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毋庸諱言,黨教片創(chuàng)作目前正在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模式中掙扎,在新媒體和新傳播方式?jīng)_擊下亟待破局。而新媒體的井噴式發(fā)展也給黨教片創(chuàng)新提供了一條清晰可見的路徑,黨教片應積極突破固有的表現(xiàn)和傳播模式,融入新媒體潮流。這個過程痛苦而又歡欣。作為探索者,我們要拋棄以往的經(jīng)驗和慣例,同時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方法和路徑。《我是黨員》微紀實系列片,就是我們歷經(jīng)煎熬、山重水復之后制作采擷到的最清新的花束。
模式困境中的視角“突變”
《我是黨員》的主人公們,都是那些戰(zhàn)斗在基層平凡崗位上的普通黨員。最初制作的六部片子,我們選擇了姜成學、李相宇等人。這些人有不少共同特點:年紀都很大,幾乎都在耄耋之年;都是普通黨員,沒做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這兩個共性,其實也是因服務于主題而形成的。我們想說的是:這些普通的黨員,正是黨的事業(yè)基石,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起眼的事情,從一屋掃起,為天下盡心;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經(jīng)歷過一生風雨,也用自己的一生實踐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初心不改,至死不渝。
這是我們首次大規(guī)模地將鏡頭集中聚焦在普通黨員身上。以往,我們喜歡拍先進典型,拍先鋒模范。我們更喜歡刻意地拔高人物,把典型推上神壇。但實際上,社會是萬花筒,人也同氣相求,人們更喜歡看到的是那些和他們一樣的,甚至就在身邊的人物。先進典型拍得多了,先進性似乎就在對人們的反復“填鴨”中淡化了,人們看了也覺得沒什么,覺得千篇一律,甚至覺得虛偽。這種時候,普通人的故事反而更吸引人,普通人身上的亮點反而顯得更加耀眼。這是信息爆炸時代過度傳播造成的,想讓群眾關注我們,我們就必須先關注群眾。
這些老黨員就在群眾之間,他們也是群眾。我們把鏡頭下沉,講他們的故事,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這是一個視角的“突變”。這其實也是新媒體時代的集體視角,人們關注的,始終都是他們自身的投影而已。所以,有的群眾看了之后會對身邊的人說:“電視上那人我認識。”
眼球經(jīng)濟下的內容為王
《我是黨員》以微紀實的表現(xiàn)手法,抓住人物、事件的特點和亮點,制作小而精的短片,突出故事情節(jié),力求以小見大。最后成片很短,每部只有一分半鐘,但其實為了這一分半鐘的片子,我們采訪取材卻經(jīng)常要一兩個月。拍出來的視頻資料,每部都超過一千分鐘。后期做的,其實主要就是對素材的取舍。如何將一千分鐘濃縮為一分半鐘?這幾乎是無解的問題。何況一分多鐘里是講不了很多故事的。所以,最后我們靈機一動:只選取一個最有代表性、最吸引人的故事,不及其余。
阜新市的退休干部李相宇自從退休后一直和農民在一起,義務為農民講課,從未間斷。一次,在趕往授課地點的途中,他乘坐的大客車出事側翻,他昏迷了十幾分鐘才醒過來,被救護車送到了醫(yī)院。人在醫(yī)院,他還在想:“如果詳細檢查就耽誤上課了,幾十個農民一天都得白等?!睘榱瞬皇庞谵r民,他偷偷溜出醫(yī)院去上課,上課時頭上的傷口還在流血,后來學員們又把他送回了醫(yī)院。但這個十分感人的故事在片子里提都沒有提,因為情節(jié)太長,也沒有現(xiàn)場,講不好。講不好就不如不講,把篇幅節(jié)省下來講最核心的故事——李相宇一生都在教農民如何防蟲殺蟲。對于群眾來說,這個故事更讓他們感動;對于李相宇本人來說,這個故事概括了他的后半生。
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就是內容為王,在競爭視線資源的過程中,任何參與者都要以內容吸引人的關注。如果內容太假、太空或者太長,人們都可能不喜歡。所以,我們拍的片子要源于生活,要故事生動,更要刪繁就簡。
碎片化的畫面表達式
為了拍好《我是黨員》,攝制人員付出了很多。由于高清攝像機對燈光的要求極高,所以幾乎所有的室內拍攝都需要補光;運用定焦鏡頭拍攝時,每拍攝一個畫面都要更換一次鏡頭。這還不算,尤其是剪輯,簡直是煎熬,往往需要剪一個多禮拜才能完成一部。因為畫面素材太多,而片長太短,怎么精簡鏡頭,怎么選出最好的畫面,就成了難題。最后,我們采用的是一種碎片化的畫面組接方式,整個片子里沒有任何一個長鏡,都是快進快出。這樣的畫面顯得變換極快,如果放在大屏幕上,可能會給人一種有些花了眼的感覺。但放在小屏幕尤其是手機屏幕上,卻顯得很生動,可視性也強。比如《姜成學》,片子的鏡頭轉換就非常迅速,而在畫面的高速組接中,總共展現(xiàn)了十幾個場景,變換了二十多次鏡頭。這些鏡頭都是經(jīng)過精心選取的,畫面構圖、人物表情、背景處理都極為考究。姜成學的表情就選取得非常精心,展現(xiàn)在片中的都是他最具內涵的表情:訴說初心時的深情,講述叛逆的孩子變成少先隊員時的感動,說心里話時的意味深長……這種精準而凝練的鏡頭組接方式,使畫面語言更具感染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此同時,我們也非常注意畫面內容與主人公獨白間的配合。主人公講述自己的心聲和經(jīng)歷時,畫面出現(xiàn)的內容能極好地補充主人公的獨白,同時又不重復表達。以往的不少片子,經(jīng)常出現(xiàn)畫面與解說表達內容重復的問題。而我們的系列片,主人公短短的自述只是情節(jié)的骨干,表達不出細節(jié)性的東西,真正的表達任務其實是由畫面來完成的。
傳播路徑的全新突破
《我是黨員》的創(chuàng)新點很多,片子的視角下沉是創(chuàng)新,重視創(chuàng)意也是創(chuàng)新,畫面剪輯還是創(chuàng)新。但所有創(chuàng)新點中我們認為最具價值的,還是為了適應新媒體傳播所做出的模式創(chuàng)新。
首先,《我是黨員》系列片中的所有片子,都是套用一個結構方式。開篇開宗明義,中間主人公自述,結尾則是主人公最為深情的一句心里話??梢哉f,做出一部片子后,接下來的其他片子制作的難度就降下來了,甚至一部比一部感覺好做。這其實是刻意為之的,因為這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形成連續(xù)性。系列片是遼寧廣播電視臺衛(wèi)視頻道和都市頻道黃金時段分期播出的,經(jīng)常占用廣告時間,乍一看很像公益短片。為了體現(xiàn)系列性,統(tǒng)一片子的結構方式很有必要。不過,結構是統(tǒng)一的,內容卻是各具獨特性的,就好比一個個音符,樣子是相同的,卻有不同的音高。而這所有的音符統(tǒng)一于“我是黨員”這個唯一的主題下,就形成了如歌的行板,恢宏壯麗起來。小故事要反映大主題不容易,我們這種結構方式卻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其次,《我是黨員》的鏡頭創(chuàng)新也是為了更加適應新媒體傳播需要。畫面的快進快出,以及對人物表情、鏡頭意境的刻意追求,是為了使片子在小屏幕上播放時能突出細節(jié)、豐富節(jié)奏,適應新媒體受眾的審美取向。幾乎所有畫面我們都采用中近景拍攝,很少采用遠景。因為在手機屏幕上播放時,遠景會讓人看著“不過癮”,顯得疏離。記得六部片子里,只有《張菊香》中有一個遠景,那是因為畫面中反映的是張菊香的“愛心服務隊”這個團體。為了讓中近景的畫面內容具有延展性,我們還大量采用了特寫鏡頭。比如《姜成學》中,反映“大手牽小手”,我們拍攝的就是老人與少年緊緊相牽的手。
《我是黨員》的制作對于我們來說,是一次模式創(chuàng)新,也是一次路徑探索。然而,世間事都是如此,一旦模式形成,就會成為束縛;一旦路徑產(chǎn)生,就會造成依賴。真正要擺脫模式困局,還需要我們一直把思想放飛到天空。
(作者單位:遼寧省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