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120-01
在六年級數(shù)學一次考試卷中,有這樣兩道題錯誤率很高。我閱完試卷,分析后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低級錯誤導致高錯誤率。
這兩道題目如下:
一、填空題:a、b是均不為零的數(shù),a、b有互為倒數(shù)。計算 = ( )
在分析試卷中,看到學生錯誤結(jié)論大致有1/3 、ab/9、1等,每班僅有20余人填寫正確答案1/9。從學生錯誤答案出發(fā),我在尋早錯誤的原因,我仔細分析,很多學生都知道把 轉(zhuǎn)化為乘法算式,即 = 。學生得出這個答案都在情理之中,他們忽略了a、b之間的條件關(guān)系是互為倒數(shù),也就是說它們的乘積等于1,故此, = 。而答案等于1或者1/3者也就不得而知。由此可見,在解答問題是,要全面運用題目中給出的條件,不能顧此失彼,更要充分綜合利用學習過的知識來應(yīng)對綜合性的問題。此題及時例子,a、b有互為倒數(shù),就說明它們倆的乘積等于1,這是毋庸置疑。在計算到 時,也就水到渠成地把分子ab轉(zhuǎn)換為1.
二、解決問題:一本詞典標價9元,打八折銷售還盈利20%,問該詞典進價多少元?
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9元打八折銷售價值為:
9 80%=7.2(元)
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打八折銷售還盈利20%這句話理解不透徹。換言之就是對賣價7.2元還能盈利20%這個條件不理解,不能從中找出誰是單位“1”。后來,一個做錯題的學生問我這道題怎么做時,我沒有直接講解,而是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下面是我們的對話:
師:9元標價的詞典打八折銷售,賣價是多少元?
學生:這就簡單多了,9 80%=7.2(元)
師:7.2元賣價,還盈利20%,進價是多少呢?
學生:那就應(yīng)該是賺取了多少錢。
師:現(xiàn)在不知道進價,只知道賺取了百分之幾,又該怎么理解呢?
學生在我的循循善誘下,終于明白了打八折銷售還盈利20%里邊還包含了進價這個單位一,原來單位一是一個隱含條件。他迅速列出了分部算式:
9 80%=7.2(元) 7.2 (1+20%)=6(元)
師:你能列出綜合算式嗎?
學生:不假思索就把上面這兩個算式合并成一個算式,輕松計算出結(jié)果:
9 20% (1+20%)
=7.2 (1+20%)
=7.2 1.2
=6(元)
答:詞典的進價是6元。
學生閱讀數(shù)學的能力決定了學生做題的思路。僅就這道題而言,如果對打八折銷售還盈利20%這句話不理解,學生算出7.2元以后,也就無從下手。盈利(反義詞:虧損)是一個商業(yè)或者會計用語,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缺乏生活經(jīng)驗,很少獨立到超市購物,就對商業(yè)場面的虧損、盈利、打折、折上折、買五送一等營銷活動很難理解,緊靠書本上學來的“皮毛”不深入生活,就難以應(yīng)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由此可見,新課標指出:在運用數(shù)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數(shù)學的價值。從批閱試卷到分析問題,我一直把試卷中學生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作為“生成性資源”。在講評試卷過程中,通過師生交互、生生交流過程中理清試卷中問題的“新情境、新問題、新思路、新方法、新結(jié)果等”,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鼓勵學生要走進生活,接觸生活中的問題,把學習的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jié)合,有利于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