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霞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馬步升的又一部長篇小說橫空出世了,在《小收煞》還沒有出版前,我就在猜測這部小說的內(nèi)容。馬步升的小說和散文獨具魅力,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與睿智的幽默語言如同蝴蝶與花一樣,伴隨著他作品的始終。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品讀馬步升的小說,是越上歲數(shù)越有味。馬步升的很多小說,就如一壇壇老酒,年份越久,則越濃香。就說《小收煞》吧,我是看了又看,越看越覺得有味道,以至于到了不得不說的地步。
那么,《小收煞》到底寫了什么?《小收煞》的名字雖然聽起來有點“小家碧玉”的感覺,可它描寫的卻是家國變遷的大事。《小收煞》用細膩的筆調(diào)從清末一直寫到建國初,主要描寫了隴東員外村的大戶馬素樸家族的興衰史。民國時期,馬素樸是員外村唯一一個在北平上過大學的大家子弟,他年輕時是一位有為的熱血青年,而在他對國家危亡的局面倍感絕望時,不幸染上了鴉片癮,從此之后便讓他自己和他的家族變得衰敗不堪。直到新中國建立,開展了“掃盲運動”和頒布了《禁煙令》后,馬素樸的毒癮人生才有了一個徹底的轉(zhuǎn)變,他由此而得到了重生,不僅肩負起了他作為讀書人的教化責任,而且還實現(xiàn)了他作為老讀書人的社會價值。
當然,圍繞著馬素樸的不僅是一個龐大的家族,而且還有形形色色的員外村的村民以及新政權的干部等等不同身份的人。但主要角色就是馬素樸,他的老婆馬白臉、他的兒子馬越權與兒媳白臭蒿,以及管家馬嗖嗖這些人。作者著重用筆的時代背景就是民國末與建國初。而貫穿這篇小說始末的一條線索是馬素樸的大煙癮,另一條則是新舊社會的交替。歷史學家們常說的“由亂到治,由治到亂”,按我們的通俗說法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亂世帶給人們的傷痛可不是用幾句話就能輕松概括的。
《小收煞》的主要筆力用在了對于亂世及其人們應對亂世災變的描述上。當然,類似題材的小說也不鮮見,我就舉幾個寫得特別好的例子,如《鴛鴦佩》、《菩提樹下》、《大丫鬟》、《國色天香》、《海上孟府》等,這些大多是以江南地域為背景、用愛情主題來表現(xiàn)愛國主義的佳作。但是,就我個人的淺見而言,馬步升的《小收煞》與之相比,至少有兩點殊勝之處:其一,《小收煞》以傳承歷史文化為第一主題,而穿插于其中的愛情、親情、鄉(xiāng)情等都是完成其使命的配曲(難怪有些學者將《小收煞》評價為“仿古體小說”的佳作,我認為,這是由《小收煞》的鮮明主題所決定的)。其二,《小收煞》以細膩生動而又不失宏大綿延的筆調(diào),為我們勾勒出了一部清末民國直至建國初年的隴東社會風情史,展現(xiàn)了隴東村莊的人們?nèi)崆榕c粗獷兼有的生活面貌。從這一點來說,馬步升的《小收煞》的確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也許有人會說,描寫北方或是西北農(nóng)村的小說也為數(shù)不少了,但是,寫隴東的,尤其是像馬步升這樣,用詼諧輕松與優(yōu)美凝重兼?zhèn)涞恼Z言創(chuàng)作的隴東題材佳品,還能有多少呢?
馬步升很擅長“舉重若輕”式的表達方式,他對生活的理解也很全面、很透徹,就算悲催的亂世生活,也會有絲絲的彩色與家常的樂趣存在其間。因此,讀馬步升的小說非常愉快、非常享受,他將清末、民國時期員外村人們的清貧生活描寫得聲情并茂,趣味盎然。馬步升不像有些作家那樣,寫亂世那就是一片黑暗,讀得人胸悶氣短、便秘頭暈,以至于讀完后就得去開昂貴的中藥,最后,很多人索性就不讀了。生活本來就是由多種色彩構成的,歷史也是這樣,讀了《小收煞》會讓人感覺陽光更加明媚、小鳥更加嫵媚、樹葉更加翠綠,總是讓人對生活充滿了感恩,因而也會珍惜現(xiàn)有的一切,這難道不是滿滿的正能量嗎?
接下來,讓我們來仔細品味品味《小收煞》的諸多殊勝之處。
一、歷史變遷中的文化傳承與愛國使命
《小收煞》的很多情節(jié)描寫,都展現(xiàn)了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魅力,這無疑是作者擁有的自覺的“文化傳承情結”所致,我們可以來讀讀對馬素樸考上北平名校后的無限風光,及其在去北平的路上受到的諸多優(yōu)待的描寫:
在本地的文墨淪落到一百人里面好壞找不出一個識文斷字人的當兒,馬素樸一舉考取了北平名校,落日余暉的馬家再一次聞名全省、轟動全區(qū)、震撼全縣,縣長親率縣府一班干員,輾轉(zhuǎn)百里山路,徒步來到員外村,把一條繡著“君子之澤方滂沱”的飄帶親手披在馬素樸的身上,然后,向馬家的家旗燒香禮拜。鼓樂奏起來,一班保安隊兵員齊齊朝天鳴槍,直到將各自的子彈打光??h長從隨從手里接過一包紅綢包裹的大洋,當眾打開,陽光適時地照射過來,頓時,一地的眼花繚亂,一地的驚叫聲。五百大洋啊!全縣有名的財主家,除了馬家,手頭有這么多現(xiàn)錢的人家屈指可數(shù),而這僅僅是縣太爺給一個學生娃的獎金。
這就是民國時期的隴東對一個剛考上大學的學生娃的獎勵。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那個時代雖然知識沒落了,但人們尊抬讀書人的傳統(tǒng)沒有變。在古代,為數(shù)不少的讀書人其實就是官員的候選人,“學而優(yōu)則仕”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這個理想又讓他們肩負起了“為天地立心,為萬民請命”的神圣職責,因而,人們都對讀書人有許多期許。如果一方百姓能遇上一個清官,那真有如一個農(nóng)戶得到母豬一窩下十崽那樣的福氣呀!話又說回來,如果官可以買賣的話,那還有多少人愿意用十年苦讀的方式來博取功名呢?這就是傳統(tǒng)文化沒落的原因之一。然而,這種“唯有讀書高”的風氣,在農(nóng)村還是保存得較好,因而,馬素樸便能受到識字的和不識字的人的禮遇,下面這段便是他沿途受到的商隊的禮遇:
去北平求學,按規(guī)定,他得到省城蘭州集中,在省上領取一應手續(xù),然后乘坐羊皮筏子,順黃河而下至綏遠的包頭,然后改乘馬車,到張家口,再改乘火車去北平,……如此,便省勁多了,這里南下西安只有五百里路程,……果然在這里找到了一個商隊,他們要去西安進貨,聽說是去北平上學的大學生,而且是過去西峰大財主馬家的后人,商家大喜過望,連稱出門見喜大吉大利,不但不收車費,還指派一個心眼兒靈活手腳勤快的小伙計,專門伺候馬素樸。馬素樸穩(wěn)坐在綿軟的貨包上,或極目眺望,或顧盼自雄,飽覽沿途風光,住的是上等客房,吃的是上等飯菜。三天后,馬車駛?cè)胛靼渤?,商隊掌柜仍不放心,親自將他送到火車站,直到火車啟動,才依依作別。endprint
馬素樸簡直是得到了皇上一般的待遇,而且,最妙的是,他還成了商隊掌柜的乘龍快婿,真可謂“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羨煞旁人!
這是《小收煞》對讀書人的待遇的描寫,著實能讓現(xiàn)代的書生羨慕不已。但對書房及其書籍的描寫,可以說是讓人對讀書這件事,已經(jīng)從羨慕的感情轉(zhuǎn)化為至上的崇拜了?!缎∈丈贰肥墙柚芗荫R嗖嗖的嘴和眼,來展開這一情景敘事的:
馬嗖嗖想起當年他陪伴老太爺讀書,在夜深人靜時,老太爺便要從一副用名貴木頭打制的書柜深處,掏出一堆色彩斑斕的書籍,昏暗的豆油燈下,老太爺花白的頭顱有頻率地晃動著……
馬嗖嗖是馬素樸家的管家和馬家?guī)状说闹移?,他從小就給馬家老太爺當跑腿的,他的“忠義”觀念都是從馬家老太爺?shù)难詡魃斫讨袑W來的。馬家待人良善、寬厚,當馬嗖嗖得知馬素樸的兒子馬越權要將馬家?guī)状诵列量嗫喾e累的財富分給他人時,便決定帶著馬越權的兩個弟弟去隱居。馬嗖嗖是從給馬家留根和護主的立場出發(fā)做這件事的,而事實上他也做到了。馬嗖嗖百里護幼主的行為差不多就可以和關公千里護二嫂的壯舉相媲美了。這是封建社會的仆人對主人的“忠義觀”,但也體現(xiàn)出了禮制教育下的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深度信義。
而被傳統(tǒng)文化深度熏陶過的馬素樸,在當了昏昏沉沉的十幾年大煙鬼后,終于在一天清醒了。馬素樸是怎樣清醒的呢?他是在得知共和國新政府讓他的先進兒子出面,請他當“掃盲”老師時清醒的。馬素樸的煙癮,究其根源,還在于他對民國亂世與民族危亡局面的絕望,但絕望不等于沒有意識,作為老讀書人的社會責任與擔當感是流淌在他血液里的東西,無法和他本人分離。一旦有了外界因素的刺激,他血液里“匡扶正義”、“救國救民”的細胞便又變得生龍活虎了,于是,他主動地、興奮地、積極地當起了“掃盲先生”。馬素樸的“煙癮”是他解憂、進而想解脫的一種方式,就連奸雄曹操都說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話。但是,馬素樸采取的是極端的方式,這種方式損家損己,以至于他得了“活死人”的稱號。所以,他的重生也是對家人的一種補償。馬素樸對“掃盲”工作極其認真,《小收煞》這樣寫:
馬素樸在陳少艾那里得到了啟發(fā),第二天一大早,他冒著嚴寒,兜里裝著幾根五彩粉筆,手里捏著一根,這家出,那家入,整整忙到晚飯時分。到吃飯時間了,主人家請他吃飯,他一概拒絕,白臭蒿叫他回家吃飯,他說他正在忙,顧不上。中午的飯,一直到了太陽偏西時分,……他一手拿蒸饃往嘴里喂,一手拿粉筆到處寫字。一天下來,他給每一家所有能寫字的器物上,都寫上了相應的字,他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什么物件寫成字是什么樣子。
這就是馬素樸火急火燎、如火如荼的教書生活。要讀書,首先就得識字,所謂識字讀書,而后知理。人們?nèi)粘K傅腻e誤,大部分都是由無知愚昧所致,可以說,“識字”是走向理性生活的鑰匙。當馬素樸獲知他的價值有了實現(xiàn)的新天地后,他便比任何人都活得精神抖擻。所以,我向來認為,讀書人應該完成兩個過程:其一,弄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即“內(nèi)圣”的階段;其二,施恩、回報社會,即“外王”的階段。而這兩個階段,最重要的則是“內(nèi)圣”。對于古代走正道的讀書人來說,“內(nèi)圣”則是在沒有功名前就已經(jīng)搞得很清楚的事情,因為天天有先生教,天天在讀圣賢書呀!所以,像馬素樸這樣的老讀書人,無疑,第一個階段是過關了,但是,他沒有去實施或者沒有條件讓他實施第二個階段。一旦具備了條件,馬素樸就很快獲得了新生,原因就在于此。就我個人來看,第二個階段實施與否,應該是件從容不迫的事。既然是為了別人,那就得掌握好時機,著急是沒必要的。而一個讀書人,如果完不成“內(nèi)圣”的階段,搞不清自己和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那他可能會成為一個特別痛苦以至于什么事都敢做的可怕的人。
《小收煞》給我們塑造了一個鮮明的愛家愛國的讀書人的形象,即大家子弟馬素樸。這是發(fā)自作者內(nèi)心的深刻的自覺的表白,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那顆熾熱的愛家愛國心。
二、色彩斑斕的隴東人物、風情史
《小收煞》成功塑造了具有隴東特色的主角與配角。但我覺得,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小收煞》對配角的個性塑造。就舉幾個最典型、最具個性的人物來說,一號女漢子白臭蒿是彪悍、勤快、體貼、黑丑;二號女漢子侯菜菜是潑辣、仗義、勤快、粗丑;一號潑婦陳少艾是嘴碎、貪婪、欺善、怕硬。二號潑婦就不說了。這幾個配角塑造得真是入骨入髓,個性鮮明,讓人看一眼便能銘記終生。我覺得,一部小說的優(yōu)秀,不單單在于打造了正直正義的主角,更重要的還在于它擁有什么樣的配角。因為,配角的多個優(yōu)點和缺點恰恰能夠很好地襯托主角的稟性。
就以“侯菜菜”這個角色來說吧。侯菜菜與馬家有什么關系呢?她是馬素樸的堂弟媳,和馬素樸家是親房,她為什么有“菜菜”這樣的名字呢?因為在甘肅的很多地方,說誰“很菜”就是很懂行、在行的意思,跟普通話“菜鳥”里的“菜”是有區(qū)別的。如果說一個小孩子“很菜”,那就是機靈、聰明,甚至有點可愛的意思。侯菜菜就是這樣一位外貌和心靈完全成反比屬性的隴東鄉(xiāng)村婦女,她長得丑陋,有多丑呢?拿馬素樸的話來說,那就是“誰見了鬼誰會忘呀”。這就是她的外貌,可她偏偏擁有金子般的心靈,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當她看見分到了馬家不少土地和財產(chǎn)的陳少艾,有一天在指桑罵槐地欺負善良的馬白臉時,她立即以俠客的仗勢教訓了陳少艾。怎么教訓的呢?侯菜菜糾合了馬家的新老媳婦,三下二除一就將陳少艾扒了個精光。有的人可能會說,侯菜菜怎么這么粗野呢?是的,鄉(xiāng)村的勞動婦女做事的方式可能就是粗野,但我們要知道,她所對付的是個忘恩負義、嘴臟心惡的比她還粗野,而且還十分卑鄙奸詐的潑婦,那么,這個時候,你也許就不會再認為侯菜菜粗野了。我個人向來認為,就外貌來說,有多少種花就會有多少種女人的容顏,但是,就心靈來說,只有善惡兩種。也許我的觀點沒那么正確,但我想要強調(diào)的是:“善惡”是人性的重要標尺。
《小收煞》成功塑造的配角“侯菜菜”形象,達到了為主角馬白臉的善良倍增榮光的效果。再打個比方說,主角就如池塘里的荷花,如果沒有碧綠的大荷葉襯托,沒有小蜻蜓的輕盈停駐,沒有青蛙們落在荷葉上的深情吟唱,沒有成對鴛鴦鳥的依依眷戀,那還能顯出荷花的嬌嫩嗎?還能顯出荷花的高潔嗎?荷塘的生物是衣帶相連的,彼此不可或缺,共同構筑了一個和諧的池塘生態(tài)。一部小說就如一個池塘一樣,我們一定不要忽視配角的強大作用。馬步升的《小收煞》就用了幾個個性張揚的配角,一下子讓整部小說都變得趣味橫生,妙不可言!如果把《小收煞》比作是中國的一張水墨畫,那么,由于馬步升深得“大道”之妙,因此,他將畫中景致安排得既主次分明,又主次和諧,物物相得而安。我一直覺得馬步升是個世外高人,可他又在世內(nèi),那他大概是一個出入內(nèi)外都了無痕跡的人吧。endprint
《小收煞》還用了很多筆墨,向我們展示了隴東的風情之美,可圈可點的方面實在不少,我就舉個白臭蒿給馬嗖嗖做的獨具西北風味的“拌湯”的例子:
年三十的晚飯,員外村的人都要炸油餅油糕油果之類,還是熱的,白臭蒿又做了白面拌湯,里面攪和著碎肉末、雞蛋、菜屑、洋芋丁蘿卜丁之類,紅油辣子鋪了一層,滿滿一老碗在手,馬嗖嗖顯然是餓壞了,也饞壞了,呼呼啦啦,如餓龍吸水。白臭蒿端飯時,碗燙得不敢用手摸,看見馬嗖嗖這樣吃法,心下很是駭然,她笑說:
“大爺,慢慢吃,小心燙著,管夠吃的?!?/p>
……馬嗖嗖抓過一只油餅,呼啦啦不見了,再抓起一只油糕,呼啦啦又不見了,……
“娃娃,還有沒有,沒有了,我再吃幾個油餅,就飽了,要是還有,再來一碗,這拌湯真香?!?/p>
這段是對西北名小吃“拌湯”的誘人描寫,讓人看著看著不覺得就留下了哈喇子。這樣的場景描寫還有很多,比如,《小收煞》對員外村放羊娃的自由生活及其白臭蒿在放羊娃中一戰(zhàn)成名的描寫,則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幅幅隴東人生動有趣的生活畫面,讓我們很是神往??梢哉f,在《小收煞》里,這樣的場景舉不勝舉。通過這些描述,我們仿佛可以伸手可及隴東那滿山的青蒿、堅硬的黃土、時清時濁的馬蓮河、犟犟的黑毛驢……
三、馬素樸的家族史——一部隴東斷代史的縮影
《小收煞》為我們展現(xiàn)了近一個世紀以來的隴東歷史、風土和人情。那么,隴東的員外村是一個什么地方呢?長安北部的制高點,地球上黃土層最厚最寬廣的地方,周人先祖的發(fā)祥地之一。簡單說,就是陜甘寧三省區(qū)的結合部,長安的北大門。員外村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員外村的人擁有消息比較靈通、商旅過往頻繁等等的便利之處。馬家就是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的大家族。隴東特有的黃土溝壑地貌、干燥的氣候、重視耕讀的文化,造就了隴東人耿直務實、純樸熱心又不乏柔情纏綿的獨有魅力。馬素樸不吸大煙時就是這樣的人,馬家的其他幾代人更是這樣的人。
從總體來看,《小收煞》為我們所展現(xiàn)的馬家?guī)状说拿\,其實就是一部詳實的馬家家族史。我們不是經(jīng)常說“家就是一個小社會”嘛,那么,《小收煞》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代表一部濃縮了的隴東斷代史。馬家真的是一個小社會,清末,在老太爺在世的時候,“光是馬家的護院,就可以隨時聽候守備大人的征調(diào),比駐扎在當?shù)氐某Ⅰv軍戰(zhàn)斗力強多了”。馬家的民團,由于在西太后逃竄西安時,協(xié)助朝廷保障了西安北部的安全,而被朝廷獎勵了繡著“忠勇人家”四個大金字的錦旗。從此以后,馬家便有了讓整個家族,乃至于整個員外村都倍感榮光的家旗。
馬家的幾代人從老太爺時起,就小心謹慎地應付著與日俱增的亂局,直到馬素樸這一代,大麻煩就出現(xiàn)了。馬素樸本來是個單純的讀書人,可他趕上了比亂麻還亂的亂世,民國的建立、軍閥混戰(zhàn)、國共大戰(zhàn)等等,這些都讓他趕上了。年輕血氣的他一時不能承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慘狀,便選擇讓自己沉浸在鴉片中而如死人一般地了卻殘生。而命運之神卻不這樣想,如活死人一樣的馬素樸確有一個生氣四射的共黨兒子馬越權。馬越權風風火火干革命,如火如荼革自己家的命,而當他最終被遣散回老家時便對人生有了更加成熟的看法。馬越權是回員外村后晉升為黨員和農(nóng)委會主任的。他的人生雖然歷經(jīng)滄桑,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當黨員并為全村人熱心奉獻的精神。他娶了貌丑心美,并和他同生死、共患難過的貧家女白臭蒿,這一婚姻卻讓馬家重新振興起來。白臭蒿尊老愛夫、吃苦能干,深得婆婆馬白臉和公公馬素樸的喜愛。之后,當共和國政府開展“掃盲運動”后,馬素樸發(fā)自內(nèi)心地接受了“掃盲先生”這一身份,從此這個家便有了翻天地覆的變化。馬素樸支持了兒子的工作,恢復了對家庭的關愛,最終徹底告別了大煙而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這是隴東在亂世時的家族變遷史,同時也是一部人的精神的改變史。小說里的主人公和他身邊的人都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們也承認“變化”就是“常道”?!兑讉鳌は缔o》里講:“《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祝豢蔀榈湟?,唯變所適。”我想這幾句話也是適合馬家這個大家族的變遷的,但是,“變化”并不是雨打浮萍式的隨浪漂流。馬家的幾代人經(jīng)歷了或貧或富的諸多境遇變遷,但這個家族并沒有倒下,反而更頑強更精神煥發(fā)地延續(xù)了下來,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是由馬家正氣的家風所致。那馬家的家風是什么呢?綜合《小收煞》的總體描述,我想大概可以用十六個字來概括,即“與時進退,尚中守正,以德為本,利人利己”。正是有這樣的家風,馬家才可以屹立不倒。我認為這十六個字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內(nèi)容,正所謂家有家風,國有國風,“家國同構”,那么,這也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屹立而不倒的原因。
如果把馬步升的《小收煞》比作是盛開著諸多鮮花的大花園的話,我便是僅從歷史和主題的角度,從園里選了一個自認為是明麗光鮮的“牡丹小園”來寫。所謂各花入各眼,各花有各美,我也期待著能夠欣賞到其他花種的另類風情。
(《小收煞》,2016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