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問題,不是新聞,但卻比新聞更重要。
譬如對于中國企業(yè)家來說,讀書就依然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且無可回避。自古,讀書與經(jīng)商在中國似乎并不交融。甚至大才子李白因為出身商賈,而終身沒有資格考取功名。雖然隨著1992年下海潮,中國的讀書人開天辟地第一次大規(guī)模進入商界,但讀書對眾多壓力巨大、日夜奔忙的企業(yè)家來說,依然是一個奢侈的話題。又更何況,自本世紀起,手機鋪天蓋地而來。企業(yè)家的糾結(jié),也因此而來——
都移動互聯(lián)時代了,還需要讀書嗎?
恰恰相反,現(xiàn)在正是時候。不少朋友認為,比起現(xiàn)在信息爆炸,貌似在鉛與火的時代,讀書更有價值。其實不然,因為那正是_個或者無書可讀,或者只能讀書的時代。讀書在那時算得上時髦,但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時髦反而意味著不普及。讀書至上的時代,恰恰是讀不上書的時代。即便有書可讀,并可為此沾沾自喜,然而與其說它是風(fēng)花雪夜的壟斷,倒不如說是對人間匱乏的逃避。于是只好自慰“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想來真很悲催。而只有到了21世紀的今天,讀書,才真正成為了我們大眾生活中的一種從容的選擇,一種悠然的享受,一種充實的價值。只有在今天,才不是書奴役人,而是人品味書。
都已然財富自由了,還需要讀書嗎?
恰恰相反,現(xiàn)在正是時候。不少朋友認為,比起現(xiàn)在遠離校園,貌似在高考題海時代,讀書更有必要。其實不然,因為那正是一個或者讀無用書,或者讀書無用的時代。因為無從選擇,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苦悶中閱讀,在無奈中誦記。但凡能有選擇,第一件事便是棄書。那時雖然每日誦讀不斷,但讀的其實也并不是書,而是人生的命運,人性的欲望,和人權(quán)的掙扎。而即便能做到每日手不釋卷,在以出身、權(quán)力、裙帶決定一切的時代,也未見得就能改變我們的命運,未見得就能獲得做人的尊嚴;而只有到了如今衣食無憂了,我們的生命本身,而不是利益,才真正需要書。也正因為前半生嘗盡了苦辣酸甜,此刻捧起書來,我們才能真正品出油墨里散發(fā)出的個中滋味。也正以為再沒有了標準答案,我們此刻所讀的每一部好書,才是真正屬于我們自己,成為獨一無二的書。
凡是能選擇的,才是價值;凡是可品味的,才有意義。
放下手機,捧起書
在各種屏幕充斥泛濫的今天,在各種書籍良莠不齊的今天,讀書,選書,讀好書,薦好書,才更是一件有情趣又有功德的事。屏幕絢麗繁多,但它只會擠占我們的時間,而不會豐富我們的生活。壞書唾手可得,但它只會浪費我們的生命,而不會澆灌我們的魂靈。當我們的經(jīng)歷需要沉淀,我們的經(jīng)驗需要印證,我們的認知需要系統(tǒng),我們的困惑需要解答,我們的重負需要解脫,我們的人生需要升華時,沒有比在夕陽下捧起一部好書,更好、更愜意的選擇了。
4月23日,正是讀書日。但讀書,顯然不是讀書日才做的事。因而這篇諫言小文奉上時,雖略滯后卻并不誤事。誠如讀書永遠都不晚,誠如讀好書永遠都不夠。
好書,就在那兒。選不選擇為一部書而放下手機,其實就是在選擇是否擁有放飛自我的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