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田鈞伊 攝影董衛(wèi)娟(部分)
后溝村:農(nóng)耕黃土文化的活化石
撰文田鈞伊 攝影董衛(wèi)娟(部分)
后溝村民居
有句話叫『地上文物看山西』。后溝村就是典型的古村。它樸實無華,卻保存著大量清代、民國時期建造的土穴窯洞和雕刻精美的廟宇,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唯一的古村落農(nóng)耕遺產(chǎn)采樣地,被馮驥才先生稱作『農(nóng)耕黃土文化的化石』。
后溝村坐落在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東趙鄉(xiāng),是一個散發(fā)著濃郁黃土高原風情的古村落。村莊的起源目前無實證可考,只在一塊明朝天啟年間(公元1626年)的古碑中記載,“年代替遠,不知深淺”。村里溝、坡、垣、灘縱橫交錯,最高處與最低處落差有數(shù)十米。依山而建的民居和寺廟高低錯落地散布在村莊內(nèi)。
在祖先埋首耕種土地的遠年,漢族村落的選址自然要遵循風水堪輿的軌跡,后溝村亦不例外。它背倚從太行山分出的要羅山脈,東面和西面是被俗稱為“黃龍”與“黑龍”的兩道黃土梁。龍門河從要羅山脈的腹地緩緩流出,一路下行,流過村莊之后,匯入瀟河?!八氖稞堥T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后溝村”,后溝村青山、綠水的走勢在蜿蜒虬曲中已然形成了典型的“二龍戲珠”格局。
由于地處偏僻,后溝村在時代的浪潮中,沒有被過多改變。憑借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樸的農(nóng)耕文明、純正的自然文化,2003年,后溝村成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chǎn)搶救工程唯一古村落農(nóng)耕文化遺產(chǎn)采樣地。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中國人在居住上追求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即天人合一。對后溝村來說,一左一右兩座土山圍攏上來,形似圍抱。身居其中,自會覺得穩(wěn)妥安全。』
門樓
窯上窯
后溝村人的生活離不開窯洞,那里充滿著他們祖祖輩輩的記憶。那記憶從石頭、磚頭蔓延到木頭,讓窯洞的每一寸肌理都趨向斑駁與花白,都散發(fā)出樸拙而淳厚的氣息。
這里的窯洞大多依山而建,也有的在平地上壘筑而成。其中,有三合院、四合院,也有窯上窯、院中院。這些宅院在厚重的黃土地文化和千百年形成的信仰的熏染下,形成自己的一套“哲學”。
在后溝村,三合院的門樓一般開在院落南面的正中間,四合院則多開在院落的東南角。這些門樓雕梁畫棟、古樸大氣。翹角的飛檐劃出挑逗天空的軌跡,仿佛神佛制作的發(fā)條在撥弄著舊日的時光。
步入門樓,迎面不到1米處便是宅院的第二道門—儀門。儀門嵌在高大的照壁中間,一般很少開啟。人們?nèi)粘3鋈攵际菑恼毡趦蓚?cè)繞行,并且講究左入右出。
繞過照壁,里面就是主院落。院落里磚石漫地,四壁挺立著燒制考究的灰色青磚,一看便知年代久遠。
和北京的四合院相似,后溝村的院落布局也有著嚴格的規(guī)制。北面的房屋是正房,南面的是下房,東西兩側(cè)是廂房。有的院子里還建有灶房、耳房以及馬房等。
正房坐北朝南,一般高度高于兩側(cè)的廂房,顯示其在整個院落中的主導地位。正房的窯洞間數(shù)必為單數(shù),一般為五間或七間。和很多四合院不同的是,正房最中間的一間窯洞的外墻不開門窗,而是在外墻上設(shè)置神龕,供奉天地神。窯洞內(nèi)部,有的兩間相通,有的三間相通。
在有的院落里,正房蓋成上下兩層。為了便利采光,有的上層窯洞的頂部會開一個極大的天窗。陽光從屋頂透窗而入,在窯洞里灑下一片光輝。
東西兩側(cè)的廂房目測似乎是同一高度,但實則東高西低。后溝村人篤信“不怕青龍萬丈高,只怕白虎來抬頭”的偈語。按照“左青龍,右白虎”的說法,若是西廂房高,則意味著白虎抬頭,會為家里帶來不幸,故而東廂房必定要高于西廂房。
院落里連通上下的臺階,在數(shù)目上也有規(guī)定。當?shù)厝算∈亍八澜^財旺”的俗諺。一級臺階對應一個字眼,即“一”對應“死”,“二”對應“絕”,“三”對應“財”,“四”對應“旺”,因此村里很少見到一級或兩級臺階。
后溝村位于黃土高原,山體極易被雨水侵蝕,但自建村至今,這個古老的村莊從未出現(xiàn)水患。整個村莊空氣清新,環(huán)境清幽,不見污水。這要歸功于村里的一整套自上而下、貫穿全村的排水系統(tǒng)。
在后溝村,石砌的暗渠被深埋地下,自村莊的高處順山勢而下,串聯(lián)起每家每戶。每個院落都有自己的一套排水系統(tǒng)。下雨天,雨水沿著外高內(nèi)低的屋頂流入院中,然后順著傾斜的地面匯集到低洼處的排水口里,匯入暗渠。為了防止雨水對窯洞的侵蝕,窯洞的墻基和周邊都會鋪上青磚或石板。不僅是雨水,家中的生活污水也會順著排水口流出。它和雨水一起,流向村莊的西南和東南處,最終流入龍門河。
除了暗渠之外,隨著地勢起伏,后溝村里還布滿了明渠。這些明渠可以有效緩解暗渠的排水壓力,保證村莊的安全。
遇山洪不塌方,逢小雨不泥濘。這套古老的排水系統(tǒng)幾乎可以媲美現(xiàn)代專業(yè)的村莊水利工程。它數(shù)百年來守護著后溝村的安寧,惠澤著后溝村的子子孫孫。
排水口
位于正房墻上的天地龕
后溝先民的寄托,一半留給了土地,另一半給了神明。和中國很多古老的村莊一樣,后溝村里幾乎家家都供奉著神明。
神明被供奉在神龕里,而神龕一般都位于家里顯要的位置。那里是孩子們玩耍的禁地。在一些重要的節(jié)慶或日子里,村里的老人們會帶領(lǐng)后輩一起叩拜神明,以期得到護佑。
天地龕位于正房居中的位置,用于供奉天地神。村里的老人介紹,天神指的是天帝,地神指的是后土。天地龕的外緣呈拱形,里面雕刻成當?shù)氐拿窬訕邮?,正中間供奉著天地神。龕內(nèi)布滿了菊花、牡丹、梅花、蝙蝠、松鶴等精美的磚雕圖案。村民家中如有婚喪嫁娶等大事,一定要在天地龕前完成儀式,仿佛為天地神見證后才被真正認可。
院里的照壁上亦有神龕。這里供奉的是土地神,被當?shù)厝朔Q為土地龕。土地龕沒有統(tǒng)一的樣式,有的砌成比較簡潔的方形,有的則精雕細琢。但可以肯定的是,越古老的宅院,神龕越講究,雕刻得越精美。
除了天地龕、土地龕外,房頂上的脊首、鎮(zhèn)宅獸以及屋檐下的吉星龕、鎮(zhèn)宅符,都是后溝村人家中的“守護神明”。它們無聲存在,卻散發(fā)著隱隱的力量,給予后溝村人心靈上的慰藉和引導。
后溝村不大,卻“眾神”云集,集佛教、道教、儒家建筑于一地,有觀音堂、玉皇殿、玄武廟、文昌廟、魁星樓等十幾處保存完好的廟宇。
觀音堂坐落在后溝村南部,是村里規(guī)模最大的廟宇,有20間房屋,村里的老人叫它“南廟”。它坐南朝北,南北長33米,東西長13.5米,由山門、鐘鼓二樓、東西廂房、耳殿以及南大殿構(gòu)成,屬于典型的明清風格的磚木式寺廟。主殿南大殿面闊五間,里供奉著觀音、財神等。房檐與柱子咬合處的橫梁上,依稀可見往日漆畫的痕跡。橫梁下有精美的龍鳳木雕。在龍鳳木雕間隙處,掛有10幅木版漆畫。這些漆畫上的鉤金龍紋極為少見,為明清兩代的佳作。
玉皇殿坐西朝東,東西寬6.7米,南北長15.3米,與觀音廟隔河相望,在西、北、南方向各有一間神殿。南面的殿內(nèi)供奉著天、地、水三官,稱為三官廟;北面的一間是三霄廟,供奉著趙公明的三位妹妹;西面的正殿里供奉著玉皇大帝。殿墻正上方的一個寬窄60厘米的龕位就是玉皇大帝的龕位。殿內(nèi)的南北墻上有著模糊的壁畫。依稀可看出畫的是玉皇大帝的信使—報馬。
古戲臺
玄天宮又叫真武廟、玄武廟,位于后溝村北的高阜處,是村中最高的古建筑。它坐北向南,和觀音堂相對,又與村南山岡上的魁星樓遙相呼應,為北方正神安天玄武大帝的供奉宮闕。
戲臺在我國古代是酬神娛人的場所。后溝村也有一座古戲臺,位于玉皇殿的對面。這是一座前棚后殿的磚木建筑,吊柱暗懸,檐角平緩,耳墻樸實,古樸大氣。特別是其上的磚雕、石雕、木雕俱精,卷棚頂弧線流暢,在鄉(xiāng)村戲臺中難得一見。
在歲月流逝中,后溝村越發(fā)厚重。那起伏的山丘,那層層疊疊的窯洞,那斑駁的門扉,那光亮的石板路,那靜默的石碾……一切都是那么和諧和美好。如今的后溝村已然變作了守候歷史河流的侍者,吟誦著久遠的歌謠,遠望著對岸的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