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浙江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郭 敏
秦嶺隧道事故:是什么剝奪了駕駛人最該注意的信息
文 浙江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工 郭 敏
在兩山間建一座服務區(qū),或者建一座互通,羉漢高速這樣的做法并不鮮見。在崇山峻嶺中修建道路,因受地理條件傖制,往往會采用一些貼近極傖的線形指標。秦嶺一號隧道前的路段也不例外,從航拍圖來看,加速車道并不長,推測只是剛滿足極傖指標。
事發(fā)路段的航拍圖
采用這些極限指標的線形,對駕駛人來講,開車的舒適性往往較差,需要格外集中注意力。不過,這并不代表極限指標組成的道路安全性就會很差。路總有好有差,無論是哪種路,都應保持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區(qū)別只能在舒適性上而非安全性上。
但是,請注意,在秦嶺隧道事故發(fā)生的路段,出現(xiàn)了大客車正面高速撞擊洞口端墻的情況。雖然以前也有大客車撞隧道洞口的事故,但一般是因為車輛偏移導致,像這起事故中車輛正面撞擊的情形并不多見,這意味著這個路段已經(jīng)不能用上述的好壞來形容,而是駕駛人駕車行駛在不該行駛的車道上,處在極高的風險中,最終釀成大禍。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駕駛人駕車行駛在錯誤的位置,卻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呢?這么高的風險是如何形成的呢?
從人因的角度分析,或許能找到部分答案。人因理論認為,駕駛人駕駛車輛時,會持續(xù)性地承擔多項駕駛任務,其中最主要有三項子任務,分別是:
1. 控制好車輛的行駛(Control);
2. 在變化的交通流中保持安全(Guidance);
3. 按照自己意愿選擇路徑(Navigation)。
駕駛任務模型
三項子任務同時出現(xiàn),依照常理會被依序執(zhí)行。要完成這三項子任務,駕駛人需要從外部了解正確的信息。由于道路上的信息很多,而人的能力有限,在短時間內(nèi)能接收的信息非常有限,能處理的更少。
譬如看一塊指路標志并確認目的地需要至少2秒的時間,又譬如在合流位置交通流的速度會減慢,增加時間以處理車距和速度的問題等。因此,為完成必須的駕駛任務,駕駛人會丟棄路上的大部分信息,實際上,路上的大部分信息從未被駕駛人注意到。
需要重點注意的是,事發(fā)地是個合流路段,且是隧道的入洞口,這兩個特點就要求前方應有明顯的合流和進洞信息,如導流線、縮窄的路緣、洞門標識等,以引導駕駛人處理好該區(qū)域內(nèi)的駕駛任務。這些信息是駕駛人該接收的最重要信息。但從結果來看,這些信息沒有被駕駛人注意到,或者成為被駕駛人丟棄掉的部分。
我們經(jīng)??吹铰飞显O置了許多控制設施,如標志標線、信號燈等,來實現(xiàn)保障安全的目標。但是,人因理論認為,并不是設置了標志標線、信號燈等誘導設施駕駛人就一定能看得到。這個事故再次驗證了這個觀點。在這個事故里,駕駛人丟棄了許多關鍵的信息,譬如加速車道的辨認、洞口的識別等,才導致錯誤的駕駛行為,釀成大禍。為什么會丟棄這些關鍵信息?這應該是事故發(fā)生的原因。
在這樣的路段,車輛合流或者跟車,往往是駕駛人經(jīng)常遇到的操作行為。從駕駛任務模型來看,駕駛人往往優(yōu)先處理解決車輛控制,再解決交通流里的安全運行,按照駕駛子任務順序執(zhí)行。在駕駛人搜集到的有限信息里,并沒有外側加速車道指向隧道壁的信息,因此并沒有列入到應該處理的子任務中。
甚至可以推斷,一些錯誤的道路信息與交通流信息混合,形成了對駕駛人的誤導。在跟車不順、難以控制好車輛速度的情況下,駕駛人很容易優(yōu)先選擇處理車輛速度和車距這項任務,而忽視選擇安全路徑的任務,當時的場景,駕駛人有可能選擇了變道行駛,最終無法及時剎車撞上端墻。這種可能性的存在,讓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好好檢查一下道路交通控制設施。
正常的交通控制設施,應該滿足五個原則,其中一個原則是“抓住使用者的注意力”(Command attention)。這項原則與駕駛任務有密切的關系,在駕駛人必然丟棄大部分道路信息的規(guī)律下,必須將交通控制設施的信息有效送到駕駛人眼里和心里,這是優(yōu)先考慮的事項。在這起事故里,即便假設其交通控制設施的設置是符合標準的,也沒有做到“抓住使用者的注意力”這個原則,既沒有“有效”,也沒有“優(yōu)先”。
事發(fā)時是夜間,駕駛人能看到的夜景,應該比上圖更豐富,讀者可能會問,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秦嶺一號隧道”的標志牌,為什么駕駛人沒有注意到?沒錯,不過,真正重要的是要讓駕駛人在事發(fā)當時識別出這是合流路段,外側是加速車道,加速車道后就沒有路了。這樣的信息,是必須用清晰明顯的標志標線、明顯縮窄的路緣,早早地優(yōu)先傳遞給駕駛人的。從結果來看,駕駛人沒有收到這些信息。假設事故大客車正在跟隨一輛跑的較慢的車輛,在道路邊緣很難判別的情況下,駕駛人丟棄了或者沒有看到標線該傳達的信息,而是選擇了橋梁護欄作為參照。這樣,駕駛人做出變道的決定也很自然,等到收到正確的信息時,為時已晚。
這個路段提供的道路線形信息,能夠有效地送到駕駛人眼中嗎?送到的信息是容易判斷的還是存在歧義的呢?又有多少駕駛人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呢?
事發(fā)當?shù)氐囊咕皥D
夜間,滿路段都是閃閃發(fā)亮的信息,卻看不到能幫助駕駛人的標志和提示,而能夠做出正確判斷的標線,似乎和護欄線形存在一些歧義,更何況在亮閃閃的道路上,駕駛人是否看得到標線,也是個疑問。在現(xiàn)有的照片里看到,能抓住駕駛人眼球的信息都很難幫到駕駛人,那為什么要設置這些無用的設施呢?
交通控制設施都堆砌在路上,看似符合任何一個國家的衡量標準,但卻沒能阻止事故的發(fā)生,可見在沒有足夠科學的認識之前,做符合規(guī)范、堆砌設施的改進,不能真正解決安全的問題。
目前的規(guī)則,通常是以設計符合規(guī)范即認為安全。這樣的規(guī)則混淆了安全的實質,也阻礙了安全的改進。事故的結果,才是衡量安全與否、設計和規(guī)范對錯的標準。將問題歸結于道路使用者,恰恰是專業(yè)水平和素質均不足的表現(xiàn)。
無心之錯,固然可以原諒,但不能原諒的是固守這些無心之錯。面對事故,筆者認為,唯有努力尋求真相,才能增進安全服務好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