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憲
【分類號】G624.5
大家知道,審題是解題的開始,也是解題的關鍵。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解答的結(jié)果。小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種種錯誤,很多情況下都是產(chǎn)生在審題這一初始環(huán)節(jié)中。因此,作為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從學生的心理傾向中分析產(chǎn)生審題心理障礙的原因,尋找對策,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題心理素質(zhì)。這對于學生克服數(shù)學學習的困難,打開數(shù)學思維的大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常見的小學生數(shù)學審題心理障礙及其對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心理輕視,思維出現(xiàn)偏差
小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對于一些看似簡單的數(shù)學問題,以為自己掌握得很好,產(chǎn)生輕視心理,審題時就會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結(jié)果在審題時出現(xiàn)了明顯的偏差。
作為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數(shù)學問題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思考,要教學生畫簡單的 情景圖,以幫助審題。教師自身也要注重認真審題的引導,作出認真審題的示范,教給 學生認真審題的方法。讀題時讀到關鍵詞句還要加重語氣或提高聲調(diào),使學生在讀題時就學會抓住重點句、關鍵詞,理解重點句、關鍵詞的真正含義,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 題的良好習慣。
二、心理畏懼,信心自我喪失
小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比較薄弱,當他們看到問題中條件繁多而又復雜時,便會產(chǎn)生 畏懼心理,變得緊張起來,不想再去多看題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題中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了,因此學習的自信心自我喪失。
例如:一只杯子里裝滿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后加滿水攪勻;第二次又喝了 半杯,然后又加滿水攪勻;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滿水攪勻;第四次全部喝完。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本題的解法有兩種思路:
盡管喝了四次,前三次喝了都加滿水,但是四次所喝的牛奶總和就是原來的那一杯牛奶,所以,小明四次一共喝的牛奶是1杯。
在本題中,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后又加滿水,次數(shù)較多,條件較繁,分析思 路較亂,計算步數(shù)較多,學生審題時就認為有一定難度,即使分析計算,還不一定正確,因此,往往會選擇放棄。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熱愛學習、鍥而不舍、不怕困難的頑強意志,要敢于向困難挑戰(zhàn),相信自我,戰(zhàn)勝自我,以提高他們勇于消除心理障礙、克服 學習困難的心理素質(zhì)。
三、心理習慣,思維產(chǎn)生定勢
小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由于受長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種心理習慣的干擾,在 審題過程中,便會產(chǎn)生思維上的定勢,使審題有誤,解題出錯。
例如:在○里填上運算符號 + 、 - 、×或÷,組成不同的算式。
2○2○2 = 2
學生的填法有:
①2 + 2 - 2 = 2
②2 - 2 + 2 = 2
③2×2÷2 = 2
④2÷2×2 = 2
⑤2 + 2÷2 = 2
前四道算式中都只含加、減計算或只含乘、除計算,都按規(guī)定的從左到右的運算順序 進行計算,符合題目要求,結(jié)果都得2。而最后一道算式中,既含有加法又含有除法計算,按運算順序應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即2÷2 = 1→2 + 1 = 3。但受上面四題運算順序的干擾,部分學生把它的運算順序定勢地理解為2 + 2 = 4→4÷2 = 2。這是明顯的 運算順序上的錯誤。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要加強概念的教學,既要重視概念建立的條件,又要重視教給學生正確地運用概念、規(guī)律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技巧,要正確地運用知識的正遷移,以幫助 學生消除不利的思維定勢。
四、類化障礙,思維陷入困境
求解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就是把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的過程。如果在這一 過程中,學生沒有把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具體事物統(tǒng)一起來,出現(xiàn)知識類化上的障礙,那么,就會在解題之前的審題中,認為條件不充分,導致思維陷入困境,解題無 法進行下去。
例如:一艘輪船從甲港開往乙港,5小時到達,從乙港返回甲港,4小時到達。去時的 速度比返回的速度慢百分之幾?
學生的解法有:
題中只給出兩船的行駛時間,且路程又是未知的,卻要比較速度,許多學生認為條件不夠,無法比較,只好無可奈何地選擇了錯誤解法①。如果學生在審題過程中能抓住“ 速度”這一關鍵詞語,把這一數(shù)學問題類化成“工程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
由此可見,在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 生把問題的表象轉(zhuǎn)化為概念、規(guī)律的能力,弄清問題之間本質(zhì)與非本質(zhì)的聯(lián)系,滲透一些類化的思想,教給一些類化的方法,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類化能力。
五、思路狹窄,思維焦點錯位
數(shù)學問題中包含著已知的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而要解決問題必須從已知的條件中抓 住關鍵,才能通過中間環(huán)節(jié)逐步向問題靠近,進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如果在審題中,思維處于狹窄狀態(tài),沒有把焦點轉(zhuǎn)移到關鍵條件上,導致思維焦點錯位,便會使問題 無法得以解決。
例如:運一堆煤,先用大貨車運了一半后,改用一輛載重3噸的小貨車運了5次,還剩2 噸,這堆煤一共有多少噸?
部分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思維狹窄地集中在“先用大貨車運了一半”這個問題上,以 為只有把大貨車運的這一半先求出來,再和小貨車運的3×5 + 2 = 17噸相加,才能解 決問題。就是想不到只要把思維的焦點轉(zhuǎn)移到求“另一半”上,這個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
看來,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改變這種思維的狹窄狀態(tài),靈活選擇方法解決問題,克服審題中的思維狹 窄障礙,提高審題、解題的能力。
六、思維受阻,思路無法展開
數(shù)學問題中的已知條件多數(shù)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只要細心審題,就能理解題意,問題 就能解決。但是在一些較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里,有些條件往往不是那么醒目,而是以隱藏的形式存在,學生如果不能從題中分析出隱藏的條件,思維就會受阻,解題的思路就無 法展開。
例如:有一種圓柱形食品罐頭,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10厘米,側(cè)面貼上商標紙,商標 紙接頭處是1厘米。100個這樣的罐頭需要用商標紙多少平方厘米?
如果去掉“商標紙接頭處是1厘米”這個條件,學生的思維還比較流暢,都知道圓柱體 的側(cè)面積就是分別以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為長和寬的長方形的面積,100個這樣的長方形面積就是本題的所求,即2×3.14×6×10×100平方厘米。而加上條件“商標紙接頭 處是1厘米”,只要把圓柱的底面周長2×3.14×6厘米再加上1厘米作為接頭,學生的解題思路就能展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即可列式為(2×3.14×6 + 1)×10×100。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幫助學生找出問題中的隱含條件,引導分析題中隱含條件的作用,正確使用好隱含條件,為學生掃除審題障礙,理清審題思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