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昆倫+楊春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建立旨在促進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性評價體系,評價更加重視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主體多元化和方法多樣化。合作學習評價作為新課改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既要以發(fā)展性評價為依歸完善評價實施策略,也需要注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新思考。在此,依據(jù)發(fā)展性評價的意旨和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主要從合作學習評價方式及策略方面做初步探討。
一、利用終結性評價結果,開展形成性評價
雖然終結性評價可檢驗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但是未能很好地將終結性測驗作為學生下一步學習的有效資源。因此,應該將終結性評價作為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因素,開展形成性評價,以至形成良性循環(huán),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那么,如何才能將二者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呢?一是利用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來查漏補缺。通過同伴評價或自我檢索測驗所涉及的錯漏問題,可使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查漏補缺,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次進行檢測,力爭集體達標。二是將終結性測驗的結果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一個契機。讓學生互改試卷,在自己充分理解測驗標準的基礎上,讓其他同學也了解自己答案與標準的差距,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三是訓練學生合作創(chuàng)設測試題。幫助學生全面掌握一個課題的知識,并理清命題思路,從而訓練學生的元認知能力,調整其學習策略,使其最終完全掌握所學知識。
二、以質性評價統(tǒng)整量化評價,
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作為量化評價的紙筆測驗能很好地測出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但無法測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學習成果。質性評價作為一種新的評價范式,具有全面、深入、真實再現(xiàn)評價對象的特點,可彌補量化評價的缺憾,通過對量化評價進行補充和革新,把量化評價統(tǒng)整于自身,能更有效地進行教育評價。
在合作學習實踐中,筆者運用弗梅蒂開發(fā)的質性評估方法——日常行為觀察法,探索出建構知識體系、審閱材料中提示語和關鍵信息、審視問題的方向和深度、精心組織答案的學習策略。這一評估方法使教師更關注小組及其成員思維的順暢性和答題的精準度,引領合作學習小組專注于學習過程、呈現(xiàn)解題思路等,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之單純地呈現(xiàn)分數(shù),合作學習評價更豐富、深入、具體,使學生養(yǎng)成對學習過程進行審視的意識和勤于反思偏差的習慣,破解了以考試成績?yōu)橹饕u價標準的桎梏。
三、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
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
評價主體由單一走向多元,使學生有意識地反思自己和小組的合作學習表現(xiàn),從而學會合作,勇于擔當。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綜合評價、小組或成員反思改進的“四步評價法”,引導學生重過程、重態(tài)度、重進步,使每位學生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能較好地體現(xiàn)合作學習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
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實施策略,是以自評促反思,以互評找差距。一是自評。讓小組成員填寫自評表,對自己在小組合作過程中的綜合表現(xiàn)打一個自評分數(shù),找出優(yōu)點,反思需要改進之處。二是小組自評。小組長在每個成員自評的基礎上,對本小組進行整體評價,打出一個自評分數(shù),并和小組成員一起進行反思,找出存在的問題,研究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三是小組成員之間的互評。小組長和全組成員根據(jù)組員的團隊意識、互助精神、任務完成情況,每個成員互相打出一個組內評分,找出差距,幫助改進;評出本組合作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成員,參加全班的星級活動表彰。四是小組間的互評。各小組根據(jù)其他小組的綜合表現(xiàn),填寫小組之間的互評量表,客觀公正地給其他小組打分,然后匯總評價結果,評出全班優(yōu)勝小組。
四、小組評價與個體評價相結合,
側重團隊合作的表現(xiàn)
在大班額教學中,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往往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小組合作學習的“組內異質合作、組間同質競爭”的原則,讓每一個小組成員與合作學習小組榮辱與共。因此,應把“小組合作表現(xiàn)”列為小組評價和個體評價的主要指標,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合作技能,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團體合作的評價策略有以下三種。
一是設置小組獎勵分的個別化測試。根據(jù)學情,教師創(chuàng)設學生通過個人努力和小組合作復習方可達到設定標準的測試,全體成員都達標的小組,每個成員才能獲得一個獎勵分,以鼓勵優(yōu)生,幫助待優(yōu)生,激勵待優(yōu)生迎頭趕上。二是小組成果共享法。隨機抽取一個組員的試卷或者選取小組的合作學習成果,給全組評分,此分也作為全組成員的得分,從而營造良好的合作學習氛圍,使每個成員都爭先恐后地貢獻自己的力量,以生成合作學習成果,如別具匠心的解題技巧、獨具特色的鑒賞分析、富有創(chuàng)意的探究報告。三是“一拖二”評價辦法,即利益分享法。讓組內某一個學生代表小組展示合作學習成果,然后根據(jù)展示情況給同桌或小組成員加分。團體評價要求責任到人、積極互動,學會交流思想、解決沖突,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五、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強調過程性評價
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時,要由注重結果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并建立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情況的評價維度。既注重合作學習的結論是否恰當、表達是否準確精煉、有無創(chuàng)新性和獨特性等結果,也要關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整合答案、匯報交流、小組評議等階段的過程管理,更要觀照學生的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下面兩種策略體現(xiàn)了過程性評價的積極作用。
一是小組成績共享。就是用小組成員的提高分而不是測驗分來計算小組分數(shù),所有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有平等地為小組貢獻力量的機會,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成。二是構建學習共同體。把各組成員隱性分層,按成績由高到低編號。基礎性的問題讓大號的學生回答,有難度、需創(chuàng)新的問題讓小號的學生回答。答對問題按號加分,避免合作學習成為優(yōu)生的一言堂,既照顧到了待優(yōu)生,又給優(yōu)生提出了挑戰(zhàn),實現(xiàn)了共贏。
總之,破解評價瓶頸,不斷完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體系和實施策略,實現(xiàn)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轉型,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精神,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