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 娜
韭菜之味
□ 馮 娜
在北方吃餃子,總能吃到各種花樣的餡兒。對于一個南方人而言,餃子餡兒無非韭菜豬肉、白菜芹菜加肉,也整不出太多的花樣來。而且我也總是固執(zhí)地認(rèn)為無論南方北方,最好吃的餃子餡兒就是韭菜豬肉。以前家里包餃子,母親把摘好洗凈的韭菜往砧板上一切,脆生生的氣味就彌漫在廚房里。油綠的韭菜小截小截裹在豬肉末里,植物和動物的腥氣相互砥礪包容,被綰在一起,蜷進(jìn)面皮,成就了一個個飽滿的餃子。當(dāng)餃子們像白肚子的魚一樣浮在鍋面上,孩子們已經(jīng)眼巴巴看著它們跳到碗里來。一口咬下去,菜肉的生猛之氣已經(jīng)散去,只有熟美的口感。很快,餐桌上一片滿足的嘖嘖聲,吃餃子的樂趣自然還在于準(zhǔn)備材料、一家人圍坐細(xì)細(xì)搟皮、剁餡兒、包餃子說閑話的過程。
韭菜之鮮可不是現(xiàn)代人的發(fā)現(xiàn),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老祖宗們就以它作為祭祀的菜蔬。“四之日其蚤,獻(xiàn)羔祭韭?!保ā对娊?jīng)·豳風(fēng)·七月》)。古代祭祀一般是正月或春日,這時候要用最鮮嫩的供品,韭菜不僅味美鮮嫩,還有“剪而復(fù)生”的長久之意。祭祀是追念,更是祈愿,祈求祖先護佑社稷昌盛子孫興旺。作為祭品也說明了當(dāng)時韭菜是珍貴的蔬菜,可不是普通人家隨隨便便就可以割來剁餡兒和炒來吃的?!对娊?jīng)》中記述過許多貧民采摘的野菜,如果說那些草木是江湖之末的菜肴,那么韭菜該算是居廟堂之高的“正典菜蔬”了。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詩中所寫的韭菜跟今人栽種的一致,這種百合科多年生的宿根蔬菜,既抗寒又耐熱,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可以廣泛種植。而且在冷地方,可以蓋在稻草底下,長成鮮嫩的韭黃。割一茬長一茬,就是形容春天的韭菜。春雨來時,若不趕緊割下,很快就長老竄薹了,不過韭菜薹也是很好吃的?!熬隆边@個象形字已經(jīng)很好地詮釋了它在平坦的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樣子。
關(guān)于韭菜,我最留戀的味道卻不是餃子餡。小時候外祖父帶著我們搟堿水面,半干半濕的面條擱在篾籮里,墊著芭蕉葉蓋著芭蕉葉。鍋里的水沸著,我們積極添著柴火,好聞的鍋水氣噗噗直冒。蔥花新鮮鹽巴新鮮,臊子也是新鮮的,舅媽剛割回來的韭菜漂著肉末或雞蛋。一碗碗的面盛上來,用筷子高高挑起,嘴吹著熱氣。大人們就要笑,這個姑娘唷,長大得走多遠(yuǎn)去啊,看那筷子捏得那么長……孩子們才不理會,稀里呼嚕地吃著面喝著湯,也有孩子嚷嚷著不吃韭菜,要挑出來。想來,外祖父已經(jīng)離開我們七年多了,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我已經(jīng)走過許許多多韭菜生長的土地,我吃過許許多多韭菜做成的食物,它們的味道何其相似,又是那么的不同。
(摘自《深圳特區(q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