾聲”。在《國語·周語下》中韋昭注曰:“和,八音克諧也?!编嵭凇吨芏Y·春官·典同》作注:“和,謂調(diào)其故器也?!薄稌に吹洹氛f“聲依永,律和聲”,《詩·賓之初筵》說“舞笙鼓,樂既和奏”??梢钥闯觯昂汀弊畛跏怯脕肀硎酒鳂仿曇舻南鄳?yīng),協(xié)調(diào)的作用。
值得說明的是,“咊”“和”與象形字“禾”有關(guān),金文寫作或者,從口和聲。兩者之中都包含一個“禾”,甲骨文,
根據(jù)形狀許慎《說文》中:“禾,嘉谷也。二月生,八月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從木,從省,象其穗。凡禾之屬皆從禾。戶戈切?!笨梢姡昂汀币灿斜硎竟茸拥囊饬x。
二、“和”的詞義演變
我們前面已經(jīng)分析過了“和”字的本義,然而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人們不僅僅使用“和”的本義,還由此引申出了其他的義項:
1.“和”由原本表示樂音相應(yīng)的意義引申為和睦、協(xié)調(diào)《說文》中“龢”指的是器樂樂音相應(yīng)相調(diào),而《老子》:“音聲相合?!奔啊妒酚洝の汗恿袀鳌份d:“顏色愈和?!?,《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秦、晉不和久矣。”
2.由“和睦”還引申出了“溫和,暖和”之意?!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說:“今皇帝并一海內(nèi),以為郡縣,天下和平。”《論語·季氏》曰:“和無寡?!崩畎自姟讹舫w》“春天和,白日暖。”此處中的“和”皆是運用了“溫和、暖和”這個義;
3.由溫和擴展為“和悅”之義?!稇?zhàn)國策·齊策三》“齊王和其顏色”。
4.由和諧引申為恰到好處。漢代王逸的《九思》說:“風(fēng)羽兮和暖?!?/p>
5.作為動作“調(diào)和”?!墩撜Z·學(xué)而》載:“禮之用,和為貴
6.攙和,混合?!吨芏Y·天宙》說:“掌五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乃使子豹為五分之熨,以八減之劑,和煮之,以更熨兩脅之下?!绷硗?,當(dāng)“和”讀音為“huó”(第二聲)時有表“連帶”的意味,杜荀鶴《山中寡婦》:“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碑?dāng)是此意。但是,在孟郊《擇友》詩句:“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崩锊⒉槐硎具B帶,也不是“混合、攙和”,而是指代為喜悅。
7.當(dāng)“和”為“hè”音時,同“賀”,引申為跟著讀,唱?!逗鬂h書·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后世在此的意義上引申為暗指依照別人的詩詞的格律或者是內(nèi)容寫作詩詞,白居易的《初冬早起寄夢得》:“詩成遣誰和,還是寄蘇州?!本褪沁@個意義。
此外,“和”字還有表“方式”及虛化為副詞的用法,如盧綸《將赴鄉(xiāng)灞上留別錢起員外》:“遠(yuǎn)雪和霜積,高花占日開?!北矸绞剑弧盾髯印じ粐罚骸笆貢r力民,進事長功,和齊百姓,使人不偷,是將率之事也?!碧摶癁楦痹~,不過此種用法在如今的語法運用中并不常見。因為這兩種用法的具體使用直譯過來用具體的義項表示,可用“與、”“同”表示,與上述的義項類同,故這里不予以論述??傊谌藗兊膫ゴ笾腔壑?,“和”字的義項有多種,可歸根究底,結(jié)實由本義衍生引申而來。
三、“和”的文化內(nèi)涵
世界上的語言文字都蘊含著一定的文化信息,漢字也蘊含著一定的中華文化氣息,漢字的字形結(jié)構(gòu)特點是我國漢民族文化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反映形式。所以,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角度上去挖掘語言的另一個感性的色彩,挖掘漢字“和”,剖析“和”,揭示“和”文化的豐富多彩,亦使文化內(nèi)涵去佐證“和”作為語言符號的真實特點。endprint
1.“和”與“禾”、“和睦”
“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念載體的其中一個,一直以來都為許多學(xué)者去樂于探討研究,而從古至今也有眾多的“大家”津津樂道,不斷地去發(fā)掘它所蘊含的所有。
“和”由一個“禾”與一個“口”構(gòu)成,在《呂氏春秋》:“一上一下,以禾為量”,《鮑照詩》:“遠(yuǎn)食玉山禾。又禾,和也?!薄昂汀蓖ā昂獭?,可見,在二字共同存在的情況下,“和”與“禾”兩者是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具有共通的意義?!昂獭?,《說文解字》中已經(jīng)指出是谷子的意思,后世眾多的譯注,詞典對它有了更具體的補充,綜合起來“禾”表示粟的植株,谷類植物的統(tǒng)稱,泛指稻谷,栗黍。古時需要對百姓收獲的稻谷、栗黍進行稱量以此來上繳納稅,而為了計算清楚稱量的次數(shù),古代人民就以“和”作為“次數(shù)”的計量單位。經(jīng)過后世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專門測量的工具,“和”稱量莊稼的運用逐漸沒落,但是偶爾人們會以此指代洗衣服換水的次數(shù)或一劑藥煎的次數(shù),如:衣裳洗了三和水。
從古至今,莊稼“禾”都是人類的生存之本,《尚書序》:“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王命歸周公於東,作歸禾,周公得命禾,旅天子命作嘉禾?!薄犊讉鳌罚骸爱惍€同穎,天下和同之象?!薄吧琊ⅰ敝傅氖巧鐣?,國家,天下,其中“稷”指的是谷神,也與“禾”有關(guān),我們可以這樣看待,天下國家以“禾”作為民生之本,作為統(tǒng)治管理的基礎(chǔ),“和”“禾”共通,只有百姓溫飽,糧食豐收,人人得“禾”,才有人人而“和”的景象出現(xiàn),即“天下和同之象”,也就是說這是和睦的前提,甚可說是“天下和同之象”的基礎(chǔ)。也可以這樣說,和睦是我國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的處世之道,君主力求國家與民生和睦,“大同而和”?!墩撜Z》“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赌印ぜ鎼壑小吩唬骸熬疾换葜?,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此天下之害也?!弊鳛橹袊鴤鹘y(tǒng)倫理之道中最重要的“以和為貴”,其中“和”指的就是“和睦”之義,此義不僅僅講究的是君臣之和、父子之和、兄弟之和,也是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國家,還是種種社會關(guān)系的上的和睦相處??傊湍老嗵幨俏覈鴤鞒兄两癫⑶乙恢毖永m(xù)下去的優(yōu)秀理念。
2.“和”與音樂、“和諧”
前面我們已經(jīng)了解過,“和”最開始是由“龢”演變而來的,而“龢”,調(diào)也,從龠禾聲?!墩f文解字·龠部》載:“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绷硗猓夺屆分幸灿姓f:“龠謂之笛,有七孔?!彼钥梢钥闯?,“和”是聲音的和諧,古代音樂奏樂以“和”來顯示聲律的和諧。《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其中的“律和聲”、“八音克諧”的“和”就是指聲律的和諧。和諧作為一種美學(xué)范疇,最早就是從古代音樂中得來的,不僅僅對中國音樂歷史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用,也對文藝作品有著深遠(yuǎn)的整體性的意義。
“天時地利人和”說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調(diào),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是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天地萬物都是一個有機整體,互相依存,互相支撐,處于和諧的關(guān)系中,然后方可各得其所,生生不息。《中庸》所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這里所想要表達(dá)的意思就是天地和諧,即人與自然和諧,這是中國人最崇尚的和諧境界。此外,“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xué)思想,其中在《三命會通·論支元六合篇》:“夫合者,和也。乃陰陽相合,其氣相合?!敝兄赋觥昂稀迸c“和”通?!疤烊撕弦弧币嗍恰疤烊撕鸵弧?。說的是天地萬物之間和諧共存的人生哲理,自然界有其自然存在的規(guī)律,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應(yīng)當(dāng)在這個規(guī)律的界限內(nèi),不能破壞其既有的定律,應(yīng)當(dāng)遵循自然規(guī)律,在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認(rèn)識探究,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
總之,通過對“和”字的字形演變、詞義變化的各種文獻(xiàn)分析,一方面從“和”字的從無到有這個字的一一論證,另一方面以形索義,根據(jù)字形的各種構(gòu)成,具體的古文體象征,探析“和”字的詞義古今變化,可以得出“和”字最初是由“龢”、“咊”等演變而來,而也可知,“和”最初的本義與聲音有關(guān),指聲音的相調(diào)。但是隨著人們應(yīng)用的需要及社會歷史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再加上“和”本身結(jié)構(gòu)為了適應(yīng)歷史潮流,由最初的本義引申出多個義項。讓更多的人喜歡熱愛中國漢文字,與中國文化,同時也為相關(guān)的漢語言文字工作和相關(guān)的中國文化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些許借鑒,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一定的努力,更好的為今后的社會建設(shè)作出貢獻(xiàn)。
參考文獻(xiàn)
[1]周芬芬.黃信初.“和”字的歷史淵源及文化底蘊[J].藝海,2014.
作者簡介:黃予(1987-),女,漢族,廣西北流,單位:廣西師范學(xué)院師園學(xué)院專任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漢語方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