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寬容性道路護航生命之途
這個八月,發(fā)生在西漢高速公路陜西段的一起大客車碰撞隧道口事故,導致36人死13人傷的慘烈后果,又一次觸痛了國人的心。盡管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之中,但隧道口車道數量變更、沒有防撞設施設計等種種現場細節(jié),應當引發(fā)我們對寬容性道路的重視和思考。
一起交通事故的釀成,往往是多因一果。在人、車、路共同構成的交通體系中,人是最不穩(wěn)定的變量。特別是對長時間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駕駛人來說,簡單重復的駕駛動作和變化較小的駕駛環(huán)境,極易導致產生生理疲勞、心理松懈,一旦出現突發(fā)狀況,很可能來不及做出準確判斷和正確操作。因此,我們不能苛求駕駛人零差錯地適應道路環(huán)境,而要提供一定的容錯糾錯條件,如路側凈區(qū)、吸能防撞護欄等,避免事故發(fā)生或減輕事故嚴重程度,最大限度保障司乘人員生命安全。這就是寬容性道路的基本涵義。
放眼世界,秉持寬容性理念,從改善環(huán)境安全入手,通過優(yōu)化道路設計彌補行為安全、車輛安全的不足,從而提升交通安全整體水平,已是美國、荷蘭等不少發(fā)達國家推行多年的成熟做法。需要正視的是,在我國道路交通跨越式發(fā)展、汽車社會加速到來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致力于全民交通文明素養(yǎng)的提升,但對道路安全設計及管理的重視相對不夠,道路質量及管理水平跟不上發(fā)展要求,埋下各類安全隱患。因此,全面引入寬容性道路理念,將“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作為道路規(guī)劃設計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尤顯必要且緊迫。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對于已通車的道路,我們必須顯著提高發(fā)現并糾正設計缺陷和安全隱患的能力。近年來,公安部及各地交管部門多次公布事故多發(fā)路段、“危險路段”等,在此基礎上,應當進一步發(fā)動廣大群眾,并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更廣泛、細致地排查道路缺陷。同時,相關工作不能止步于提請注意,而是要切實采取優(yōu)化措施、清除安全隱患。河南某路段自2006年11月開通到2013年底,發(fā)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累計達55人,新增分隔綠化帶和防撞墻后,效果立竿見影,事故數量大幅減少。諸如此類的成功案例,理應多多益善。
對于在建或擬建道路,將寬容性理念付諸實施有著更大的作為空間。在勘探、設計、施工等環(huán)節(jié),必須把維護生命安全、體現人本精神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為駕駛人修正行車過錯創(chuàng)造更為寬容的空間和設施。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立足國情、各地情況加強研究,從以往事故中吸取教訓、提煉經驗、舉一反三;另一方面要善于借鑒先進地區(qū)、先進國家的做法以及科研成果,不斷提升道路規(guī)劃設計的水平。
讓行之有效的理念做法固化為可持續(xù)的長效機制,更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在這方面,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范和司法解釋已經明確,道路、橋梁、隧道等因設計、施工缺陷致人損害的,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相應責任。今后的法治實踐中,應當進一步突出相關司法判例的警示、示范作用,強化從業(yè)界到全社會的認知;同時前置監(jiān)管防線,進一步完善工程質量評估和責任追究制度,以此倒逼設計、施工和管理、維護等方面工作更加審慎科學,從源頭筑牢道路安全防線。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革新是進步的動力。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公路基礎設施的迅猛發(fā)展,目前我國道路交通已經到了需要精耕細作的階段。因此,我們需要秉持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寬容的思維,用更安全的道路補齊不可抗拒的人性弱點短板,為實現“路暢人平安”的美好愿景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