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云
不要說地方美食只是一個傳說。沒有傳說,就沒有今天它的華彩呈現(xiàn),有了今天,才會有新的傳說繼續(xù)串聯(lián)下去。名產(chǎn)和廚藝,是天底下最“文化的武器”,可以讓所有嘴巴臣服。我相信,連挑剔的上帝聞到這種氣息,也會感嘆不已。地方美食,以特產(chǎn)統(tǒng)領(lǐng),愛意濃、善味足、心里總是裝著食客的感受,誰不樂于見識一番呢?
一個美食家,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當然因人而異,側(cè)重點會有不同,但要求的基點并不復(fù)雜,也不深奧,一個凡到異地懂得尊重地方小吃的食客,一個設(shè)身處地體驗廚藝的旅人,是很容易獲得美食真諦的。就這么簡單!
成都誘惑
以“舌尖上的成都”自譽的天府美食,在向異鄉(xiāng)客展示色香味俱美時,都愛說“吃在四川,味在成都”。以麻辣香鮮見長的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多少年來竟演繹成了一道美食風景。
漢代揚雄在《蜀都賦》里將川菜總結(jié)為“隴西牛羊”“江東■鮑”等“調(diào)夫五味”。這五味調(diào)和的核心思想,至今仍是川菜的靈魂所在。面對炒爆熘煎、燒燴燉燜、汆煮拌熏等幾十種烹調(diào)技法,其五味調(diào)出的七滋(酸、甜、苦、辣、香、麻、咸)八味(干燒、魚香、麻辣、酸辣、香辣、椒麻、紅油、怪味)以及蔥姜蒜、豆瓣、醪糟、醋等佐料妙用做出的一道道菜肴,的確讓人垂涎。
成都是“辣”的代名詞,成都的“辣”與四川的大姑娘、小媳婦兒一樣,痛快潑辣。一眼望去,辣了瞳孔;一口進肚,順嗓子出溜到心,汗刷刷地往外冒,舌頭都“麻”直了。四川菜越麻越辣,越辣越麻,那叫一個“誘惑”!
酸甜苦辣咸五味,我對辣情有獨鐘。小時候,奶奶會把很辣的蘿卜,放在我的嘴唇上,辣的我嘴唇紅紅的,也許這是我對辣的最初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讓我對辣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川的麻辣川菜我好愛吃,勾起了我的饞蟲??梢蚝⒆幽樕祥L出了痘痘,媽媽不讓在餐桌上吃辣了。每當四川的舅媽來時,一定會做一道拿手菜水煮魚,孩子就會趁媽媽不在的時候大飽口福了。辣,就是我和孩子的愛,想與它分開,也分不開……
沁州美食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養(yǎng)”的很大成分,便是吃。山西沁州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換沁州黃?!蔽闹兴f“沁州黃”,是谷子家族中的極品,同金珠子媲美,可見其貴。據(jù)查,沁州黃與山東金鄉(xiāng)的金米、章丘的龍山米、河北蔚縣的桃花米,并稱我國“四大名米”。
到達沁州的時候,已是夜晚。黑夜給沁州抹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當?shù)氐呐笥杨I(lǐng)我去一家飯館吃飯,他以那特有的晉腔兒說:“我?guī)愠渣c別的地兒吃不到的東西?!鄙轿鳎蛞粋€“煤”字籠罩,我總感覺是灰蒙蒙的天空下一群灰蒙蒙的人。自然不奢望能品嘗到什么獨特的美食??山Y(jié)果卻大出我所料,咱切切實實地體驗了一番別樣的美食之旅。上菜的時候,我竟叫不上餐桌上的菜名。陪同的朋友笑著說:“傻眼了吧?”見我搖頭,他得意地說:“這是驢肉火鍋,這是‘沁州黃蒸飯,這是長壽胡撥……”
看著沁州人的熱情好客,聽著晉腔兒的自豪聲調(diào),我也為沁州美食叫一聲好!我想,那驢肉火鍋的底料,一定是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傅的拿手絕技;那捉舌的驢骨醇厚老湯,更是肉味豐滿濃郁,留香時間長,讓人回味無窮呀!
有一句俗語“天上龍肉,地上驢肉”,涮驢肉講究片薄易熟、入湯即出,富有彈性,細細咀嚼韌感十足,當沁州驢肉香徘徊在唇齒間,真有一種渾厚的山西糯香啊!
崇明美食
上海崇明島的美景,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來到島上的人們,總不會忘記這里的特色小吃。這里的小吃街熱鬧非凡,小吃的品種琳瑯滿目,可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銀絨小蟹。
一到小吃街上,我就被各種誘人的香味迷得不知東南西北。忽見一家店前排起的長隊,店門口寫著四個字:陳氏銀蟹。
好奇心驅(qū)使我向店內(nèi)望去,只見一個戴白帽的師傅,從鍋內(nèi)取出一只小小的螃蟹,奇怪的是,這只螃蟹竟是銀色的!只見師傅嫻熟地把小蟹放在刀板上,輕輕一拍,蟹就分成幾塊了,拍好后,他把蟹放在鹽水中浸泡了一會兒,取出小蟹放在一個塑料碗中,澆上已經(jīng)在鍋中煮好的香醋以后,再點上香油,紅色的小菜繞蟹一周,精致的銀絨小蟹就完工了!
好不容易“搶”到一盤小蟹,我細細打量起來,小蟹安詳?shù)亟谙愦字?,點點香油在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紅色的小菜林林總總繞在蟹旁,一小株香菜落在蟹的頂端。我突然感到食物的好壞不在大小與巨細上,而是在廚子的技術(shù)里。就像人生一樣,重要的是去努力經(jīng)營,即便小也無妨;而不是一味空想等待,每天畫大蛋糕。陳氏銀蟹的熱銷,源于師傅的技術(shù)嫻熟和獨特眼光。
崇明人真會起名字,銀絨小蟹!我記得家鄉(xiāng)也有這類小蟹,吃到嘴里“嘎巴嘎巴”響,我也曾舔著嘴唇,回味無窮!只不過不是銀絨色的,色澤差了一些。崇明人精明,就這么一個銀絨小蟹,卻能用醋、油捧場,巧妙搭配小菜,換得滾滾財富,能不說是睿智嗎?
蘇州人吃春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此話不假。蘇州在美食方面,曾因陸文夫這樣的文壇大家,名噪一時。而這里的香粳米、三破糯、莼菜、鱸魚更是極負盛名的食品。蘇州美食,尤具特色的是時鮮真味——吃春。
春天的時候,蘇州筍腌鮮,便開始上了餐桌,春筍破土而出,正是最嫩時。第一場春雨之時,蘇州筍剛探頭,青翠欲滴。而腌了一冬的咸肉,也恰逢出缸。蘇州人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將春筍加上新鮮的蹄,把它們與咸肉放入砂鍋,一同用文火煮,那一鍋湯真是三鮮合一,既有竹筍的脆爽,又有骨質(zhì)、肉質(zhì)的鮮醇,喝來鮮、醇、爽,口感極其豐富。好一個春味十足的蘇州,令人回味無窮。
蘇州吃春的第二曲,是碧螺蝦仁。做這道美食的時候,要用新碧螺春的清香茶汁作調(diào)料,與河蝦仁一起烹調(diào)而成,入口后不僅有河蝦的鮮味,而且有名茶的清香,別具韻味。上桌時如以茶葉點綴圍邊,則色香味俱全,這正是蘇州菜肴特色。
蘇州人真是精致的吃客,不但會享用美味,還善于描摹和夸大這種審美愉悅,會吃又會講。你還會想不到,蘇州人擅長把春天的清香放到嘴里咀嚼、品味,真是春在唇間愛無限,使人遐想連連!
在下著淅淅瀝瀝小雨的蘇州小巷里,來享受吃春的第三曲目,真有一種春滋味爬心頭的感覺。蘇州有句民諺:“清明螺,肥如鵝。吃了螺,眉如蛾。”原來蘇州清明吃春螺,是開心又美容的呦!
知味不易,人生得異地知味之樂,這該是多么幸運的事情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