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宗不爭
不是給孩子看的童話
文_宗不爭
大多數(shù)家長在為孩子選擇讀物的時候,可能無意識地會將目標鎖定為童話。中國的文學(xué)歷史中,并沒有書寫童話的傳統(tǒng),這或許是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并沒有有意將蒙童與成人區(qū)別對待。所以,西方童話成了不二選擇。
童話,英文稱為“fairy tale”,這個詞直譯過來為“虛構(gòu)傳說”,或者更直接一點,就是“仙女的傳說”(fairy一詞的本義是仙女),并沒有“兒童故事”(children’s stories)的意思,而這類故事也并沒有將讀者群鎖定為兒童。
在諸多童話中,最負盛名的恐怕就是《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了。
《格林童話》,原名《兒童和家庭故事集》,自1812年第一版出世以來,世人對其評價極低,很多人說,這是一本“連母親念給女兒聽時都會覺得羞愧的故事”。此后的40多年間,格林兄弟一直將《童話》修訂到七版,才成為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樣子。然而即便如此,在《格林童話》中,依然存在著大量血腥恐怖,少兒不宜的描述。
《格林童話》是由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合作完成的
這位父親嚇壞了,答應(yīng)照他說的去做。他走到女兒跟前,對她說:“我的孩子,假如我不砍掉你的手,惡魔就要把我抓走,我嚇壞了,就答應(yīng)了他?,F(xiàn)在請你幫幫我,饒恕我對你的傷害吧?!?/p>
姑娘回答說:“親愛的父親,盡管砍吧,我是你的孩子?!闭f著,她伸出了雙手,讓父親砍下了。
惡魔第三次來到磨房??墒枪媚镆恢痹诳奁瑴I水將殘肢沖洗得十分潔凈。
——《格林童話·沒有手的姑娘》
《格林童話》是由雅各布?格林(Jacob Ludwig Grimm,1785-1863)和威廉?格林(Wilhelm Carl Grimm,1786-1859)兄弟合作完成的。威廉?格林,是一位語言學(xué)家,由他來整理國故,自然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他的哥哥雅各布?格林的身份則是一位法學(xué)家,這就非常耐人尋味了。這兩個人的組合顯然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搜集童話那么簡單。
除了童話作家,雅各布?格林還有一個身份,不為人所知。他是革命導(dǎo)師卡爾?馬克思的同門師兄弟,他們都師從于弗里德里希?卡爾?薩維尼。雅各布?格林于1802年進入德國馬堡大學(xué)學(xué)習(xí)法律,他的論文《論法律中的詩意》曾經(jīng)在德國法律界引起過不小的震動。
在薩維尼的推動和資助下,格林兄弟自1806年開始,致力于德國民間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
薩維尼是位高人,是法學(xué)領(lǐng)域里公認的羅馬法、民法、國際法以及法解釋學(xué)四派的開創(chuàng)者或繼承者,終其一生都在編纂他夢想中的《德國民法典》。薩維尼認為,法學(xué)的發(fā)展通常要經(jīng)歷三大階段,法律首先產(chǎn)生于習(xí)慣,習(xí)慣法逐漸形成系統(tǒng),通過不斷反思論證,最終會形成法典,而法典則是法律的最高級別。法律的形成來自民族精神,法律、語言、詩歌具有統(tǒng)一性,因此,法學(xué)要回歸歷史研究,法律的制訂要基于民族的歷史風(fēng)俗習(xí)慣。
如果將視野再拉遠一點,這一時期的“德國”,其實是由一系列邦國構(gòu)成的。原來的神圣羅馬帝國因為拿破侖的入侵解體,1804—1814年間實際上是由拿破侖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統(tǒng)治。殖民統(tǒng)治喚醒了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分散的各邦反而有了共識:趕走法國入侵者,奪回屬于自己的土地。各邦對于同一語言、同一文化、同一法理根基的追求空前高漲,開始收集民歌、民間童話及民間傳說,“從民間文藝中探尋德意志民族文化的淵源和根,重構(gòu)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日耳曼民族精神?!?/p>
在薩維尼的推動和資助下,格林兄弟自1806年開始,致力于德國民間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而一年前,也就是1805年,他還在巴黎研究羅馬法源的問題,但很快,他發(fā)現(xiàn)此路不通,轉(zhuǎn)而投向本土文化。1837年,格林兄弟開始編纂德語詞典。這不難看出,兄弟二人的對于童話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格林童話》只是他們整理國故過程中的副產(chǎn)品。
既然如此,我們恐怕不能對這部童話太吹毛求疵了,畢竟,這部書并不是給孩子看的。
《格林童話》是一部幫助孩子成人的書,因此,其中包含著各種陰謀、兇殺、亂倫、酷刑等,無非是讓孩子盡快融入成人社會
……這時進來了另外一個人,一個陰險和毒辣的人。這人就是那個美麗姑娘的壞哥哥。他抽出一把又快又粗的刀子。當(dāng)那個年輕人正在吻玫瑰花的時候,就一刀把他刺死了,接著他把他的頭砍下來,連他的身體一起埋在了菩提樹下的土里?!谝挂坏?,……她立刻就看到被人謀害了的愛人。她哭得多么傷心??!她把那個眼睛閉著的、灰白的頭顱拿起來,在它冰冷的嘴上親了一下……當(dāng)她用土和葉子把死尸埋好后,她就把這顆頭帶回家……一回到自己的房里,就去找來一個最大的花盆,她把死者的頭顱放在里面,蓋上土,然后栽上這根素馨花的枝子。
——《安徒生童話?玫瑰花精》
上面這段文字,選自《安徒生童話》,粗心的讀者也能讀出其間的可怖。在為孩子選擇讀物的問題上,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判斷力,或者是誠心懺悔自己的大意??雌饋恚⒉皇敲麨橥?,就一定適合兒童閱讀。
《格林童話》的原名“兒童與家庭故事集”,其實已經(jīng)暗含了這樣的意思:這是一本可供家庭成員閱讀的書,它可以幫助兒童融入家庭。更明確地說,這是一部幫助孩子成人的書,因此,其中包含著各種陰謀、兇殺、亂倫、酷刑等,無非是讓孩子盡快融入成人社會,不再純真懵懂,不通世故。
“虛構(gòu)故事”則是西方文化的偉大傳統(tǒng)之一,它一直存在,從未消亡,那些看起來頗具現(xiàn)實主義意味的作品其實都有幻想成分,譬如一直在中國文學(xué)教程中被視為“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雨果、巴爾扎克等,在西方文學(xué)的傳統(tǒng)中,他們一直被劃定為浪漫主義作家,看看巴爾扎克寫的《驢皮記》,回顧一下雨果刻意的類型化創(chuàng)作,都帶著明顯的虛構(gòu)故事的烙印。
《白雪公主》
現(xiàn)實主義的風(fēng)潮,導(dǎo)致虛構(gòu)故事的讀者群越來越低齡化,這讓我們誤認為童話(準確地說是“虛構(gòu)故事”)是專門寫給孩子看的。
家長們,切記,為孩子選書的時候,還是要負責(zé)任地審核一下,腰封、推薦語很可能是最大的誤導(dǎo),套用那句經(jīng)典的廣告詞——“不看廣告,看療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