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約記者 鄭蔚
航母“雄鷹”戴明盟
□ 本刊特約記者 鄭蔚
海軍某艦載機部隊部隊長戴明盟(鐘魁潤攝)
90年前的8月1日,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人民軍隊誕生了。在此后的20多年里,這支武裝力量從小到大、由弱到強,雖立下赫赫戰(zhàn)功,但一直是一支純陸軍。直到1949年人民共和國誕生前后,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才相繼建立。
今天,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率領(lǐng)的航母編隊已經(jīng)馳騁大洋,成為國力和軍力的象征。
艦載機是航母最主要的作戰(zhàn)力量。艦載機飛行員被譽為“刀尖上的舞者”,是名副其實的碧海之上的“海天雄鷹”,戴明盟是首位在遼寧艦上實現(xiàn)起降的艦載戰(zhàn)斗機試飛員。2014年8月,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命令授予他“航母戰(zhàn)斗機英雄試飛員”榮譽稱號。
今年春節(jié)前夕,遼寧艦到南海演練,實現(xiàn)了艦載戰(zhàn)斗機在黃海、渤海、東海和南海海域的起降。艦載機飛行員這“海天雄鷹”的翅膀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一個人,如果有機會承擔國家或民族的重大使命,他是幸運的。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機會。13億人中,只有少數(shù)人有幸承擔國家重大使命。戴明盟就是這少數(shù)人中的一個。他說:“祖國選擇了我們,我們就要不辱使命,勇于擔當?!?/p>
我們就從載入史冊的那一刻說起吧。
2012年11月23日,渤海灣深處,雪后初霽。遼寧艦迎風高速航行,在翡翠般的海面上犁下一道銀色的航跡。
戴明盟前一晚睡得很踏實,早上6點多鐘醒來,拉開窗簾一看,天氣出奇得好,頓時暗喜:“好天,有戲?!边M場,準備有序。開飛,準點準時。
起飛,編號為“552”、昵稱為“飛鯊”的殲-15艦載戰(zhàn)斗機拔地而起,即將進行中國艦載戰(zhàn)斗機在航母上的首次起降,演繹一場“刀尖上的舞蹈”。說它是“刀尖”絕不過分——高速飛行的戰(zhàn)機,必須精準地落在甲板上4根阻攔索之間,每根阻攔索間隔12米,有效著陸區(qū)域僅有36米,超過1點就是失敗,后果不堪設想。
此時此刻,戴明盟卻沒有想這么多。他俯身往下看去,海面如藍緞,閃著粼粼波光,遼寧艦儼然漂浮在汪洋中的一片樹葉。8時45分,遼寧艦廣播播報:“552號已于8時41分起飛,預計8時55分左右臨空,進行阻攔作業(yè)試驗?!?/p>
整個遼寧艦突然安靜了下來,從飛行甲板到最底層的機艙,每一個戰(zhàn)位上的每一名艦員,都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沒有人交談,每一雙眼睛、每一支鏡頭都緊緊盯著戰(zhàn)鷹可能出現(xiàn)的方向。天邊傳來轟鳴聲,戰(zhàn)鷹如期出現(xiàn)在預定空域。塔臺內(nèi),一雙雙充滿血絲的眼睛,緊盯著監(jiān)視屏幕上不斷跳動的參數(shù)和曲線。著艦指揮官鄒建國告訴戴明盟:“一切正常,從艦艉通過?!?/p>
戴明盟平靜地回答:“明白?!彼M入著艦起落航線,如凌波海燕般地掠過甲板上空,完成了著艦前第一次繞艦復飛。然后,又是一次精準出色的觸艦復飛,如蜻蜓點水。不等飛機留下的尾煙散盡,艦面保障人員就迅速沖上甲板,展開了甲板異物再次排查。甲板再次清空,一切準備就緒!
“轟隆隆……”,3分鐘后,晴空滾過悶雷,艦艉方向,552號戰(zhàn)機像一只羽翼賁張的雄鷹,來了!
繞艦一轉(zhuǎn)彎、二轉(zhuǎn)彎,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鉤,三轉(zhuǎn)彎、四轉(zhuǎn)彎,戰(zhàn)機對準甲板跑道,以近乎完美的下滑軌跡開始降落。300米、200米、50米……飛機發(fā)動機的咆哮聲越來越大。
戴明盟以幾近完美的軌跡迅速下滑,他原來設想的目標是掛第二道阻攔索,這是最理想的位置。如果掛第一道,萬一掛不上,就只能復飛;如果掛第三道,尾鉤就有可能跳到第四道上,這樣不托底。9時零8分,隨著“嘭”的一聲拉動弓弦般的脆響,眨眼間,艦載機的兩個后輪“拍”在甲板上。尾鉤精準地鉤住了第二道阻攔索,甲板上呈現(xiàn)一個象征勝利的巨大“V”字。剎那間,疾如閃電的艦載機在阻攔索的作用下,穩(wěn)穩(wěn)停在跑道上。
現(xiàn)場掌聲雷動。在艦載殲擊機著艦的那一瞬間,航母試驗試航總指揮、時任海軍副司令員張永義中將淚水滿面。戰(zhàn)位上,許多人落淚了……這一刻,人民海軍官兵已經(jīng)盼了60多年;這一刻,中國人等待了太久;這一刻,將鐫刻在共和國的史冊上。
3小時后,戴明盟在放飛單上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信心滿滿地又一次跨進了552號戰(zhàn)機的座艙。他又要開始新的沖鋒:在遼寧艦上滑躍起飛。加油、加速、接通全加力……飛機發(fā)出震耳欲聾的怒吼,552號戰(zhàn)機開始在甲板上滑跑加速,沿著14度的滑躍甲板騰空而起,直沖蒼穹……
一切都在掌控中!
艦載殲擊機在航母上起降,為什么這么難?
航母的飛行甲板,是國際同行公認的“世界上最危險的4.5英畝”。它僅有300多米長、最寬處也不過70米。據(jù)美國安全中心統(tǒng)計,艦載機飛行員的事故率是航天員的5倍,是陸基飛行員的10倍,其中八成事故發(fā)生在著艦過程中。
你想想,比航天員的風險還要大,這風險恐怕是世上最頂級的了。僅以美國為例,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從1965年至1985年的20年間,美國海軍共摔過1354架艦載機,其中多半是在著艦過程中失事的,有近1000名艦載機飛行員殉職。
曾當過艦載機飛行員的美國總統(tǒng)老布什曾在回憶錄中寫道:艦載機飛行員有將近十分之一的人因著陸階段的技術(shù)失誤發(fā)生墜機事故。
因此,就在2011年7月27日我國正式對外宣布正在改建第一艘航母的當天,就有外電引用某大國專家的話說:“駕馭航母,中國至少要用10年時間……”
當時,中國還沒有一位曾在航母上起降的艦載機飛行員。而不能起降戰(zhàn)機,那還能算航母嗎?戴明盟和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的每一位飛行員,都清楚艦載機對航母意味著什么,也同樣清楚地知道艦上起降的風險對飛行員意味著什么。
國之重器,以命鑄之。
海軍艦載戰(zhàn)斗機試飛部隊,逐漸形成了由戴明盟、鄒建國、徐漢軍、孫政雄、魏紅偉、盧志勇等人組成的第一梯隊。過去我國從未擁有航母,當然就沒有指導艦載機飛行員起降的“教練員”。他們自己在訓練中摸索總結(jié)出了“看燈、保角、對中”等駕機著艦的要領(lǐng),簡直可以說是自己把自己從學員訓練成了教員。在戴明盟正式起降遼寧艦之前,試飛員們共進行了8600多架次的起落。
阻攔索被稱為艦載機飛行員的“生命線”,為了真實了解“生命線”的質(zhì)量,試飛員們還要測試它的極限偏心偏航數(shù)據(jù)。極限偏心偏航阻攔試驗,是試飛著艦掛索這一階段最危險的課目。
面對風險挑戰(zhàn),還是戴明盟首飛。第一次試驗,戴明盟有意偏心×米,飛機成功掛索。
張永義要求苛刻,讓他再來一次偏心更大的。戴明盟二話沒說,駕駛戰(zhàn)機高速向著極限角度沖刺。他又成功了!一組新的殲一15艦載戰(zhàn)斗機阻攔試驗數(shù)據(jù)誕生了。
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那么幸運。那天,鄒建國進行同樣課目的試驗。當他駕機掛索的一瞬間,巨大的拉力將阻攔索一端拉斷。斷裂的阻攔索一端似流星錘,在空中打了個轉(zhuǎn),“嘭”地一聲,狠狠地砸中飛機尾翼。幸虧當時是戴明盟在塔臺指揮,他沉著冷靜,果斷指揮,才化險為夷。
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上的工作場景(李唐攝)
試驗現(xiàn)場,一位老工程師撫摸著斷裂的阻攔索,流著淚喃喃自語:“這條‘生命線’是試飛員用生命煉出來的??!”
艦載機的那么多第一次任務都交給戴明盟,他是不是天生就是“運氣”特別好的人?
英雄是勇氣、智慧和忠誠煉成的。1995年11月,戴明盟從空軍第五飛行學院畢業(yè),成為東海艦隊航空兵某團的一名飛行員。次年的8月7日早晨,他和師副參謀長康仕俊一起,駕駛一架殲一6教練機,進行儀表課目訓練??凳丝★w前艙,他飛后艙。
起飛十幾分鐘后,突然,后艙里“忽”地一下冒出一股煙霧來,彌漫著強烈的煤油味。戴明盟暗叫一聲“不好”,急忙向前艙報告。
康仕俊判斷說:“可能是油管破裂!”他們邊向塔臺指揮員報告,邊駕機返航。這時,機身后半部已噴出長長的火苗。瞬間,飛機劇烈抖動;發(fā)動機溫度表直線升高;飛機很有可能在瞬間發(fā)生爆炸!塔臺指揮員緊急命令他們“跳傘”! 此時,從飛機高度和速度來講,是跳傘的最佳時機。
可是,戴明盟和康仕俊都知道,翼下就是長三角的經(jīng)濟重鎮(zhèn)寧波。此刻,街道上車水馬龍。如果此時跳傘,失控的飛機會成為投向這座城市的一枚重磅炸彈。兩人操縱著隨時都可能爆炸的飛機,調(diào)轉(zhuǎn)航向,向著城郊飛去……
他倆終于發(fā)現(xiàn)前方有一塊無人的菜地,這才先后按下了彈射按鈕。此時,飛機的高度僅剩500米!兩朵傘花先后在空中張開,他倆身后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爆炸聲,飛機瞬間解體!
殲-15艦載戰(zhàn)斗機即將在遼寧艦阻攔著艦(李唐攝)
他們和死神擦肩而過。在接地的一剎那,戴明盟的右腳踩到了一塊石頭上,崴了一下。萬幸的是,康仕俊也只是胳膊受了點輕傷。
親歷了一起“二等事故”的戴明盟,僅在醫(yī)院做了24小時的觀察和體檢后,就出院找到教導員姚丹江:“什么時候安排我飛行啊?”姚丹江當時就感覺:“這小子和常人不一樣!”因為有人在經(jīng)歷過這種險情之后,會在心理上產(chǎn)生陰影,不愿再飛行,而戴明盟那么年輕,遭遇險情反而積極要求復飛,他的心理素質(zhì)非同一般,真的有英雄氣概!
戴明盟,1971年8月3日出生在重慶市江津區(qū)石門鎮(zhèn)。他中等身材,濃眉大眼,透著靈氣和機敏,見人總是笑呵呵的。
他的父親叫戴雨林,是一名重慶嘉陵機械廠的技術(shù)工人。他母親劉德宣,是石門鎮(zhèn)糧油站的職員。他還有個小他3歲的妹妹,名字叫戴穹。戴明盟向記者坦誠說:“我小時候很頑皮,學習不好,只能算中下等吧。因為學習一般,恨鐵不成鋼的父親給了我很大的壓力,管得很嚴?!?/p>
轉(zhuǎn)眼,到了1992年4月。戴明盟正在古城保定的第二基礎(chǔ)飛行學校學習。軍中有句老話:新兵盼信。那時候還沒有手機,要和家中聯(lián)系,基本上靠寫信。有急事了,才發(fā)電報,或到郵局排隊打長途電話。戴明盟很長時間沒有收到家信了,他給父親寫過兩封,也沒見回。只有妹妹戴穹過了春節(jié)來了一封信,說是父親身體不太好。這使他有點牽掛,也不知現(xiàn)在怎么樣了?
這一天,他接到在成都工作的叔叔的來信,讓他有點喜出望外。可沒看幾行他的頭懵地一下就大了,信中說:一個月前,他爸戴雨林不幸因病去世。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才從這巨大的震驚、巨大的悲痛中回過神來。他不相信,也不愿相信:父親還這么年輕,才40多歲,怎么可能說走就走了呢?
在領(lǐng)導和戰(zhàn)友們的勸慰下,戴明盟擦干眼淚,到保定郵局給母親連拍了兩封加急電報。他母親這才強忍悲痛,打長途電話將父親病逝的前后告訴了他。
其實,春節(jié)時候,父親的病情已經(jīng)很重了。時常,他拿出兒子穿軍裝的照片,凝視良久,臉上透出自豪的笑容。母親知道老伴想兒子了,提出讓兒子請假回來看看。父親堅定地反對說:“不行!不能分散孩子的精力?!?/p>
進入3月,父親的病情愈來愈重。3月9日下午,他從昏迷中醒來,叫了一聲兒子的小名“犇犇”。母親抓住父親的手,含淚問:“你找孩子?有什么事要交待嗎?”
“告訴兒子,要好好飛。國家的事大,家里的事小,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不要因家事分心。自古都說,忠孝難以兩全。他為國盡了忠,就是最大的孝!”父親反復叮嚀,不能把自己病重的情況告訴戴明盟,母親只能含淚答應。
“也許,我這次能挺過來,親眼看到兒子駕著飛機,飛到咱家上空轉(zhuǎn)幾圈,那該多好啊。如果這次我真的走了,就在九天之上,看著兒子開飛機,保佑兒子開好飛機……”這一次,父親的話特別多,面帶笑容,再次陷入昏迷之中。
可父親再沒有醒來。母親遵從父親的遺囑,一直瞞了他一個多月。這天晚上,戴明盟悄悄走出宿舍,來到大操場,對著家鄉(xiāng)的方向,莊重地給父親磕了三個響頭。那一刻,他淚如泉涌,心如刀絞:“爸爸??!您走好!您的話兒子記住了,為國盡了忠,就是最大的孝!我一定飛出來,飛出來!”
懷揣著英雄夢,1994年9月,戴明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2013年8月30日,新華社播發(fā)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艦載機綜合試驗訓練基地和遼寧艦的消息??吹斤w行員們干凈利落完成了各項訓練課目,習近平十分高興,為他們熱情鼓掌。臨別時,他勉勵大家再接再厲、深入鉆研、勤學精練,早日成為優(yōu)秀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
這是習主席的指示、期望和囑托,戴明盟牢牢記在心里,并以此時刻鞭策自己。
2015年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戴明盟駕駛著殲-15艦載戰(zhàn)斗機率隊從天安門廣場上空飛過,這是中國艦載機首次向世界展示它的雄姿!
今天,戴明盟正率領(lǐng)著我國第一支艦載航空兵部隊在海天上飛翔,飛向壯大!
(編輯 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