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 里
再牛的皇帝也逃不了土得掉渣的小名
◎千 里
在古代皇權(quán)社會,皇帝的衣食住行都要和尋常人不一樣,才能顯示出天子的高貴。唯獨在起小名這方面,皇帝做到了與民同樂。民間說取個賤名好養(yǎng)活,沒想到皇帝家也一樣。
辛棄疾《永遇樂》中的“人道寄奴曾住”,說的就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為什么稱“奴”呢,一種說法是取個賤名命硬,就好比鄉(xiāng)下人說的狗剩兒;另一種說法是表示長輩對晚輩的親熱。之所以叫寄奴,是因為他是被寄養(yǎng)在舅舅家的。
十六國冉魏君主閔冉的小名叫棘奴。五胡亂華時期崛起的閔冉,手腕強硬,驍勇善戰(zhàn),在脫離了后趙政權(quán)后建立了魏,史稱冉魏。據(jù)說他曾幾次發(fā)布《殺胡令》,保留了北朝原本數(shù)量就不多的漢人血脈。他的小名是棘奴,這個棘是植物的意思。唐高宗李治的小名叫雉奴,不過這個雉是鳥類的意思,所以李治的小名是以鳥為名。想當(dāng)年,劉邦的老婆呂雉也是以鳥為名,人家怎么那么強硬威風(fēng)……
老百姓哪有什么正經(jīng)名字?張三李四,王五趙六,那都是要叫一輩子的。《水滸傳》中的阮小七,別賴人爹媽沒文化,人家就是取個代號排行當(dāng)名字的?;实郛?dāng)然也不能免俗??!
漢高祖劉邦的小名叫劉季?!妒酚洝分?,太史公說劉邦字“季”。其實啊,窮苦出身的孩子,哪有像樣的名字?伯仲叔季,劉季就是劉家老小的意思,一點都不講究,還字,誰給自己取字就取個數(shù)字???要是當(dāng)年劉邦沒發(fā)跡,估計就一輩子被人叫“劉老幺”了。
后梁皇帝朱溫小名叫朱三。朱溫也好,劉邦也好,這些開國皇帝一般小名都很親民。如果不是后來發(fā)跡了,小名就會被當(dāng)正名叫一輩子了。朱溫是傭人出身,家里排行第三,所以打小就被叫朱三。即便是家里做了幾代皇帝,有了文化,有時候也愛叫皇子們老三、老四的,跟老百姓一樣。
后周太祖郭威的小名叫雀兒,草根皇帝特別需要點“君權(quán)神授”的神圣感來武裝自己。據(jù)說郭威沒發(fā)跡以前遇見個相面的,指著他脖子后的文身說:“你文的雀兒和旁邊的谷子現(xiàn)在是分開的,等到有一天,雀兒吃到了谷子,你就貴不可言了?!蔽纳砗腿竷旱男∶赡苁谴_有其事,但相面的故事,八成是編的。
宋太祖趙匡胤的小名叫香孩兒。古人要神化自己,一般都愛美化自己出生的情景,動不動就紅光滿室,紫氣繚繞。趙匡胤也給自己編,說自己出生的時候天邊紅光透頂,鄰居家老王還以為著火了,而且身上散發(fā)異香,經(jīng)久不散,因此給自己取了個香孩兒的小名。至于真不真,這鬼話你也信?
南朝劉宋廢帝劉子業(yè)的小名叫法師。管一個滿地亂竄的小屁孩叫法師,這家人的腦回路也挺奇特的。這個充滿佛教感的小名沒給劉子業(yè)帶來一點好處,既沒有啟迪心智,也沒能保佑平安。因為劉子業(yè)即位后荒淫無道,很快就被看不下去的部下合謀發(fā)動政變殺死了,享年17歲。
五代十國后唐的閔帝李從厚小名叫菩薩奴。五代十國是個藩鎮(zhèn)橫行、亡命流離的年代,大家你殺過來,我打過去,父親殺兒子,兒子弒父親。在這種背景下,李從厚的爹媽給他起這么一個溫和的小名,就很有意思了。菩薩奴,多少有點菩薩保佑的意思。事實上李從厚從出生到稱帝,確實運氣不錯,不然,早就死在哥哥的猜忌之下了。
另外,有些家長的腦回路實在難以想象: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小名叫車兒。劉車兒是前面提到的劉寄奴的兒子,因為皇帝大哥的工作做得不好,老是遲到早退就不說了,還什么正事都不干。結(jié)果被廢了以后,好事就落在他頭上了。要說劉寄奴啊,給孩子起名真有一套:大哥劉車兵,二哥劉車士,老三劉車兒,老四劉車子。這兄弟幾個湊一塊兒就是一組戰(zhàn)車啊!這么一說,現(xiàn)在這些孩子們的小名,什么歡歡、冬冬、大寶、佳佳……真是沒創(chuàng)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