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義
民族地區(qū)的學生,相對于大城市同齡人,不管是知識面還是認知程度都有很大的差距,可謂見不多也識不廣?!缎W科學》是一門介紹科學知識的課程,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抽象的科學知識,是一件相當難的事,體現(xiàn)在老師教學難,學生學習難,《小學科學》成了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課程,久而久之,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也受到了影響。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調(diào)動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有了一些認識。
一、精心設計導入,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
一個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學中,一個好的具有激勵啟發(fā)學生興趣的導入就是一個起爆器,是點燃學生求知的動力能源。只有激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并積極參與到探究活動中,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否則探究就成為一種形式,一個過場。
一是實驗導入
動手實驗是科學課程的重要培養(yǎng)和訓練目標,也是科學課程學習的學習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現(xiàn)象更直觀明顯,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如在學習《溶解》一章時,我首先為學生做演示實驗:準備好一杯清水與若干食鹽,將食鹽放水杯中輕輕搖晃,學生發(fā)現(xiàn)食鹽不見了,這樣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疑惑,食鹽去哪兒了?再讓學生代表上來嘗嘗被溶解后的鹽水,這樣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溶解,從而也認識了什么是溶解。
二是利用多媒體導入
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運用于平時的教學中更能突出科學課程的學科特征,如在教學《地球與宇宙》章節(jié)時,利用多媒體把浩瀚的宇宙空間里無數(shù)的天體和它們相互之間微妙的運動與聯(lián)系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落實在腦海,是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多媒體展現(xiàn)的不再是單一而靜止的內(nèi)容,而是將難以理解的抽象而深奧的科學知識以直觀的事物與生動的場景之中淺析出來,這樣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心理,激活學生的思維態(tài)勢,調(diào)動他們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主動性與能動性。
三是精心設計懸念導入
小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強,運用懸念可以更好地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急不可待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思考、主動進入積極探究的動手實驗和思考過程。在學習《磁鐵》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將磁鐵提前放于衣袋中、書本中或紙盒中,上課時為學生表演魔術,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我是這樣做的:上課前,先將一塊磁石放入粉筆合中,然后將藏有小鐵塊的眼鏡盒放在桌上,眼鏡盒內(nèi)的小鐵塊受磁石的吸引,漸漸向粉筆盒移動,移動的眼鏡盒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大家都好奇地看著這一幕,想知道為什么?這時我將粉筆盒的磁石取出來,告訴學生這是什么,學生一下就明白了磁石具有磁場吸引力的科學原理。
二、有針對性的提問,誘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動機
一是所提問題要具有探索性
在提問過程中,問題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都不利于學生探究活動開展,這樣既會打擊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信心,甚至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學生的認知過程要經(jīng)歷從已知到最近發(fā)展區(qū)再到未知的循環(huán)過程,不斷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在設計問題時要在已知與未知的聯(lián)結點最近發(fā)展區(qū)提問,這樣才能基于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又有利于學習活動開展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能夠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獲得預設的知識目標。在講完《磁鐵》一課后,我給學生留下了兩個思考題:1、磁石為什么能吸引鐵?2、磁石可以吸引其它金屬嗎?通過這兩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熱情。
二是問題要具有層次性
學生的知識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也是最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抓住這一特征,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創(chuàng)造性探究,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不能提出“一刀切”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并不能面向全體,只能成為部分學生的探究。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實現(xiàn)全體學生的共同探究,共同發(fā)展。講《溶解》一課時,當學生知道了鹽可以溶入水中時,我也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1、鹽可以在空氣中溶解嗎?2、溶入了水中的鹽如何讓它還原成鹽?我讓學生下來思考,并找出解決的辦法。第二天就有學生告訴我,鹽在空氣中不容易溶解,但還是有變化。有家長告訴學生,鹽水可以通過高溫加熱,從水中分離出來。我順著家長的話,我又將古法提煉食鹽的知識教給了學生。
三、敢于質疑,勇于實踐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喜愛追根溯源。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好問的特點,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個人見解,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如在學習《蚯蚓》時,我首先讓學生課下采集蚯蚓,課上我引導學生思考,我們采集蚯蚓是為了研究,那么我們要研究蚯蚓的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展開認真而積極的思考,結合生活經(jīng)驗與所學知識提出要研究蚯蚓的身體構造、生活環(huán)境等。學生自主提出的問題,探究熱情高漲。但是小學生各自生活條件、所處環(huán)境不同,提出的問題難免膚淺甚至是錯誤的,此時教師不可否定他們的說法,首先要肯定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進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四、開展有目的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觀察、探究的能力
課外有著寬廣的探究空間,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探究能力的廣闊天地。我們在搞好課堂探究的同時,要為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科學探究活動,這樣有利于開闊學生學習科學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完《鹽在水里溶解了》,讓學生探究如何將溶解在水中的食鹽提取出來?這些課外探究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更能使學生關注,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讓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科學課程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學生提高科學的能力,增長科學知識。
總之,我們要抓住科學課程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場所和空間營造探究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善于利用學生探究動機,積極幫助學生開展一系列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再現(xiàn)真理驗證的全過程。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可以讓學生學會探究這一基本方法,讓學生學會探究,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從小培養(yǎng)不迷信、崇尚科學、實事求是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