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文化交流的歷史也是語言交流的歷史,我們習以為常使用的一些詞匯其實是源于英語。但其實從絲綢之路開通之后,語言文化的交流一刻也沒有停歇。除了一些外來詞進入了中文,中文也以文化的形式影響著英文的詞匯和句式。本文以歷史為線索,細數英語中的文化中國元素,以期更好的文化語言交流與發(fā)展。
關鍵詞:英語;中國文化;語言交流
沙發(fā)(sofa),麥克風(microphone),咖啡(coffee),模特(model)……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詞匯其實并不是產生于我們的文化,而是來自英語。19世紀中葉,英國成為資本主義的頭號強國,為了擴大海外殖民地,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迫使中國開放通商口岸,結果中國人從實用角度開始學習英語,英語語言的一些詞語逐漸滲入到漢民族的語言中來,特別是到了近代辛亥革命以后,李大釗領導的新文化運動以后,提倡白話文,為外來語進入漢語言,在漢語言中生根發(fā)芽提供了外界土壤。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的話,會發(fā)現英語中也有不少漢語的影子。特別是近年來,改革開放的成果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綜合國力日漸增強,一些源自于我國的土生土長的詞匯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英文中,例如,kongfu(功夫),jiaozi(餃子),fengshui(風水),kou tou*(磕頭)等等,這讓人好奇,中國傳統(tǒng)詞匯究竟是從何時進入到英語語言中,又是怎樣影響到英語這門國際語言的呢?
一、漢語進入英語的時間
(一)古代
詞匯的交流源于貿易的互通。中國古代經由絲綢之路產生的貿易交流為中西方文化交流,語言互通提供了機會。據《牛津 英語詞典》記載,最有中國特色的silk一詞是在公元 888 年經絲綢之路由拉丁語和希臘語進入英語,因而成為最早進入英語的漢語借詞。另外一個中國詞匯的代表詞匯是China。這個詞來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Cina,指華夏。秦朝的“秦”字進入拉丁語變成Sinae,由于絲綢之路的影響,古希臘、羅馬等把中國稱為 Serice,即“絲國”。元朝時,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稱中國為 Cathay.后來,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越來越多的歐洲商人來到中國,他們發(fā)現古羅馬人稱為 Serice 和 Sinae 的人是同一個民族,馬可波羅稱為 Cathay 的國家和 Cina 所在地理位置相同。所以后來歐洲人習慣將中國成為China。
(二)近代
到了近代,特別是1840年以后,中國被動的打開國門,與西方世界進行貿易,而且中國勞工也被迫進入西方打工。華人勞工在艱苦的勞動后,經常會聚眾參與賭博,所以經常用到“開賭了”這樣的詞匯,因此,這個中文詞匯就進入到了英文,叫做casino。
中國的詞匯也與當時中國的發(fā)展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辛亥革命新產生的詞匯 SunYatsenism(三民主義)進入英語。 新文化運動使得 Pai-hua( 白話文)等進入英語。近代以來,中西方交流從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拓展,因此很多漢語詞匯進入英語就不足為奇了。
(三)現代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大門再次向世界打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繁榮。而且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一些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也在逐漸影響著英文的詞匯。比如,中文對于食品的描繪有著豐富的詞匯,很多詞匯在英文中無法找到一一對應的詞匯進行翻譯,如此一來,漢語作為外來語就進入到英語中,比如,baozi(包子),jiaozi(餃子),yuanxiao(元宵)等等,還有文化類詞匯,比如gaokao(高考)等,凸顯了漢語的個性,豐富了英語的語言詞匯。
二、漢語詞匯進入英語的分類
(一)食品類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食物種類、詞匯豐富程度世界聞名。由于飲食的獨特性,在英語中沒有相對應的詞,因此,漢語食品詞匯作為一個大類進入到英語中。比如baijiu (白酒),mantou (饅頭),yuanxiao (元宵),youtiao(油條),zongzi(粽子)等等,即代表了中國特色,又擴充了英語詞匯。
(二)文化類
Fengshui(風水),koutou(叩頭),xifu(師傅),kongfu (功夫),這些中國文化的專屬名詞,也是進入英語詞匯的又一大類別。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別較大,有些文化現象無法準確用英語詞匯來解釋,所以,這些詞匯成為英語中的外來詞,為英語使用者了解中國文化提供了便利。
(三)政治、社會類
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三民主義(SunYatsenism)就作為一個政治詞匯進入到英文詞匯中。當然,一些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由于在英文中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匯,也以拼音的方式進入了英語詞匯,比如gaokao(高考),這些詞匯的進入,對于西方了解中國社會、社會現象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三、漢語對英語的影響
(一)對詞匯的影響
由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許多專有詞匯在英語中不能夠完全找到一一對應的翻譯,如果生硬翻譯的話必然無法精準的表達原來的意思,造成溝通交流上的障礙,如此,許多中文詞匯的漢語拼音就變成專有詞匯進入到英語中。比如,中文的餃子,英文譯成dumpling,但其實在西方飲食中并沒有與中國餃子做法完全一致的實物。所以,這樣的翻譯必然無法準確的表達原來的意思,而用漢語拼音jiaozi作為專業(yè)名詞進入英語詞匯,就能夠表達原物的專屬性,而且豐富了英語的詞匯。類似的例子還有zongzi,baozi等等。另外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龍”的翻譯。英文dragon是邪惡的象征,而中國的龍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圖騰,顯然不能用dragon來翻譯。所以,現在更多的用到的是long,專屬表達中國龍。由此可以看出,漢語對英語詞匯有著很大的擴充,而且把更多的中國元素滲入到英語中。
(二)對句式的影響
bu zhe teng,long time no see,no can do,這些典型的中式英語表達法最初是不規(guī)范的英語表達法,但由于使用廣泛,頻率高,而且表達的意思簡潔明了,逐漸也成為了英語的一部分。以no can do為例,這句話的解釋是It is not possible,it cannot be done; " I can't do it."(不可能,我不能做。)這句話被收錄到《牛津英語辭典》。這句話進入英語的時間相當早,可以追溯到由美國幽默作家Charles Godfrey Leland (August 15,1824 – March 20,1903)在1876年編輯出版的Pidgin English Sing-Song(《別琴英語歌謠集》)一書。此后,有多位作家在作品中提到或者用到了no can do這個詞。比如英國罪案小說家Elizabeth Ferrars (6 September 1907 - 30 March 1995)1962年出版的Busy Body一書中有這么一句話:Sorry,no can do—not tonight.由此可以看出漢語對英語的句式也有相當的影響。
四、漢語進入英語的意義
(一)擴充英語的詞匯
無論是食品類、文化類還是地名類名詞,在進入英語中時,都從客觀上擴充了英語的詞匯,拓寬了英語的廣度,這對英語這門國際語言的豐富具有客觀上的促進作用。
(二)擴大漢語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進入英語的漢語詞匯都有濃厚的中國文化氣息,在進入英語以后,由于英語的傳播范圍比較廣泛,使用人數眾多,這對于傳播中國文化,擴大漢語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具有切實的作用。
(三)易于溝通和交流
由于文化障礙的存在,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在交流的時候,難免會產生困難,而漢語詞匯進入英語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當漢語詞匯進入英語后,英語使用者在了解中國文化的時候借助這些詞匯能夠更好的系統(tǒng)學習中國文化,打破文化壁壘,進行更深入的文化溝通交流。
五、結論
(一)漢語進入英語時間早,近年來呈現逐步加快趨勢
從元朝開始,中西方文化交流開始進入一個新時代,漢語詞匯通過一些來華的旅行家等傳入到西歐,最終進入英語詞匯,拉開了漢語文化影響英語的序幕。近代以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要求在中國開通商口岸,貿易的往來也增加了語言的交流,一些中文詞匯進入到英語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也空前增強。西方社會了解、學習中國文化的愿望日益增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文中的詞匯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的進入英語中。
(二)漢語進入英語詞匯類別豐富,食品類文化類較為突出
按照分類方法來算,中文進入英文的詞匯分為食品類、文化類、地名類。由于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神的特點,食品類漢語詞匯進入英文的較多。這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與廣博性。
(三)漢語從詞匯、句式上豐富英語,影響英語
漢語對英語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詞匯,一是句式。因此英文中既有漢語的詞匯,也有具有漢語句式特點的句子。這兩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英語語言。
(四)漢語進入英語擴大了漢語文化的影響力,易于溝通和交流。
漢語進入英語,既擴充了英語的詞匯,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漢語文化的影響力。英語中越來越多的漢語詞匯,使得英語使用者更多的了解漢語,了解漢語文化,這客觀的促進了漢語文化的傳播,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使用者增強溝通與交流。
參考文獻:
[1]張勇先.英語發(fā)展史[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461-464.
[2]張?zhí)煊?,周桂?近現代中英語言接觸與漢語詞匯借用[J].外語學刊,201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