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語》3章新解

      2017-10-10 15:55:12馬文增
      現(xiàn)代語文(學(xué)術(shù)綜合) 2017年10期
      關(guān)鍵詞:論語孔子

      馬文增

      摘 要:以王陽明對《論語》“孰愈”章的見解為依據(jù),對《論語》“孰愈”章做了新的斷句、注釋和白話文翻譯;認(rèn)為《論語》“色斯舉矣”章應(yīng)分為二章,分別言孔子“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處世之道和“三嗅而飲”的飲酒方法;認(rèn)為《論語》“民可使由之”章的意思是“君愛民則民愿效力,君不仁則民不服”。此外,對《論語》解讀中之“質(zhì)疑舊說”做了簡要分析。

      關(guān)鍵詞:《論語》 孔子 孰愈 色斯舉 民可使由之

      筆者于《論語》“孰愈”章、“色斯舉矣”章、“民可使由之”章之涵義,以及治《論語》之道略有新見,請方家指教。

      一、“孰愈”章

      《論語·公冶長》曰: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p>

      朱熹注曰:

      “愈,勝也。一,數(shù)之始。十,數(shù)之終。二者,一之對也。顏?zhàn)用黝K?,即始而見終;子貢推測而知,因此而識彼?!疅o所不悅,告知之來,是其驗(yàn)矣。與,許也?!保ā端臅戮浼ⅰ罚?/p>

      錢穆翻譯說:

      “先生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哪一個強(qiáng)些?子貢對道:‘賜呀!哪敢望回呢?回呀!聽得一件,知道十件。賜呀!聽了一件,只知兩件。先生說:‘你誠然不如他,連我也一樣不如他?!盵1]

      按照朱熹、錢穆等人的理解,孔子若認(rèn)為自己和子貢一樣,“不如”顏回,焉可為顏回之師?從《論語》中的記載看,顏回對老師的敬仰溢于言表,如“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保ā墩撜Z·子罕》)以之對照,朱熹、錢穆之解讀顯然有可商榷之處。

      《傳習(xí)錄·薛侃錄》載:

      黃誠甫問“汝與回也孰愈”章。先生曰:“子貢多學(xué)而識,在聞見上用力,顏?zhàn)釉谛牡厣嫌霉?,故圣人問以啟之。而子貢所對,又只在知見上,故圣人嘆惜之。非許之也。”

      筆者贊同王陽明先生的解釋。所謂“聞見”,所聞所見,即“知識”;所謂“心地”,道德、心性之謂。君子稱謂的關(guān)鍵在“德行”而不在“知識”,孔子所培養(yǎng)的是在道德方面超出常人的君子,非掌握各種“知識”如外交、作戰(zhàn)、種植、手工的“巧匠”。君子可以有各種職業(yè)身份,可以同時是掌握某種乃至幾種技能的“巧匠”,而巧匠卻不一定是君子??鬃釉^顏回“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可見顏回在孔子看來,其德行足以為其他弟子之楷模。而子貢以言語、交際、經(jīng)商見長,常分散精力而逐外在之物,不若顏回那樣一心只在“德行”的培養(yǎng)、錘煉上,“素其位而行”(《中庸》),不為外在之物所誘惑而分心,是即王陽明所說的“子貢多學(xué)而識,在聞見上用力;顏?zhàn)釉谛牡厣嫌霉Α敝?。孔子指點(diǎn)子貢,希望他能效仿顏回、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存養(yǎng)心性”上,而不是放在增廣見聞乃至經(jīng)商謀利上——這就是孔子問子貢的原因,其意在點(diǎn)撥子貢,即王陽明所謂之“所以孔子問以啟之”。但子貢未領(lǐng)悟到孔子之問的真正涵義,并未意識到顏?zhàn)印熬又馈焙妥约骸扒山持畬W(xué)”的不同,故從“巧匠之學(xué)”的角度作比較,說顏?zhàn)颖茸约旱闹巧谈吆芏?,比自己更“聰明”——這種回答答非所問,說明子貢對“君子之道”并未真正理解,故孔子難掩失望之情,“嘆息之”,即惋惜子貢的“不悟”,而不是如朱熹、錢穆所說的贊許他。

      按照王陽明的指點(diǎn),據(jù)以上分析,筆者認(rèn)為《論語》“孰愈”章的斷句應(yīng)如下: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汝弗如也!”

      “如”,《說文》曰:“從隨也”,所謂“從隨”,此處指跟隨孔子的思路,即對孔子的提問作出正確反應(yīng)。

      “與”者,“幫助”“援助”之意,《說文》:“賜予也?!贝颂幍囊馑际恰包c(diǎn)撥”。

      以白話譯之如下:

      孔子對子貢說:“你與顏回相比,誰更強(qiáng)一些?”子貢回答說:“我怎敢和顏回相比?顏回見其一點(diǎn)就能推知全體,我見其一點(diǎn)只能推知一小部分。”孔子說:“你不悟?。∥尹c(diǎn)撥你,你卻不悟??!”

      二、“色斯舉矣”章

      《論語·鄉(xiāng)黨》曰:

      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筆者在收集資料過程中,見陸巖軍博士《<論語>“色斯舉矣”章新解》一文[2],于其所見多有認(rèn)同者。陸巖軍博士詳細(xì)列舉了何晏、朱熹、黃瑞云、丁紀(jì)、楊伯峻、商承祚、畢寶魁等人的注解[3],評曰:“以上解說多由文字訓(xùn)詁而入,間由臆想而出,務(wù)在自圓其說,然似均就文本說文本,乏史料以為佐證?!彪S后陸巖軍博士以史書中記載的“衛(wèi)靈公問孔子兵陣之事,孔子不答,衛(wèi)靈公不悅,示以辭色??鬃铀煨小盵4]之事,以及孔子常用“良禽擇木而棲”之理[5]來比喻自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道不同不相為謀”之處世方法,結(jié)合具體的字義訓(xùn)詁,對《論語》“色斯舉矣”章做了獨(dú)特的解讀:

      (衛(wèi)靈公)抬頭看飛鳥(而故意冷落孔子),(那些鳥)盤旋一陣后落在樹上。(孔子感慨地)說:“這些山間的野雞很得時機(jī)?。ǘ覅s時運(yùn)不濟(jì))?!边@時站在旁邊的子路也感慨地應(yīng)和起來。(孔子見衛(wèi)靈公無意重用自己)便連嘆幾口氣,與子路離開了。

      筆者同意陸巖軍博士對舊注的分析,更認(rèn)同其以史實(shí)、義理結(jié)合訓(xùn)詁的分析路徑,包括認(rèn)同其以“衛(wèi)靈公與孔子之事”及孔子“良禽擇木而棲”為“色斯舉矣”章之背景。但在細(xì)節(jié)上,筆者認(rèn)為陸文尚有可商榷之處,如將“時哉”解釋為“這些山間的野雞很得時機(jī)啊”——鳥擇木而棲和“時機(jī)”有何關(guān)系?有些牽強(qiáng)。

      考慮到《論語·鄉(xiāng)黨》篇以孔子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如坐、立、言、行、衣、食、交往)為主題的特點(diǎn),筆者認(rèn)為《論語》“色斯舉矣”章應(yīng)分為兩章[6],即:endprint

      1.“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

      2.共之,三嗅而作。

      此兩章可分別名為“色斯舉矣”章和“共之”章,分別斷句、注解如下:

      1.“色,斯舉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

      色,臉色?!墩f文》:“顏氣也?!?/p>

      斯,此,這。

      舉,舉手,拱手,送客?!墩f文》:“對舉也?!?/p>

      翔,飛翔,盤旋。

      集,落,棲。

      山梁,山與房梁。

      雌雉,鳥雀。

      時,時運(yùn),時機(jī)。

      路,同“輅”,車,此為動詞,“上車”(乘車離開)之意。“子路”二字非人名(即孔子弟子名“子路”者),而是一個主謂結(jié)構(gòu)句——“孔子登車”,即“孔子遂行”之意?!墩撜Z·微子》“子路從而后”章中,有“子路,曰……”句;《論語·先進(jìn)》“顏淵死”章中,有“子之車,以為之槨……”句,兩章中的“子路”“子之車”也都是“孔子上車而行”之意。

      “色斯舉矣”,意衛(wèi)靈公與孔子會見時,表現(xiàn)出了心不在焉(即《孔子家語》所載之“靈公又與夫子語,見飛雁過而仰視之,色不悅”)的態(tài)度。

      據(jù)以上分析,筆者以白話文譯之如下:

      “心不在焉——這是不感興趣的表現(xiàn)??!山梁上的鳥雀尚且知道擇木而棲,我該告辭了!該告辭了!”孔子遂上車而行(離開了衛(wèi)國)。

      需要強(qiáng)調(diào)的是,在《史記·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語》中的兩條材料中,針對衛(wèi)靈公的“色變”,對孔子反應(yīng)的描述是“孔子遂行”與“孔子乃逝”,筆者以為此亦可為“子路”二字非人名,“路”的意思是“上車(而行)”,與“行”“逝”同義的佐證。

      2.共之,三嗅而作。

      共,同“拱”,兩手合持,《爾雅》:“持也?!贝酥鸽p手捧杯。

      嗅,吸氣,聞味。

      作,《說文》:“起也。”舉起,此指飲酒。

      “三嗅而飲”者,先聞酒之香氣,然后再飲,同現(xiàn)代人“品酒”的做法相同。

      據(jù)上,筆者以白話文譯之如下:

      (飲酒時)孔子雙手捧杯,嗅其氣而后飲之。

      《論語·鄉(xiāng)黨》之主題乃孔子日常生活之細(xì)節(jié),包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如“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薄跋徽?,不坐?!薄叭胩珡R,每事問?!薄败囍?,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钡鹊取ⅰ肮仓?,三嗅而作”理解為“雙手捧杯,三嗅而飲”,正與《論語·鄉(xiāng)黨》章的主題相吻合。

      三、“民可使由之”章

      《論語·泰伯》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查閱相關(guān)的論文而知,一段時間內(nèi)流行的所謂此章反映了孔子的“愚民思想”這一說法基本上已經(jīng)被當(dāng)代研究者所否定,如廖明春先生說:“‘由當(dāng)讀為‘迪,‘迪,導(dǎo)也。‘知當(dāng)讀為‘折,義為阻止、挫敗、折服??鬃邮钦f:民眾可以讓人引導(dǎo),而不能用暴力取阻止、挫折。這是正視民眾力量而得出的民本學(xué)說,又何來愚民思想?”[7]而關(guān)于此章的斷句、章旨則并無定論。筆者在查閱舊注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雖然多數(shù)注家的理解仍以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教民說”為中心[8],但也能見到新的觀點(diǎn),如楊朝明先生說:“……以往,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產(chǎn)生錯誤,一方面是由于疏通文義時對整個儒家思想把握不準(zhǔn),另一方面,該句的斷句本身也有錯誤。所以,該句可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鬃诱f:‘老百姓如果聽從,就順從他們;如果不聽從,就說明缺乏對他們的了解,就應(yīng)該深入去了解民性、民情?!盵9]

      比較而言,筆者贊同廖明春先生和楊朝明先生在字義訓(xùn)詁、斷句方面的創(chuàng)見,但同時也認(rèn)為尚有可商榷之處。在采納前人、時賢的某些觀點(diǎn)的基礎(chǔ)上,筆者將此章斷句、注解、翻譯如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p>

      民,庶民。

      使,差使、調(diào)遣?!笆埂弊鳌安钍埂敝v,在《論語》中有多處例句,如,《論語·學(xué)爾》曰:“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憲問》曰:“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薄墩撜Z·陽貨》曰:“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父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父子曰:君子聞道則愛人,小人聞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爾?!?/p>

      由之,順從民意,與民同心。由,遵從,順從;民,此指“民心”“民意”。

      知,管控,強(qiáng)迫?!爸敝肮芾怼绷x,古文獻(xiàn)中常見,如,《郭店簡·尊德義》曰:“民可使,導(dǎo)之;不可使,知之。民可導(dǎo)也,而不可強(qiáng)也?!保◤?qiáng),三聲,強(qiáng)迫——筆者注。)《郭店簡·成之聞之》曰:“上不以其道,民之從之也難。是以民可敬導(dǎo)也,而不可掩也。”(“掩”,約束,節(jié)制,《說文》:“斂也?!保抖Y記·緇衣》曰:“子言之曰:‘為上易事也,為下易知也,則刑不煩矣?!薄白釉唬骸先艘蓜t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

      白話譯文如下:

      民力可用,是因?yàn)榫c民同心;民不愿服從,是因?yàn)榫癫煌摹?/p>

      據(jù)儒家義理,君主能夠順從民心、尊重民意,則民擁戴君主、甘心服從;而君主若以自我為中心,以強(qiáng)制、威嚇對待民眾,則民有“離心”,不愿效力?!睹献印ち夯萃跎稀份d: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史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軔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dú)樂哉?”

      筆者以為,孟子之言實(shí)有助于對《論語》“民可使由之”章之理解。endprint

      四、關(guān)于《論語》解讀中的“質(zhì)疑舊說”

      黃懷信說:“今本《論語》中存在大量的文字訛誤……傳統(tǒng)的《論語》解讀存在曲解誤說,這是不爭的事實(shí)?!盵10]高尚榘說:“歷代解讀《論語》者甚多,有的客觀,有的僅憑主觀,有的出于政治目的,有的受學(xué)派學(xué)風(fēng)的影響,各自以自己的理解,定然會把個《論語》解釋得五花八門、莫衷一是?!盵11]筆者認(rèn)同黃懷信、高尚榘兩位先生的看法,認(rèn)為在對《論語》的研究中要敢于質(zhì)疑舊說——學(xué)問之道貴在求真,不可因舊注年代久遠(yuǎn)或注家名氣大而不敢疑。舊注年代久遠(yuǎn)不等于理解正確,注家名氣大不一定是因?qū)W問精深[12],宋儒疑漢儒,清儒疑宋儒,今人疑清儒,《論語》之解讀歷來如此。

      “質(zhì)疑舊說”之落實(shí),不外乎訓(xùn)詁、文法、史實(shí)、義理、篇章主題5者。漢字一字多義、一字多音,不同之音、義可直接導(dǎo)致整句話、整章的意思發(fā)生變化,故必須重視訓(xùn)詁之學(xué),讀音取義必于字典有據(jù),于文獻(xiàn)有例,否則則疑之;《論語》“微言大義”,文法嚴(yán)謹(jǐn),故注解不可違背古文文法,否則則疑之;史實(shí)和義理不可分,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堯舜、文武之事在《尚書》,其道在《周易》,洗心之辭見于《詩》,協(xié)和萬物在《禮》,大義在《春秋》,故治《論語》必先治《五經(jīng)》,以古圣之事、之道、之言、之行及孔子的時代背景來對照注家之說,不合史實(shí)[13]則疑之,不合道理亦疑之;《論語》二十篇,各自主題不同,非雜亂拼湊而成,同篇之不同章之章旨多可互為參照,故與上下文及全篇之主題相比照,若突兀、格格不入,亦當(dāng)疑之。

      注釋:

      [1]錢穆:《論語新解》,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107頁。

      [2]該文發(fā)表于《孔子研究》,2014年,第2期。

      [3]如,“楊伯峻注解曰:孔子臉色一動,野雞便飛向天空,盤旋一陣,又都停在一處。孔子道:‘這些山梁上的雌雉,知危而去,擇安而息,識時務(wù)呀,識時務(wù)呀!子路隨侍在側(cè),聽聞此語,有所啟發(fā),肅然拱手致敬?!标憥r軍博士所列舉的其他注家之說與楊伯峻之說大同小異。

      [4]《史記·孔子世家》載:“……反乎衛(wèi),入主璩伯玉家。他日,靈公問兵陳,孔子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明日,與孔子語,見蜚鴻,仰視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孔子家語》載:“他日,靈公又與夫子語,見飛雁過而仰視之,色不悅??鬃幽耸?。”

      [5]陸巖軍博士曰:“此外,尚有一些理據(jù)。其一,孔子以鳥喻人,要適時而動見機(jī)而行,是其常用的譬喻方式之一。如《左傳·哀公十一年》……曰:‘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又云:‘夫鳥獸之于不義也尚知辟之,而況丘乎哉!此均言‘良禽擇木而棲之理?!保ㄒ婈憥r軍《<論語>“色斯舉矣”章新解》,孔子研究,2014年,第2期)

      [6]陸巖軍博士又曰:“此章難解,故有學(xué)者認(rèn)為有脫誤,如朱熹《論語集注》兩謂其‘必有闕文;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有衍誤,如清崔述認(rèn)為此章為后人所續(xù)入。另有學(xué)者認(rèn)為語序有顛倒之處,故于此處語序多有調(diào)整?!惫P者認(rèn)為歷代學(xué)者的懷疑皆有道理,但并非所謂“有闕文”“有衍誤”等,而是因?yàn)檎`將兩章之文字連讀。兩不相干之內(nèi)容合在一處,自然不通順。

      [7]廖明春:《<論語>“民可使由之”章新釋》,學(xué)習(xí)時報(bào),2007年7月16日。

      [8]李銳先生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新釋》(齊魯學(xué)刊,2008年,第01期)一文,對歷代有代表性的觀點(diǎn)做了較深入的評析,所涉及到的注家包括鄭玄、朱熹、廖明春、龐樸等人。高尚榘先生的《論語歧解輯錄》(中華書局,2011年版)一書更可謂將古今注家的觀點(diǎn)悉數(shù)收納,欲對歷代注家之觀點(diǎn)有更多了解者可參閱之。

      [9]高尚榘:《論語歧解輯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427-428頁。

      [10]黃懷信:《孔子儒學(xué)研究與<論語>校讀》,光明日報(bào),2011年12月31日。

      [11]高尚榘:《論語歧解輯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版,“序言”第3頁。

      [12]王陽明曾比較韓愈與文中子曰:“退之,文人之雄耳;文中子,賢儒也。后人徒以文詞之故推尊退之,其實(shí)退之去文中子遠(yuǎn)甚?!保ā秱髁?xí)錄·徐愛錄》)

      [13]《論語》中篇章多數(shù)缺乏具體背景,故還要知孔子生平,知與孔子交往者之事跡大略,乃至知孔門弟子不同的個性等。endprint

      猜你喜歡
      論語孔子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如何讀懂《論語》?
      孔子的一生
      論語
      《論語·學(xué)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在哪兒
      半部《論語》治天下
      虹口区| 阿拉尔市| 本溪市| 星子县| 白水县| 独山县| 汾阳市| 桦川县| 铅山县| 成武县| 忻州市| 中山市| 井研县| 宜州市| 廉江市| 平顶山市| 定陶县| 肃北| 淳化县| 哈密市| 白银市| 平南县| 高唐县| 女性| 名山县| 泰和县| 襄汾县| 剑河县| 新化县| 新巴尔虎左旗| 阿城市| 沁水县| 开阳县| 平湖市| 桓仁| 西峡县| 临城县| 潍坊市| 南乐县| 惠水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