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檜
鄭州市第十六人民醫(yī)院 肛腸科 河南 鄭州 452470)
結腸次全切除術治療慢傳輸型便秘的臨床效果
李朋檜
鄭州市第十六人民醫(yī)院 肛腸科 河南 鄭州 452470)
目的觀察結腸次全切除術治療慢傳輸型便秘(STC)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鄭州市第十六人民醫(yī)院肛腸科2010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STC患者50例,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對照組接受結腸全切除術治療,觀察組接受結腸次全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次全切除治療組每日大便次數(shù)少于全切除治療組,Wexner肛門失禁指數(shù)(WIS)低于全切除治療組,胃腸生活質(zhì)量(GIQLI)評分高于全切除治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全切除治療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結腸次全切除術治療STC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結腸次全切除盲腸直腸吻合術;結腸全切除回腸直腸吻合術;慢傳輸型便秘
功能性便秘的發(fā)生率為10%~15%[1],其中近一半為結腸慢傳輸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STC是一種頑固性功能性便秘,多發(fā)生于中青年婦女。由于糞便在腸道內(nèi)傳輸過程減慢,導致大便次數(shù)減少、排便費力或者無大便,臨床癥狀較頑固,病情遷延不愈,治療棘手。STC在臨床上首選內(nèi)科保守治療,可以暫時緩解便秘癥狀;部分患者反復保守治療無效或根治欲望較強,可以進行外科干預。結腸全切除術是治療重度頑固性STC的首選治療方式,但術后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影響治療效果[2]。本研究通過對納入研究患者進行分組,觀察結腸次全切除術治療STC的臨床效果,具體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鄭州市第十六人民醫(yī)院肛腸科2010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50例STC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進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齡(43.2±6.2)歲。對照組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齡(42.7±6.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3點:①經(jīng)胃腸傳輸試驗(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est,GITT)提示結腸傳輸功能障礙;②每周排便次數(shù)少于2次,需服用瀉藥維持排便;③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
1.2手術方法兩組患者按照以下手術方式進行,術后抗感染等治療相同。
1.2.1對照組 行結腸全切除回腸直腸吻合術,采用傳統(tǒng)術式。
1.2.2觀察組 行結腸次全切除逆蠕動盲腸直腸吻合術?;颊呓厥唬坞x包括盲腸在內(nèi)的整段結腸,于回盲瓣上方5~7 cm處切斷升結腸,然后于骶岬下方切斷直腸,行結腸次全切除術,之后切除闌尾,將吻合器抵釘座(頭端)置于直腸殘端,吻合器器身置入升結腸斷端,最后擰緊吻合器。將盲腸牽入盆腔,將盲腸底部和直腸殘端用吻合器吻合,術畢縫合結腸斷端。
1.3評價標準統(tǒng)計患者術后每日大便次數(shù)、小腸梗阻發(fā)生情況,對Wexner肛門失禁指數(shù)(WIS)和胃腸生活質(zhì)量(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進行評分。
2.1治療效果次全切除治療組每日大便次數(shù)少于全切除治療組,WIS評分低于全切除治療組,GIQLI評分高于全切除治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2并發(fā)癥次全切除治療組術后吻合口瘺1例,小腸梗阻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0%;全切除治療組術后吻合口瘺2例,小腸梗阻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0%。次全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全切除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STC是一種以糞便在結腸內(nèi)傳輸過慢為特征的頑固性功能性便秘,對該病的治療首選保守治療。大部分患者經(jīng)保守治療后便秘癥狀可得到暫時緩解,但無法從根本上徹底治愈,且長期使用蒽醌類瀉藥毒副作用較多,容易發(fā)生結腸黑變癥。因此,手術是治療STC的最終手段。傳統(tǒng)結腸全切除回直腸吻合術可以徹底切除病變腸段,術后便秘復發(fā)率低,遠期療效較好,但手術切除范圍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常導致患者頑固性腹瀉甚至大小便失禁,影響生活質(zhì)量。近年來,結腸次全切除逆蠕動盲腸直腸吻合術逐漸用于STC的治療。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結腸次全切除逆蠕動盲腸直腸吻合術,該術式保留了盲腸及回腸末端和回盲瓣,可起到類似儲袋的作用,緩沖排便過程[3];由于存在回盲瓣,不僅簡化了手術過程,還使得逆蠕動盲腸直腸吻合口張力降低,術后吻合口瘺發(fā)生率低;術中采用盲腸填充盆腔,切口處放置防粘連生物膜,可有效降低小腸嵌頓盆腔所導致的腸梗阻;術后采用WIS評分和GIQLI評分,可以更準確地篩選和觀察術后恢復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每日大便次數(shù)少于全切除治療組,WIS評分低于全切除治療組,GIQLI評分高于全切除治療組,提示結腸次全切除術治療STC術后恢復快,生活質(zhì)量高,臨床效果更理想。本研究中兩種手術方式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率均較低,證實次全切除逆蠕動盲腸直腸吻合術治療STC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采用結腸次全切除術治療STC效果顯著,有效促進患者康復,提高生活質(zhì)量,值得推廣使用。
[1] 張東銘.盆底肛直腸外科理論與臨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411.
[2] 劉寶華.慢傳輸型便秘手術方式及其對療效影響[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11(33):11.
[3] Marchesi F,Percalli L,Pinna F,et al.Laparoscopic subtotal colectomy with antiperistaltic cecorectal anastomosis: a new step in the treatment of slow-transit constipation[J].Surg Endosc,2012,26(6):1528-1533.
R 656.9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089
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