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孫麗秋
摘要:根據教育部統(tǒng)計,2013年,我國有超過三億的英語學習者。在中國,英語從小學開始就是必修課。盡管如此,很多人在經過了多年的英語學習之后,仍然覺得“又聾又啞”。為了從根本找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系青協在合作院校前進小學進行了隨堂聽課學習、課下咨詢、學生訪問等一系列調查了解。在學院的大力支持及合作院校的極力配合下,我們開展了為期一個學年的“志愿活動讓英語正規(guī)發(fā)音進校園”活動。并從中獲得許多的收獲。
關鍵詞:學院轉型,志愿服務,英語發(fā)音
【分類號】H319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今后一個時期是建設教育強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高等教育發(fā)展轉型的關鍵階段。在這個21世紀中國人才大量外流,需要大量培養(yǎng)復合型高等人才的時代,學院為響應國家號召,逐步進入了從普通高等院校向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轉型的關鍵時期。學院也在為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應用技術復合型人才而做著不懈努力。英語系為配合學院轉型工作的順利進行,本著學院辦學宗旨“給學生和社會最需要的”,大力支持學生在學習好本專業(yè)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增加社會實踐,鍛煉自身能力,提高全面素質。
為配合學院轉型工作的順利召開,英語專業(yè)的志愿者們逐漸開始利用專業(yè)優(yōu)勢,發(fā)揮專業(yè)特長,開展創(chuàng)新型志愿實踐活動。在合作院校前進小學發(fā)現已開設英語課程班級的學生在英語發(fā)音存在問題時,志愿者們旁聽學習了多位英語老師的課程,發(fā)現老師們在課堂上不太重視語言環(huán)境,幾乎采用全漢文授課,只會教讀單詞、句子,并不糾正發(fā)音?;貙W校后青協召開了內部會議,交流了想法,做出了活動策劃。經系內批準后,在與前進小學教務主任認真商議后,我們提交了詳細的教學計劃。我們在系內志愿者及志愿者人才庫中發(fā)出活動征集宣傳,邀請英語專業(yè)知識基礎夯實,英語語音面貌良好,有未來從事英語教育意向及有志愿服務意識的同學們加入到這個創(chuàng)新型志愿服務項目當中。經過一番嚴格地評選及系里負責地推薦,最后組成了一個三十人小組。從2014年9月21日正式開始了糾正小學生英語發(fā)音的創(chuàng)新型志愿活動。前進小學教務主任根據學生課程安排,將我們以十人一組的形式分別分到了二、三、四年級的一個班級里,一周兩個學時的英語發(fā)音實驗教學,我們正式展開了為期一年的糾正英語發(fā)音的教學活動。
根據三個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課程安排,我們做出了更為清楚詳盡的教學活動安排。針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采取了趣味性英語問答,動畫形象學習;三年級學生開始借用日常生活實物,練習日常交流;四年級學生故事角色扮演,視頻配音等。在此次實踐教學中,我們拋開了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脫離開傳統(tǒng)教材,教學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盡量做到讓學生們隨學即用,增加了學習及生活當中聊天娛樂的話題。課堂上我們統(tǒng)一要求全英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結合肢體語言、面部表情及眼神交流,更為形象活潑的與孩子進行交流,邀請學生進行互動,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志愿者們的默契配合,管理好班級紀律。
隨后,我們便在教學中明顯地加入了強調和糾正發(fā)音的部分。尤其是中文發(fā)音中沒有的齒間摩擦音、齒齦流音(l)以及與中文發(fā)音習慣不同的唇齒摩擦音(v、f)。為了更好地練習此類發(fā)音,我們在教學中加入了趣味性繞口令,如”There are three thousand three hundred and thirty three ”. “Whether the weather be fine or whether the weather be not. We will weather the weather whether we like it or not”等。在志愿者的示范教學后,讓同學們進行分組練習,同時糾正發(fā)音,然后以清楚流利標準快速為標準進行比賽。對此進行兩周的教學之后,學生輕松地記住了15個繞口令并能用較為流利地背誦出來,同時還自己理解其中文意思并與同學老師交流。在進行這類帶競爭性教學中發(fā)現,同學們明顯提高了對學習發(fā)音的重視,同時學會了相互學習,互相糾正,并有了強烈的集體榮譽感,都在為團隊爭得榮譽付出努力。
又進行了兩周的常規(guī)教學之后,我們進行了一次口語展示公開課作為期末驗收,要求是用英語做自我介紹并詮釋愛的含義(Have a brief self-introduction and describe what is love for you.)。展示是由大家隨機排序,自愿走上講臺展示的。同學們在展示中體現了勇敢自信,并懂得相互謙讓。以下是從三個年級中隨機挑選記錄下來的內容。
”Hi, there. I am Cody, age 8. I have a little brother and I have no idea about why he is crying all day. But I just wanna be with him and share my toys with him. And that is love.”(大家好,我是Cody, 今年8歲。我有一個小弟弟,但我不知道為什么他總是哭個不停。盡管如此,我還是會一直陪著他,并且和他分享我的玩具。我想這就是愛吧。)
“Good morning, Miss Chen and my dearest friends. Im Maria. Im 9 years old and I am studying in QIANJING primary school. Love is when you say “hello” to someone, he will greet you with a big smile.”(陳老師以及我最親愛的朋友們,大家早上好。我是Maria,我今年9歲了,現在就讀于前進小學。對我而言,愛就是當你向某人說你好時,他也會開心地問候你。)
“Today is my big day because I need to stand in the front of this classroom and show myself to you guys. I am Jim, Im ten. Well, you can see that I am the tallest boy in the class. Love is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no matter how hard it could be, someone will try his every single best to help you out without any payback. Just like Mr Sun(one of our volunteers). That is love and I want to be someone just like him. ”(今天是重大的一天,因為我需要站在講臺上向大家展示我自己。我是Jim,今年10歲。當然,大家知道,我是班上最高的男生。愛就是當你遇到困難, 無論有多困難,他都會竭盡全力的幫助你,并且不會要求一絲回報,就像志愿者孫老師那樣, 同時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成為另一個他。)
每一個學生都說出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盡管是口語表達,但從語法上幾乎挑不出一點問題。表述流利,真誠自信,雖帶有小學生的稚氣,同時也遠遠超過了成年人對愛的詮釋和理解。他們的表現讓校方對我們的教育實踐十分滿意,他們的回答體現了國家教育的成功,也讓辛苦工作的老師們看到了教育的希望。
一個學期的英語發(fā)音教育實踐活動接近尾聲,盡管依依不舍,卻阻擋不了告別到來的腳步。實踐組在本次創(chuàng)新志愿實踐教學中得出了以下結論:
(一)、語言學習小齡化在中國十分普遍,這說明在兒童時期,語言是可以習得的。這充分說明了從小學開始,規(guī)范學生英語發(fā)音的重要性。學生在一種集體說英語的大環(huán)境中是很容易培養(yǎng)語感,形成自我語言方式的,因此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重要階段,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段。
(二)、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想成為優(yōu)秀的老師就得學會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英語對于中國的學生而言,并非母語,而是為了未來交流不得不學習的重要交流工具。想讓學生認真學習英語,首先就得通過形象有趣的情節(jié)培養(yǎng)學生興趣,打開心扉接受這種語言表達方式,阻止學生對這突如其來的語言當成學科,產生不得不學習的排斥現象。
(三)、英語教育過程中抓住學生注意力是關鍵。情景交融的課堂,生動形象的內容,視聽說結合的形式,讓全員參加到課堂的互動當中,減少學生分散注意力的情況,讓同桌間相互監(jiān)督,互動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四)、英語教育過程中老師必須富有激情。老師在課堂上栩栩如生的演示,生動形象的展示,落落大方的表現,才能順利吸引學生目光,步步牽引學生的步伐,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激起學生模仿和學習的欲望。
本次創(chuàng)新型社會實踐活動,總體而言是成功的。疲憊的目光掩蓋不了志愿者們激動的心情,這是第一次利用專業(yè)所學來開展的志愿服務,這是第一次拋開傳統(tǒng)的束縛取得的小小教育成果,這是終生難忘同時受益匪淺的一次活動,這也是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一次活動。年輕的青年志愿者們正在志愿的路上,英語系的青年志愿者一定會做出模范作用,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揚良好作風,用創(chuàng)新的志愿活動服務大眾,回報社會。
作者簡介:陳靜,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英語系,1994年出生,擔任系青年志愿者協會主席。大學期間,一直致力于發(fā)揮專業(yè)特長的創(chuàng)新型社會實踐活動。為了地方文化的宣傳,帶領團隊長期擔任蕭紅故居及紀念館的中英文雙語解說員及其他相關活動;同時,一直在前進小學進行支教活動,主要規(guī)范小學生的英語發(fā)音,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
指導教師:孫麗秋,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黨總支副書記。從事學生管理工作13年,在此期間,共發(fā)表相關文章6篇,省級課題一項,院級課題兩項,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項目兩項。大力支持學生開展創(chuàng)新型志愿服務活動,并一直帶領系青協和愛心支教社團學生致力于周邊貧困地區(qū)及貧困學校的幫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