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仕乾
摘要:美學史上美學家們普遍認為眼睛、耳朵是審美器官,唯有視覺、聽覺能產(chǎn)生美感;而嗅覺不能產(chǎn)生美感,只有生理快感的存在,而沒有心理的功能。盡管西方傳統(tǒng)美學理論都持此一態(tài)度,卻有大量以怡人的芳香為美的審美經(jīng)驗存在于東西方人的審美實踐之中。并且在中國古代的美學理論、西方當代美學理論中也得到了說明。這里,筆者述及心理學中嗅覺與知覺的化合,嗅覺創(chuàng)造出來豐滿的意象,以及“一嗅既覺”的審美體驗,從而確定嗅覺美感的理論特征,為嗅覺的美感體驗提供鮮活的例證。
關鍵詞:嗅覺美感;意象;審美直覺
“甘美的食物、芬芳的香氣、悅耳的音調、悅目的美色等,一切有利于肯定,增進和充實生命的對象,皆為美意識發(fā)生的直接源泉。”①美包含在生活的各方各面,被人感知和體會,所以它不應該局限于視覺美、聽覺美,還應該表現(xiàn)在人們可以感知的其他領域,例如:觸覺、嗅覺。但自古以來,西方傳統(tǒng)美學理論對審美器官做了死板嚴格的劃分,認為只有視覺和聽覺是高級感官,可以用于美的欣賞。如這般傳統(tǒng)的對審美器官做出高低評斷的理論,會掩蓋大量生活實踐中真實被人感知、體會的美,本文旨求從以下三個方面剖析嗅覺美感的存在。
一、嗅覺的生理感受與心理認知
美感就是感知器管關于美的感受。音樂通過聽覺被人感知,雕塑的美感通過視覺獲取,而香的美感是通過嗅覺來感受的,而這種香的體驗或者說嗅覺帶給人們的精神上的感受是否真實存在,首先可以從生理學的角度探討,人的生存離不開呼吸,當吸入空氣時,伴隨有氣體化學刺激也被小渦流送入嗅覺上皮細胞,嗅覺沖動起自嗅粘膜,經(jīng)嗅球到嗅結節(jié),然后分為兩路走向:一路走向隔區(qū),到扣帶回;一路經(jīng)杏仁核到內嗅區(qū)再卷入海馬。所有帶有揮發(fā)性的物質都可以在一定的閥值內被正常的嗅覺系統(tǒng)感知,嗅覺機制讓動物可以在夜間感知周邊環(huán)境,盲人也可以通過嗅覺準確判定屋內的有哪些熟悉的人在場。這些感知都可以直接提供給人一種形式感。由于嗅覺適應的原理,我們可以自如的控制在生活中嗅到的各類氣息,再把大量的信息傳入大腦,經(jīng)過大腦處理龐雜信息,將體現(xiàn)出一種審美心態(tài),也就是一種審美關照上的選擇和偏好。感官感受的快感是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的統(tǒng)一,審美器官快感的感受是以生理快感為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才產(chǎn)生相應的身心快適??茖W研究表明,嗅覺球把嗅覺通道送到大腦的若干區(qū),一個結果是走到腦丘,它投射到前額皮質的一個區(qū)域;另外,一些通道延伸到大腦邊緣系統(tǒng)的若干部分,這些部分與情緒和記憶處理密切相關的區(qū)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類似于“膚覺比喻”②這一類的觀點,也大大拓寬了各種感覺經(jīng)驗的輻射領域,例如嗅覺經(jīng)驗在通過視覺感官的感知和體現(xiàn),嗅覺經(jīng)驗在文學作品中的展現(xiàn)都是嗅覺經(jīng)驗及其豐富審美意識的彰顯。
二、嗅覺美感的特性
(一)嗅覺美感的無功利性
美感往往是精神愉悅和生理快感的復合體。康德在其《判斷力批判》中認為:“那規(guī)定鑒賞判斷的快感是沒有任何利害關系的?!边@里,康德也認為美感(鑒賞判斷)是一種快感,為了將美感與一般快感區(qū)別開來,康德提出了無功利性、無利害性的觀念,此后,無功利性、無利害性成為人們談論美的最基本的條件。故而嗅覺美感的無功利性,是考慮嗅覺經(jīng)驗能否達到審美意識的首要問題。不可否認,早期人類的嗅覺在各種實踐行為中起關鍵作用,例如,地域標記、社會化、喂食、生殖周期確定時間、性選擇等方面。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嗅覺除了這些實用功利的作用外也已增加了許多精神審美層面上的意義?!鞍迪愀釉曼S昏”“香中人道睡香濃,睡信丁香嗅味同”“朱欄白雪夜香浮”中國古代的這些詩句所描繪的美的氛圍,給人創(chuàng)造出一個淵然而深的靈境,早已不是胭脂酒肉的快感享受,全然達到了精神層面的審美愉悅。再如西方的香水文化,調香師精心研制的香水通常包含了百種香精,而使用后依據(jù)時間的不同還擁有前調、中調和尾調三種不同的層次,這些香水大多價值不菲,人們消費它用于滿足自己的精神生活,就如同芳香的花園不在于追求實用功能,而是其能帶給人們極大的精神上的愉悅感。席勒曾說過,審美觀賞是人和他周圍世界的“第一個自由的關系”。他說:“欲望是直接攝取它的對象,而觀賞則是把它的對象推向遠方,并幫助它的對象逃開激情的干擾,從而使它的對象成為它的真正的、不可喪失的所有物?!雹坌嵊X經(jīng)驗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所提倡的審美心胸中就能夠達到審美層面。與西方不同,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人的五種感官——眼耳鼻舌身——都能感覺美。對于審美欣賞,中國叫做品味,如品詩、品畫。我們將品味與審美欣賞進行概念上的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指涉的感官不同,生理機制相異。審美欣賞一詞涉及的感官一般指向視覺和聽覺,而品味一詞強調人的全身心的體驗。而后這種“品味”比“欣賞”投入了更多的身心體會,加強了審美活動的主體性和體驗感,這也正是多種感覺器官需要得到美學正名的必要性。在中國美學史中,除了視覺、聽覺外,味覺、嗅覺、觸覺,也都能成為審美感覺。中國傳統(tǒng)以味覺為代表,而不同西方以視覺聽覺為主,來討論審美感覺,其意義是非同尋常的。我們只能說把品詩、品畫(藝術欣賞)與品茶(物質享受)相提并論,把美感與物質享受、生理快感相提并論,這一點既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認識中概念模糊的狀況,也說明了美感與快感直接聯(lián)系,但在這其中可以看出的關鍵一點是,審美的態(tài)度(審美心胸)在審美體驗活動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實用功利的眼光會遮蔽生活本來的美,而超越了實用的眼光才可以照亮世界的本來面目。豐子愷也說:“藝術的繪畫中的兩個蘋果,不是我們這世間的蘋果,不是甜的蘋果,不是幾個銅板一只的蘋果,而是蘋果自己的蘋果?!雹芡瑯拥览恚藗兏惺苓@個生活世界中的美,不是站在主客二分的角度,而是擁有一種天人合一的態(tài)度,所有的感覺器官只是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存在,如嗅覺、視覺、聽覺一般,傳遞給我們心中的全然是世界本來的樣子。只要我們用審美的眼光去創(chuàng)造或欣賞這個世界,會發(fā)現(xiàn)它是那樣的嶄新和美好。中國美學中例如“滌除玄鑒”、“澄懷味象”、“心齋坐忘”這一系列的命題,無不展示出中國人在審美態(tài)度和人生哲學上的巨大體悟和智慧。功利性質無關于感覺器官,而在于人的審美心胸。嗅覺經(jīng)驗中的去功利性成分不言而喻,這種對“香”的感受,是人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審美體會。
(二)嗅覺美感的創(chuàng)造性
持有美在意象觀點的學者認為美感的實質在于情景交融、物我同一。意象的生成也是其感覺在心理或者說情感上的展現(xiàn),是美發(fā)生的基本條件,有學者認為嗅覺經(jīng)驗屬于生理快感,而快感完全來自于外界刺激,不可能使人產(chǎn)生意象。這一論點的最大誤區(qū)在于直接將嗅覺等其他感覺所帶來的經(jīng)驗歸類為快感體驗。其實,嗅覺與記憶和情感有著巨大的聯(lián)系,它大大關乎于人類的精神世界。就如同戴安娜在她的著作開篇所說:“氣味就像威力強大的地雷,埋藏在由往日歲月和經(jīng)歷構成的草叢中,在我們的記憶中輕輕引爆。一旦碰著氣味的引爆線,各種記憶就會立刻全部爆發(fā),一個百感交集的幻象就會從灌木叢深處躍然而出。”⑤又例如成年后的查爾斯.狄更斯總是說,他只要一聞到某種用來給瓶子貼標簽的糨糊的氣味,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時所有的苦難。父親破產(chǎn)后只好將他丟棄在一個做這種瓶子的可怕的倉庫里。如同這樣的經(jīng)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大量存在,如八月明媚陽光下你暗戀女孩路過身旁的發(fā)香,有陰沉雨天在溫暖家中媽媽端來熱湯的簡單幸福,還是高中校園林蔭路上的一陣桂花香,那便是你青春的味道。美國學者哈維.查理德.施夫曼在其心理學著作中提及嗅覺記憶對當時環(huán)境的檢索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這也就是我們大多可以通過氣味記下或者追憶起某個特定環(huán)境的原因。但在意象乃至意境的產(chǎn)生中除了“物的形象”,情感的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如狄更斯1843年的經(jīng)典著作《圣誕頌歌》中臭名昭著的斯科諾基也會受到氣味激發(fā)情緒:“他意識到上千種氣味漂浮在空氣中,每一種氣味都聯(lián)系到上千種思考、希望、歡樂以及關心,早已被人遺忘了?!?/p>
移情作用可以說是意境的生成的核心,而在嗅感體驗中就存在這種移情作用,把嗅覺所感受到的本來存在(固有素材)轉化成物我同一的審美體驗,這其中沒有間隔和聯(lián)想,其實恰恰體現(xiàn)在嗅覺經(jīng)驗的即時性特點中,不需要絲毫反應的直接感興,氣味的無形讓主體在審美過程中自然的達到一種融入,認為對象就是自己存在的環(huán)境、是自己吸入身體的氣息、甚至就是自己,對象的消失,才會達到真正的一氣貫通,物我同一。這不同于德國美學家谷魯斯的“內模仿”,并不是用器官的感覺來解釋移情作用,如立普斯的結論:“任何種類的器官感覺都不以任何方式闖入審美的關照和欣賞。按照審美關照的本性,這些器官感覺絕對應該排斥出去的。”⑥感覺器官只能提供給人以不同形式的感受,而無關于審美的關照和欣賞,如此道理,只要可以提供給人豐富完滿形式意象的感覺器官都可以稱之為審美器官,都可以積累一定的審美意識。
又如葉朗所說:“美感必有美,這個美就是審美意象,而審美意象必定是在情感和形式的滲透和契合中誕生的,這就是陸機所謂‘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也就是劉勰所謂‘神用象通,情變所孕”。⑦這種內在情感的孕化無關于某個特定感覺器官的功能,在此不做討論。研究嗅覺美感的生發(fā)機制,就變?yōu)橛懻摳杏X經(jīng)驗與形式的創(chuàng)造問題,在上一節(jié)討論了嗅覺的感受性,講到其可以讓人感知到一定的形式。而對于這些形式的創(chuàng)造才是意象生成的過程,卡西爾說:“形式不可能只是被印到我們的心靈上,我們必須創(chuàng)造他們才能感受到它們的美?!雹嘤尚嵊X器官所反應的形式,經(jīng)過審美主體的創(chuàng)造就可以變?yōu)槊栏?,而嗅覺經(jīng)驗完全可以和視覺、聽覺經(jīng)驗一般,引發(fā)人的感觸,同情生成一番淵然而深的靈境,帶來多樣的審美體驗。嗅覺體驗十分注重瞬間的直覺和想象,這種“原生性”⑨的想象是可以瞬間完成的,與審美直覺一并產(chǎn)生,沒有矛盾。這些想象使得審美體驗圓融豐滿。
(三)嗅覺審美的直覺性
在現(xiàn)如今,美感是一種審美直覺,這被大多數(shù)的美學家認可。而這種帶有形而上意味的直覺難以被學者捕捉記錄,如同葉朗所說:“審美直覺超越知識,它不屬于認識論的范疇,它是一種體驗”而他將體驗后留下的情與思融合的審美意識稱為:“思致⑩”。而嗅覺美感留在人們心中的往往就會是這樣一種類似于“思致”的情感。它將人們心中日積月累早已轉化為某種情愫的思想、認識瞬間涌現(xiàn)在腦海,不假思索,似一種秒悟的快感,使人進入到審美的境界。
在生活中太多的信息和知識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獲取,為了更加簡便的記憶,我們會運用更多的邏輯思考、排序、分類、整理。這種邏輯的真很大程度上就會影響存在的真,而嗅覺感受帶著人當下的即時性和選擇后的永固性。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大量存在的氣味,給了人豐富的審美素材,舉個簡單例子,如人們制造的香水或者花園里的花香。當我們懷著審美心態(tài)去體味這樣的氣息,它會立即在腦海里觸及到關于人類情感的區(qū)域,使我們即刻反應,生成一番意象,在當下便可以融入其中。特別是在某些特殊的境遇,嗅覺的體驗會化身成為一種意象化的情境,在下一次品味這類似氣息的瞬間,體會到以往的環(huán)境、情愫形成內容豐富生動的意境場,達到一種精神層面上的審美享受,或者說類似于馬斯諾所說的“高峰體驗”給人以強大的存在認同,達到一種審美層面上的自我確證。
在中國古代嗅覺和味覺的經(jīng)驗可以上升到“道”的高度,它無形無象卻又包含廣闊,是無和有的統(tǒng)一。老子提到過關于“味”的美學范疇,又提出一條審美標準:“淡乎其無味”。這其中是他提倡的一種平淡的趣味,“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無味”正事老子推崇的一種“味”,如其所謂“恬淡為上,勝而不美”@這被后世演變?yōu)橐环N平淡的審美風格長時間成為風尚,這與現(xiàn)代科技中關于人類對氣味的喜愛類型研究報告驚人的吻合,蒙克立夫的研究報告表明:“一般而言,對某個特定氣味的感知程度會隨著其濃度的增加使得人的感受從愉悅變化到厭惡?!痹谛嵊X美感的經(jīng)驗中往往就存在如同“恬淡為上”這樣的直覺性,通過剎那間的感受和體會便可立即領悟到某種內在的意蘊,也就是嗅覺經(jīng)驗的超邏輯和超理性的性質。這同時也是美感的特征。如同張世英所說:“沉積在他心中的歷史、文化、知識必然要在審美活動中發(fā)生作用,這種作用不是表現(xiàn)為邏輯的思考、判斷,不是表現(xiàn)為“思量計較”,而是“一觸即覺”,是剎那間的感興。#”
三、結語
嗅覺器官所具有的這些特性無不證明其完備審美的功能,這般高級的審美體驗被西方刻板的理論否決于審美經(jīng)驗之外,不承認嗅覺美感等其他感覺器官的審美意識,就好比去欣賞一束鮮花,卻無法觸摸感知它的花瓣,不能嗅到它的芳香,那么其將與塑料花無異。如果我們不囿于舊說,正視以香為美的審美實踐,將嗅覺美納入到美學的視野去研究,必將推動美學研究的進步發(fā)展。
注釋:
①參見祁志祥:《“美”的原始語義考察:美是“愉快的對象”或“客觀化的愉快”》(《廣東社會科學》2013 年第5 期)、《美的特殊語義——— 美是有價值的五官快感對象和心靈愉悅對象》(《學習與探索》2013 年第 9 期).
②趙之昂,《膚覺經(jīng)驗與審美意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P6.
③席勒:《審美教育書簡》,P13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④《藝術鑒賞的態(tài)度》,見《豐子愷文集》第二卷.P572-573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0.
⑤(美)戴安娜.阿克曼,《感覺的自然史》 花城出版社 P2.
⑥立普斯:《論移情作用》,載《古典文藝理論論叢》第8期,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
⑦《美學原理》葉朗 北京大學出版社 P112頁.
⑧卡西爾:《人論》
⑨張祥龍:《當代西方哲學筆記》,P19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⑩《美學原理》葉朗 北京大學出版社,P139頁.
!《老子》第六十三章.
@《老子》第三十一章.
#張世英:《哲學導論》,P125,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美)戴安娜·阿克曼,路旦俊,譯.感覺的自然史[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
[3](美)桑塔亞納,繆靈珠,譯.美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美)哈維·理查德·施夫曼,李樂山,譯.感覺與知覺[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5]祁志祥.審美經(jīng)驗中的“以香為美”——嗅覺美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