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鋒
摘要:在新課改提出后,我國正全面推行“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加強了對小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能力和思想素質的重視。在這一理念下,對小學班級的管理也應采取新的手段。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普遍頑皮、好動,管理難度也較大,而一味嚴格的要求只會增加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師應本著人文關懷的原則,創(chuàng)新管理方法,采用激勵、指導、影響等措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意識,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本文根據(jù)我國傳統(tǒng)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班級管理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班級;管理
引言:
在當今的教育背景下,教師的權威地位被打破,教師與學生間也不再是傳統(tǒng)單純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更注重平等、友愛、民主。因此,想要實現(xiàn)對小學班級的有效管理要求教師首先轉變管理觀念,成為學生的朋友和合作者。縱觀當前的小學班級管理,由于教師沒有深入理解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不科學,管理效果不理想,對此,加強對新課改的學習是目前的首要任務。
一、傳統(tǒng)小學班級管理主要類型及問題
(一)“保姆型”班級管理及其不足
所謂的“保姆型”管理,指的是教師像學生的保姆,承攬了一切班級事物,從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學質量,到班級秩序、思想建設,而學生則較少參與班級的建設,在班級管理中沒有發(fā)揮作用。在這種管理模式下,教師的工作量極大,學生的班級建設意識也得不到提升。長此以往,不但降低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也遏制了學生的能力發(fā)展。
(二)“絕對權威型”班級管理及其不足
“絕對權威型”班級管理指的是教師過度重視自身權威,采用“一言堂”式的管理,讓學生完全順從自己的“命令”,不聽取學生的建議,沒有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學生一味處在服從命令的被動狀態(tài)。這類教師的班級管理觀念過于陳舊,認為教師的義務就是管理學生,只有順從管理的小學生才是所謂的“好學生”。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師生關系緊張,學生普遍對教師存在畏懼心理,既不利于友好師生關系的形成,也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三)“警察型”班級管理及其不足
所謂的“警察型”管理,是指教師充當裁判的角色,他們總是死盯學生是否犯錯,是否犯規(guī)。在管理上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校有校規(guī),班有班規(guī),來到學校,學生就應該無條件遵循學校和班級的一切規(guī)矩。為了加強管理,他們把班規(guī)劃分得很細,每條都有相應的獎懲,如果有學生違反,就會受到必要的懲罰。尤其是那些成績差、問題多、教難管的學生,往往被視為重點觀察對象甚至是眼中釘。這種角色扮演都過多地強調(diào)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淡化了學生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和義務感。
二、新課程背量下新型的班級管理觀的建立
(一)“以生為主”的班級管理觀念
新課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教育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往的學校教育注重知識、技能、過程和方法,而新課程除此之外,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新課程理念關照下的學校教育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因此,教師在班級管理中,要認識到這種轉變,自覺更新教育理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整個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注意到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成長,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真正的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獲取成功的條件和機會。[1]
(二)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人格平等是民主文明的基礎,是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在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上,學生往往被定義為被管理者。學生的任務是在班級中完成老師要求他們做的各種事情,而教師被賦予管理者的身份,管理班級所有事務。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受到嚴峻挑戰(zhàn),班級管理應由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參與,把班級還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的圣壇上走下來,與學生平等相待,發(fā)揚民主,尊重學生個性,全面關心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積極營造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合作共進、和諧融洽的師生團體。
(三)轉變班級管理手段和方法
傳統(tǒng)的小學班級管理最強調(diào)規(guī)則意識。教師在班集體中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要求學生必須嚴格遵守,甚至為了加強控制達到自己的管理目標,對學生進行體罰。對這種方式許多人都在批判,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課堂上仍是很常見。班級管理的手段不應是控制,而應是多樣化的,比如語言手段、計算機與網(wǎng)絡手段。恰當?shù)目陬^語言、書面語言和身體語言可以較好的體現(xiàn)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和意向,也可以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促進雙方的溝通與交流。如今,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開發(fā)和使用,人們開始嘗試著用計算機和網(wǎng)絡進行班級管理,許多學校也開設了校園網(wǎng),在校園網(wǎng)上設有班級主頁、教師和學生個人主頁等,通過網(wǎng)絡,學校與家長之間、師生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得到了加強。當我們運用某種方法時,其實這已經(jīng)是他人的創(chuàng)新成果,嚴格的講我們把它們運用到自己的班級管理實踐中只是一種應用和借鑒,并不是創(chuàng)新,只有當我們對這些方法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讓它具有我們自己的班級管理特色時,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方法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在班級管理實踐中通過自己的探索與研究,創(chuàng)造出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2]
(四)加強與各方力量的協(xié)調(diào)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班級管理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教師在班級管理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阻礙,作為教師,還應該重視班級同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物質、信息的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在新課程的影響下,學生將更加廣泛地受到學校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了解家長的想法,現(xiàn)在許多學校都設有家校通,將學生在校情況及時反映在家校通上,方便家長了解孩子情況,家長也可以通過家校通反饋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同時還要加強與社會各方面的聯(lián)系,爭取社會的支持于配合,使之共同參與班級管理。
三、結語
總之,教師作為班集體的負責人,不應是學校意念的簡單執(zhí)行者,班級管理還需投入心血和智慧,教師要將自己的管理理念與學校交流,取得學校的鼓勵和支持,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還可以吸收和借鑒社會上其他好的管理方法。在教師、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共同促進班級體的健康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鐘啟全.班級管理含義·班級管理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18).
[2]白銘欣.班級·班級管理論[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