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無疑將極大地影響當前教育的現(xiàn)狀,很多學校建立了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教育裝備,信息技術已成為初中化學教學中有力的輔助手段。信息技術教學在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方面,有著巨大的優(yōu)勢;信息技術可以創(chuàng)設實驗教學的直觀性,變不可能為可能;信息技術可拓展教材,使教學貼近生活;信息技術可以提高復習效果等?;瘜W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使教學過程增添情趣、活躍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但事物都有兩面性,信息技術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化學教學中也反映出它的一些弊端。
關鍵詞 信息技術;化學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8
作者簡介 陳冬梅(1973-)重慶江津市人,攀枝花市第32中小學校,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化學教學
現(xiàn)在,信息技術的應用日益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把人類社會帶入到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它對我們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及教學方式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無疑將極大地影響當前教育的現(xiàn)狀,很多學校建立了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教育裝備,信息技術已成為初中化學教學中有力的輔助手段。
一、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新奇有趣的化學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教學以教師的講解和黑板、粉筆為主要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單一。在化學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通過生動、直觀、有啟迪性的演示,可以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例如“森林、空氣、水、萬物、元素”,“雷雨發(fā)莊稼”,“溶洞的形成”,“火災”,“人工降雨”,“自然界的水”,“自來水廠凈水流程實景”等等,通過信息技術展現(xiàn)這些內容,既能夠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認知,又能極大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對大自然的好奇。再如在學習《物質構成的奧秘》時,由于微觀粒子的運動是肉眼看不到、用手摸不著的,因此只有借助于掛圖,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得學生理解。這樣既顯得枯燥,微粒運動變化的過程又無法充分展示。信息技術在講授抽象概念、描述不可見的微觀粒子運動時有著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通過PPT、FLASH等可以生動、形象地展示微觀粒子的運動、原子的構成及電子運動的情況??梢?,信息技術教學在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方面,有著巨大的優(yōu)勢。
二、創(chuàng)設實驗教學的直觀性,變不可能為可能
實驗是化學學科的基礎,其重要意義無容置疑。然而,傳統(tǒng)的課堂演示實驗存在著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1)反應裝置規(guī)模小而教室范圍大,多數(shù)學生觀察現(xiàn)象模糊;(2)個別實驗危險性較強,不便于在課堂上演示等。信息技術教學克服了以上不足,例如:教師演示實驗雖現(xiàn)象明顯,但遠觀效果不好,而置于投影器上面,將實驗現(xiàn)象放大于屏幕上,就能使全部學生清楚地看到實驗現(xiàn)象。再如講水倒入濃硫酸中、撤制取氧氣的裝置時先撤去酒精燈等,雖然老師對錯誤操作導致的后果作了強調,但單靠教師口頭講解,學生憑空想象,學生心理很難滿足,個別學生反而進行錯誤操作,等看到實驗后果方肯罷休。學生的這種做法,往往使實驗帶有較大危險性。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演示錯誤的操作及造成的后果,這樣做,既不會造成儀器、藥品的不必要浪費,又能讓學生從另一個方面來加深對實驗的印象。
三、拓展教材,貼近生活
初中化學由于學科特點,學生需要記住很多化學用語、基本概念等,隨著學生學習的不斷深入,熱情會慢慢衰減,最后感到索然無味。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展示適量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化學物質、化學現(xiàn)象、化學變化,真正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可以使復習更條理化,提高復習效果
化學這門學科知識點多、知識之間聯(lián)系密切,每節(jié)復習課的內容都非常多,用傳統(tǒng)的復習方式很難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復習,特別是實驗是復習中一個重要內容,如果用常規(guī)手段進行復習,教師難以把大綱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實驗中涉及到的儀器、裝置都一一畫出,也不可能把演示過的實驗再演示一次。若利用電腦模擬,再現(xiàn)實現(xiàn)裝置、實驗過程和現(xiàn)象,不但提高了課堂容量,還有利于比較、加深理解記憶,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化學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使教學過程增添情趣、活躍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但事物都有兩面性,信息技術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化學教學中也反映出它的一些弊端。舉例如下:
1.濫用信息技術,忽視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信息技術教學可能會使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教師主觀能動性下降,主要表現(xiàn):有的老師離開信息技術,離開現(xiàn)成的課件,幾乎就不會上課;有的教師用實驗錄像授課代替原來的教師演示實驗,相對來講,教師對于實驗教學內容演示缺少了一定的靈活性和實驗的真實性。在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演示實驗過程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教師可以根據(jù)化學實驗實際現(xiàn)象靈活掌握教學思路,哪怕出現(xiàn)“異?!币嗫删科湓?,從而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如果用實驗錄像授課代替原來的教師演示實驗,教師的這種靈活性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實驗現(xiàn)象全憑投影所展示的現(xiàn)象分析,教學比較呆板,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所以當課堂無法完成的實驗、復習實驗等我們考慮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而對于普通的化學實驗我們不都用信息技術演示代替實際操作,不能因信息技術的運用而弱化實驗教學的真實性。
2.使用信息技術軟件代替學生實驗,弱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能實現(xiàn)對研究對象的認識,能證明客觀事物的內部規(guī)律,它還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化學實驗是最直接、最生動的媒體。而學生實驗軟件替代實驗,弱化了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弱化了儀器的感官作用, 沒有肢體感觸的感覺和味覺的刺激,不利于化學現(xiàn)象過程的展示,不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yǎng)。
3.教學容量過大,幻燈片播放時間倉促,似蜻蜓點水般,學生難以消化
有些老師設計的課件做得非?;ㄇ?,文字、聲音、圖片、影像、動畫一應俱全,播放起來,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課件內容太多,動輒幾十張幻燈片,展示的時間又太短,學生還沒形成概念就消逝了,更不用說留時間給學生練習,討論了。因此,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內容要根據(jù)既定的教學目標,安排適當?shù)娜萘?,將教材內容實行組合,按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教學。
基于上述分析,在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應樹立“學科為主”和“學生為主”的觀念,即信息技術的選擇運用要圍繞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特點進行,把握“適時”和“適度”,信息技術是輔助教學的手段,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取舍、兼容。因此,我們要不斷探索,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化學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翠花.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9).
[2]陸宏,孫月圣.信息技術與課程理念的整合與實施[J].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