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黎明,王舟洋,劉學文,李雁峰,張智勇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廠,寧夏銀川 750006)
油藏見水特征分析及治理對策研究
許黎明,王舟洋,劉學文,李雁峰,張智勇
(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第九采油廠,寧夏銀川 750006)
本文研究了L42-15~L54-11侏羅系邊底水油藏的見水特征,得出采出程度與含水分布呈正相關性,整體含水率曲線呈凹型上升;依據油井見水后生產時間與含水上升形態(tài),將單井含水率變化分為3類,分別為含水緩慢上升型、寬波動式上升型、快速上升型??偨Y了5種見水受控因素,其中,局部采液強度過大、平面水驅不均、采出程度加大是油井見水的主控因素。針對油藏開發(fā)的矛盾,提出了4類治理意見,首先要精細注采調控,合理注水強度、注采比、采液強度以及生產壓差;對于裂縫性見水且底水能量較強時,可采取打軟隔板堵水,抑制底水上升速度;對已處于高含水期且有潛力層的油井實施補孔挖潛;對初期采液強度過大導致含水快速上升至90%以上的井,可實施封層挖潛,使水錐回落后調小參數(shù)生產。
底水油藏;含水上升規(guī)律;底水錐進;含水率
構造特征:姬塬油田劉峁塬區(qū)域Y9頂面構造自北向南發(fā)育多排狀鼻隆構造,這些排狀鼻隆構造與條帶狀砂體配合,形成了延安組的構造~巖性圈閉。
沉積特征:L42-15~L54-11 Y9油藏為三角洲平原亞相的分流河道沉積,砂體呈北西-南東向條帶狀展布,砂體寬0.5 km~1.5 km,砂層厚度5 m~15 m。
根據油田大量的生產資料統(tǒng)計,含水上升規(guī)律一般分為3種基本模式:凸型、S型、凹型。凸型:開采特征為無水采油期短,油井見水早,早期含水上升快,晚期含水上升慢,高含水期是主要的采油期,開發(fā)效益相對較差;凹型:開發(fā)特征為無水采油期長,油井見水晚,早期含水上升慢,晚期含水上升快,大部分可采儲量在低含水期采出,開發(fā)效益較好;S型,介于凹型和凸型之間,曲線越凸,開發(fā)效果越差,曲線越凹,開發(fā)效果越好[1]。
含水率與采出程度之間的關系,凸型曲線模型可表征為:
凹型曲線模型可表征為:
S型曲線模型可表征為:
劉峁塬侏羅系油藏單井含水率與采出程度的散點圖(見圖1、圖 2)表明,L42-15~L54-11 呈凹型,無水采油期較長,早期含水上升緩慢,晚期含水上升快,開發(fā)效益較好。
L42-15~L54-11油藏有70%的油井未經壓裂改造,以孔隙滲流為主,隨著采出程度的加大,見水井平面分布由邊部趨向于采出程度高的中高產區(qū)。
依據油井見水后生產時間與含水變化形態(tài),把單井含水率變化劃分4種基本類型:緩慢上升型、寬波動式上升型、含水快速式上升、投產即高含水型;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與油水層接觸關系、不同的油水分布模式密切相關。
圖1 L42-15~L54-11含水率與采出程度關系曲線
1.3.1 緩慢上升型 該類井有較長的低含水生產期:(1)油水層之間存在較厚的隔夾層,在油井生產過程中,致密層的存在能夠對水錐的快速形成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抑制油井的含水上升速度;(2)地層堵塞,兩項滲透率發(fā)生改變,含水逐步上升。
1.3.2 寬波動式含水上升型 特征:該類井油水層之間存在很薄的夾層,或后期調參控液生產,容易造成油井含水曲線“升-降-升”的變化形態(tài)[2];統(tǒng)計表明,控液有效期較短(2~6個月)。在油井含水生產的過程中,往往在井底附近形成一個山峰狀水錐。如L58-9上提泵掛、P46-471下調沖程后,含水上升趨勢得到抑制。
圖2 含水率與采出程度散點圖
1.3.3 含水快速式上升型 特征:這類井見水后,含水快速上升至80%以上,甚至暴性水淹:(1)儲集體通過天然裂縫或人工壓裂裂縫與下部水體連通,隨著生產進行,油井周圍地層壓力減小,底水沿著裂縫快速竄入井底(水體為線性竄進),如P45-451壓裂后形成暴性水淹;(2)射孔底端靠近油水界面,生產初期產量過高,導致井底壓差過大,底水錐進,油井含水快速上升;(3)見注入水(注采井間形成優(yōu)勢通道),如P32-36見注入水后含水迅速上升至100%。通過數(shù)值模擬建立理論模型,模擬存在裂縫和射孔段靠近原始油水界面這兩種情況下,含水上升過程(見圖3、圖4)。
圖3 存在裂縫時含水上升過程模擬
圖4 射孔段靠近原始油水界面時含水上升過程模擬
生產壓差對底水錐進影響很大,只有控制合理的生產壓差,才能實現(xiàn)對底水錐進的控制,通過地面控制(調整抽油機的沖程沖次)和井下控制(調整泵掛、泵徑)來控制生產壓差,從而影響底水錐進速度,實際生產中應用最多的是控制單井的采液強度[3]。
圖5 L42-15單元采液強度與含水上升率圖
圖6 L54-11單元采液強度與含水上升率圖
由含水上升速度與采液強度關系(見圖5、圖6),若含水上升率保持在2.0%以內,L42-15單元合理采液強度0.68 m3/(d·m),L54-11單元合理采液強度0.65 m3/(d·m)。L42-15~L54-11區(qū)目前采液強度分布(見圖7)。
圖7 L42-15~L54-11區(qū)采液強度分布圖
L42-15~L54-11 Y9油藏儲層平面非均質性較強,平面水驅特征復雜,受滲透率級差的影響,在層內形成局部相對高滲,導致注入水沿高滲透帶單向突進,油井見水或水淹,降低驅油效率[3]。P32-37井組存在水驅優(yōu)勢方向,注入水單向突進造成P32-37、P33-37水淹。
油層中注入水只驅替到注水井附近區(qū)域,大部分向下流動,注入到底水區(qū),增加了底水能量,導致油水層壓差增大,底水錐進;注入水向底水層竄進示意圖(見圖8),P42-44歷年生產動態(tài)數(shù)據顯示含水上升,含鹽無明顯變化,對應注水井為低部位注水。
圖8 注入水向底水層竄進示意圖
L42-15~L54-11 油藏規(guī)模小(地質儲量 64×104t),當采出程度大于15%,含水上升風險大,目前該區(qū)有見水風險的井6口。采出程度和含水分布兩者存在對應關系,采出程度高的區(qū)域,含水相對較高。
地層堵塞特征:液量下降,含水上升,液面下降,單井產能損失較大;如P33-36井,注水見效后,產量上升,隨著生產時間的延長,堵塞特征越來越明顯。
地層堵塞機理:兩項滲透率發(fā)生變化,采液采油指數(shù)下降。
3.1.1 合理注水強度、注采比 目前Y9油藏共5口注水井,按照“一井一對策”優(yōu)化注水強度、注采比[4]。2016年對L42-15單元的2口注水井(P41-43、P43-45)下調配注由15 m3下降到10 m3,目前注采比分別為2.3、0.7,對應油井含水穩(wěn)定,日增油0.37 t(見表1)。
2016年 5月,P53-51、L54-11對應油井含水上升,8月將L54-11配注由13 m3下降到10 m3,P53-51配注由18 m3下降到0 m3再提升到10 m3,井組含水由49.4%下降到41.6%,日增油0.8 t,目前注采比分別為 1.06、0.91。
3.1.2 合理采液強度 根據采出程度和含水上升的關系,確定采出程度在大于15%時含水上升速度變快,為控制含水上升,共下調參數(shù)4井次,采油速度由9.4%下降到6.9%,采液強度由0.97 m3/(d·m)下降到0.72 m3/(d·m),綜合含水由22.2%下降到14.2%,目前含水穩(wěn)定,調參效果(見表2)。
3.1.3 合理生產壓差 在低含水期,控制生產壓差,可以有效降低底水錐進速度,最大程度延長低含水采油期;L42-15~L54-11 Y9油藏流動壓力在5.6MPa左右時,油層比采油指數(shù)較高。各單元采油指數(shù)與流動壓力關系(見圖9、圖10)。2016年實施上體泵掛井2口,日增油2.9 t,累計增油310.8 t。上體泵掛前后生產狀況(見表 3)。
表1 2016年L42-15單元注采調整
表2 2016年調參井效果跟蹤表
表3 2016年上體泵掛井效果跟蹤表
圖9 L42-15單元采油指數(shù)與流動壓力關系圖
圖10 L54-11單元采油指數(shù)與流動壓力關系圖
根據自然隔夾層能防止底水錐進的原理,可以在略高于油水界面的位置,通過注入高分子化學堵劑來制造“人工夾層”,其不滲透性會使水錐形態(tài)改變,使底水突破時間延長。
借用吳起侏羅系吳314-32井(壓裂后油井水淹)堵水經驗,可對P45-451采用“段塞式擠注強凝膠堵劑化學堵底水”工藝,使用聚丙烯酰胺酚醛交聯(lián)體系,提高第一段塞爬坡壓力(見圖11),控制第二段塞爬坡壓力。后期視堵水后油井產液狀況,決定是否采取堵水-酸化聯(lián)作工藝(即先堵水,后酸化)。
圖11 吳起油田新193-新314長73成藏控制因素圖
圖12 關井壓錐示意圖
P41-48于2014年投產Y8層,2016年4月含水上升至100%;通過潛力層調查,Y9層發(fā)育7.9 m油水層,物性與鄰井P45-461相當,構造-339.5 m,較P45-461高;2017年2月補孔Y9,目前日產2.65 m3/1.30 t/42.5%,目前Y9層油水界面由346 m上升到342 m。
封層挖潛,即關井壓錐(見圖12),L42-15~L54-11區(qū)實施壓錐井 3口,有效 2口(L58-9、P42-44),累計增油量45.5 t。
2016年L42-15~L54-11 Y9油藏實施控水穩(wěn)油12井次,日產液由56.4 m3下降到48.4 m3,含水由41.3%下降到31.3%,油量不變。自然遞減由14.3%下降到9.5%,含水上升率由4.0%下降到2.7%。控水穩(wěn)油效果(見圖13~圖16)。
圖13 控水穩(wěn)油效果跟蹤柱狀圖
圖14 L42-15~L54-11 Y9油藏自然遞減
圖15 控水穩(wěn)油前后含水與采出程度關系對比圖
圖16 含水上升率曲線
(1)含水上升井趨向于采出程度高中高產區(qū),單井含水上升分為三類:緩慢上升型、臺階式上升型、快速上升型。
(2)影響Y9油藏含水上升的因素有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是油層厚度薄、平面儲層非均質性較強;外因主要是采液強度過大、平面水驅不均、采出程度加大。
(3)針對見水井的治理,首先按照“一井一對策”優(yōu)化注采比、采液強度、生產壓差,低含水期,要控液生產;中含水期,可打軟隔板;高含水期,可動用潛力層,特高含水期,可封層挖潛(關井壓錐)。
(4)借用吳起“段塞式擠注強凝膠堵劑化學堵底水”工藝,可對P45-451實施堵水,視后期出液效果,決定是否采取堵水-酸化聯(lián)作工藝。
[1]房玉鳳,王軍,陳守民,等.盤古梁長6油藏見效見水特征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2016,17(13):71-74.
[2]潘昭才,袁曉滿,谷雨,等.縫洞型碳酸鹽巖油藏油井高含水期關井壓錐技術優(yōu)化[J]. 石油鉆采工藝,2013,35(4):65-69.
[3]梁益財,熊志明,劉丹,等.吳起油田谷104區(qū)長63油藏見水特征分析及治理對策研究[C].第九屆寧夏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2013:145-148.
[4]崔傳智,武麗麗,宋志超,等.邊底水油藏合理注采比確定方法研究[J].油氣地面工程,2010,29(9):29-31.
TE331
A
1673-5285(2017)09-0076-06
10.3969/j.issn.1673-5285.2017.09.019
2017-08-19
許黎明,女(1989-),助理工程師,2015年畢業(yè)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田開發(fā)工程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油藏動態(tài)分析方向的工作,郵箱:xuliming12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