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茫
菊花,不僅因?yàn)樗邼?、韻逸,形質(zhì)兼美,更由于她開放在深秋季節(jié),傲霜挺立,凌寒不凋。文人從菊花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秋風(fēng)中那孤傲凝霜的纖弱身軀,多么像兩袖清風(fēng)的文人。菊花遇到了文人,便有了君子之德,隱士之風(fēng),志士之節(jié)。
文人常以菊明志,以此比擬自己高潔的情操。蕭瑟秋風(fēng)中,菊花開得正艷:紅的沉靜,黃的典雅,綠的清幽,黑的肅穆,白的圣潔。屈原由衷贊美過菊:“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鼻驉蹏邑懚獍l(fā)配,卻矢志不移,其心可比日月。他對菊的贊美,也是因?qū)ζ渥陨須夤?jié)的堅(jiān)持。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愛菊,卻是心在田園。此處的菊花,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醇香、婀娜多姿的倩影和純樸無邪的品質(zhì)。陶淵明以菊花的清雅倔強(qiáng)明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氣度,正與菊花“凌霜盛開,西風(fēng)不落”的一身傲骨相融合,故而陶淵明被譽(yù)為“菊花神”,受后人敬仰。那幅東籬采菊的肖像寫意,成了一句千年絕唱,一種徹悟的人生真諦。
文人愛賞菊,愛的是菊花那種不同流合污的氣節(jié),所以蘇軾說:“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彼齻兪悄敲辞寮?,那么高雅,那么溫情,這正是菊花的可貴品格。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也是詩家的黃巢,表達(dá)的就直接了當(dāng)、痛快淋漓:“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菊花迎霜獨(dú)立,是文人孤標(biāo)傲世的精神象征。這里還有杜甫“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的蒼涼沉郁;有杜牧“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曠達(dá)灑脫;有柳永“檻菊蕭疏,井梧零亂,惹殘煙”的凄涼幽怨;有楊萬里“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黃銅綠兩爭妍”的幽默詼諧;還有李清照“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的委婉深情。
菊花有一種自然的吸引力,讓人不由自主地親近她,朋友一般的親切,用心諦聽,或許能聽到花瓣從容開放的聲音。小說家張恨水就得到了菊花的靈氣。張恨水常在菊花叢中散步,構(gòu)思小說,以致友人們都說:“張恨水的作品得花之靈氣?!泵慨?dāng)一部作品問世,張恨水總愛到花市買幾盆菊花或山上采野花,可見他對菊花一往情深。
菊花給文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淡。這種淡,于名利、興衰、榮辱之外,卻淡在骨氣之內(nèi);這種淡,能在外界喧囂肆意馳騁之時(shí),洞察世事,擊破紛擾,謝絕繁華,活出生活的本真與質(zhì)樸。菊之淡與人之淡,相喻相通,都是一種歷經(jīng)滄桑和磨難之后的簡約與大氣。文人何以愛菊,真諦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