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夢
【摘要】時代變遷,繪畫形式不斷更迭,但是對藝術家來說,他們對具象的“真”的探索,尋找主觀的突破,已然成為他們畢生對藝術的追求,也是現實的需要,新具象繪畫特別注重藝術家作品的精神訴求,這也是具象繪畫與新具象繪畫本質上最大的區(qū)別。受到了新思想對他的影響,楊參軍深諳真實是新具象繪畫的最高標準,通過具象這一表現形式的媒介,通向人性的深處,借助具象外殼釋放人的內在精神,在探索新具象繪畫真諦的道路上不斷成熟,形成強烈的個人風格。
【關鍵詞】楊參軍;新具象繪畫;油畫;藝術風格
新具象繪畫進入中國的時間已經有20多年了,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隨著社會變革和文化的開放,中國的油畫家亟待改變中國油畫現狀,還有如洪水般的西方新的藝術思潮的涌進,催生了80年代以“85新潮”為起點的“新具象藝術展”“第一屆油畫展”“中國藝術現代展”一系列的展覽,是油畫家對西方藝術形式大膽嘗試的開端,也是開啟了對新具象繪畫的這種新的藝術思潮的思考和探索。新具象繪畫在中國的發(fā)展最早是在東北地區(qū),所以這批藝術群體又被稱之為“東北畫家群”,其中以魯迅美術學院為核心的藝術家群體對油畫繪畫語言進行了比較早的研究,也是最早感知到新具象繪畫形式具有藝術可研究性,并密切關注西方新具象藝術的發(fā)展方向。90年代后,初期的中國油畫對西方傳統(tǒng)繪畫技法積累,與此同時中國油畫民族化的發(fā)展正酣。之后,中國油畫進入了一個藝術個性化時代,北京地區(qū)是中國藝術新思潮的發(fā)源中心,其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具象繪畫“新生代”的出現,這個時期的藝術家追逐更加個性化的藝術語言,他們傳達出這個時代的“主體”精神訴求。中國南方的藝術思潮的發(fā)展也是值得關注的,在長江流域一帶(包括四川、浙江、上海等)的藝術家們具有較為開放的藝術視野,成為中國現代藝術運動發(fā)展的推動者。這里的藝術家們的藝術修養(yǎng)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持對于南方地區(qū)的新具象繪畫的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新藝術思潮在這里糅合了傳統(tǒng)文化后賦予了新具象繪畫新的生命力。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出藝術思潮的火花,藝術家重新審視對藝術方向的堅持,創(chuàng)作出中國氣派的油畫作品。
作為中國美術學院的油畫家之一的楊參軍,一直在新具象表現的繪畫道路上前行,不僅繼承了中國現代油畫的理想傳統(tǒng),不斷地尋找繪畫中的“真”,還不忘藝術道路上的初衷。楊參軍是經歷了改革開放時代的藝術家,從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生涯可以看出時代的印記,讀研究生時他對歷史畫感興趣,就專注于大型的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描繪一段歷史,試圖從中表現一些東西。司徒立將“具象表現繪畫基礎方法論”帶入到中國,在整個美院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也將楊參軍領進了全新的視覺觀看領域。領略到新具象表現繪畫的魅力,也讓楊參軍將創(chuàng)作主題從歷史題材轉向身邊的日常事物,靜物、人物、風景成為了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創(chuàng)作意圖是他當下的感受,每天真真實實面對生活。在傳統(tǒng)美學“真、善、美”的關系里,具象是“真”的主要前提。畫家真情實感總是能夠讓人感同身受,有觸動心靈的力量。具象作為傳達“真”的媒介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將重點都聚焦在對具象的描繪,就會忽略創(chuàng)作“主體”的精神訴求。楊參軍的作品對于事物真實性的理解,他強調用自己的眼睛認識這個世界,強調個人內心體驗,因此他的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其實就是逃避主觀的夸張與做法,從而領悟到事物的不斷流變、不斷生成的過程”。他深諳新具象表現繪畫的真諦,并在創(chuàng)作作品中傳達出他對真實精神表達的追求,不過分將精力放在對表象的描繪。就像美國作家詹姆斯·洛德的文章中描寫賈科梅蒂給他繪制肖像時的過程,出現在畫布里的模特的頭消失,再重新出現,這是個反復的過程,是畫家內心掙扎的過程,也表現賈科梅蒂強烈尋找真實的感覺。在楊參軍的繪畫札記中也會有類似的創(chuàng)作經驗,畫布上即將完成的作品抹掉,重畫這個反復過程也會出現,同樣也是為了糾結怎樣能夠將內心真實用最直觀的視覺方式表達出來,褪去先驗繪畫技巧和理論,回歸最本真的自我,也就是釋放出原始的質樸。
許江曾評價楊參軍有著一種特殊的“樸”,真率無華,不加修飾,對大地的情深和依賴;另一方面楊參軍懷有一種“風”,中原大地的特有的風情。他喜歡用畫筆來描繪家鄉(xiāng)的土地,每年都會回到家鄉(xiāng)一覽故土的面貌,接接地氣,尋找來自內心的對故土的眷戀,那一種樸實無華的心境無疑會帶來一群人的羨慕。這種“樸”是他對故土的真情,面對繁華世界的吸引,卻一直堅守最初的純真。風景系列的油畫創(chuàng)作,他將家鄉(xiāng)風景搬上了畫布,淮河大地的風貌,就這樣在他的揮毫之下漸漸顯現出來?!皹恪敝杏植蝗狈Α帮L”,喜好在熱鬧的擁簇下一書胸臆,風情萬種的中原風景也給“樸”中增添了一抹與眾不同的情愫。風景畫面中透露出一股中國書法的書寫性的韻味,蒼勁有力的樹干,正如書法中行書的運筆,激情的大筆觸,平涂的背景,中國藝術的書寫元素滲透到西方油畫,用筆塑形和抒發(fā)心中之意結合在一起,也是將中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融入到創(chuàng)作中。譬如中國人寄情山水,“行遠登高”“飽游飫看”都不是真正的寫生,只是中國畫家的一種體驗方式。而今楊參軍的寫生把西方油畫與中國傳統(tǒng)精神相聯系,通過寫生這種方式重新將視覺回歸到世界的本身,將視線拉回到身邊的事物。
在表現靜物時粗獷的大筆觸、厚涂的顏料就像他的性格一樣直率,但是細節(jié)處又看得出他的匠心獨運,不失分寸。大開大合,大虛大實,都呈現在油畫布上。身邊的水果、靜物都成了他眼中的題材,他將視覺回歸到了周圍的環(huán)境,這些普通的物都作為他要表現深藏內心的渴求和悸動,用激烈的筆觸和有點神秘的色彩以及神經質般敏感的線條,淋漓盡致地釋放著自我,還有來自內心的呼喚。視覺的敏感度是不斷變化,不斷隨著周圍環(huán)境和時間的影響,思維跳躍也是難以捉摸,此時呈現在畫面的東西,彼時就覺得應是舍棄之物,畫面的變化,顏料的涂抹,也正是創(chuàng)作者最真實、最質樸的表達。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已經處于一定藝術高度的他仍孜孜不倦地創(chuàng)作,越發(fā)強調審美品位和創(chuàng)作個性,激情和溫情被注入作品中?!遏~》系列是在家鄉(xiāng)淮北創(chuàng)作的油畫,也是畫家兒時在水塘邊與魚兒嬉戲歡樂時光中的回憶。大膽的構圖方式,在寬闊的空間里沒有豐富的“內容”,卻也顯得“充實”,看似隨意散落在桌子上的幾尾小魚,卻是深思熟慮后的安排。畫面中色彩濃烈,色調鮮明,冷暖對比和灰度關系十分考究,展現了他的色彩天賦。具有鮮明特征的手筆風格,擺脫一切原則,恣意地揮灑和表現,干凈利落的自由筆觸也不影響其造型的準確,以這種新的組合方式去表達內在的需求和感受。
他在繪畫中保持自己的風格,遠離國際藝術潮流的影響,不會被市場的導向所影響,做純粹的自己的東西。他使自己處于相對封閉的和孤僻的狀態(tài),遠離喧囂的塵世,深度挖掘自身的領域。他喜歡寫生身邊的東西,也喜歡把自己的朋友抓過來做模特,捕捉這些尋常面孔下的真實內心的世界。他不厭其煩地尋找他心中所認為的真實,將視覺從遙遠的地方回歸到身邊,回歸到最本初的地方,不是簡單的靠攏,而是極富生命力的,是在哲學和美學的高度關照下的回歸。
參考文獻:
[1]杭間.新具象藝術——在現實和內心之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2]許江.視覺是怎樣凝聚的——感受楊參軍其人其藝[M].美術,20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