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永剛
【摘要】;課堂觀察是當前十分時尚的一種課堂研究方法。能有效地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實現(xiàn)有效教學和高效課堂,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關鍵詞】:課堂觀察 有效教學 高效課堂 專業(yè)化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3.41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層出不窮,但課改除了《新課標》與《教育學大綱》的改革及教材內容的改革外,真正的改革應該是教師的教育思想理念改革和課堂教學形式及內涵的改革。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課堂問題,重視課堂研究。著名學者鄭金洲先生在《課堂教學研究30年的變遷過程》一文中明確指出:最近30年來,課堂教學表現(xiàn)五種趨勢:一是從邊緣到主流:二是從理論到實踐:三是從要素到綜合;四是從模式化到動態(tài)生成;五是從專家控制到教師自主。今天我所談的是:用課堂教學觀察,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從而達到新課標要求的有效教學和高效課堂。
一、要明確什么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作為一個教學論的概念被提出來雖然是晚近的事情,但我們寧愿在更寬泛意義上使用“有效教學”。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地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有效教學關心的主題就是如何使用恰當?shù)慕虒W策略提高教學的效率。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靈魂,通過各種策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每個老師的永恒追求。它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行為,在教學中被廣泛使用。教學中的提問源于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和孔子教弟子時與弟子的一問一答行為。自那時以來,提問就逐漸在學校廣泛使用。
所謂的“有效課堂教學”是指低效和高效課堂教學而言,是對課堂教學效率、效果的評價。
有效的課堂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效率、效益和體驗三個重要指標上。學習效率指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取得的學習效果。學習、掌握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學習效益是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xiàn)在每節(jié)課學生是否有實實在在的收獲,是否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變化上;學習效益不僅表現(xiàn)在雙基上,而且也表現(xiàn)在智能上,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維方式的發(fā)展上。學習體驗主要是指學生學習的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發(fā)生的心理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課堂教學的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是學習有效性的內在保證。這三個指標具有內在的統(tǒng)一性,是相互關聯(lián)與相互制約的。
二、要明確有效課堂教學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哪些方面?
課堂永遠是師生互動與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創(chuàng)奇跡的時空。
要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和諧課堂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做:
1、有效課堂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2、有效課堂應該讓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學習過程
3、有效課堂應該為學生騰出足夠充裕的思考空間
4、有效課堂應該讓學生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5、有效課堂應該為學生提供積極向上的評價體系
三、要明確什么是“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是當前十分時尚的一種課堂研究方法。能科學有效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真實能力和水平及師生的雙邊活動過程,摒棄以往的領導聽課走形式,憑感覺、唱喜歌和“大家好”的一言堂課堂教學評價。今天的課堂教學觀察,能真正體現(xiàn)教者(即出課教師)和聽課者的平等和諧,即課后雙方真誠交流、有效互動、探討改進和共同提高,從而形成教學領導與任課教師的真誠交流,實現(xiàn)有效教學和高效課堂,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
四、要明確課堂觀察的主要方式
課堂教學觀察主要有四種方式。一是課堂活動全息觀察。這是非常專業(yè)的一種觀察方法。觀察者必須具有很強的專業(yè)能力,需要對課堂深入介入,對課堂所有信息予以關注、記錄 、思考與研究,它是對課堂本身的一種“田野考察”。二是關鍵問題聚焦觀察。我今天所講的就屬于此種觀察方式。三是依據(jù)價值標準評判觀察。即觀察者帶著某種標準來觀察課堂,在此基礎上再對課堂進行一定的價值評判。四是現(xiàn)場情景描述性觀察。觀察者可以用速記等方法對他所見到的一些課堂情境、場面、事實、動態(tài)等進行盡可能原生態(tài)的呈現(xiàn)或描述。這一過程盡量不帶情感色彩,價值趨向,但事后觀察者卻可以就此進行適當?shù)乃急?,剖析,并由此探尋課堂教學的一些規(guī)律性因素。
五、要明確課堂教學觀察的基本步驟
課堂教學觀察一般分為:課堂觀察前的準備,確定觀察的目的和計劃——課堂觀察,進入課堂及記錄資料——課堂觀察后的工作,資料的分析和結果的呈現(xiàn)。
六、要明確課堂教學觀察的基本要求
課堂教學觀察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為四點:一是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目的當然以事先預設為主,但在過程中也可以適當調整或生成。二是要有適當?shù)挠^察內容。有些內容盡管很好,但不是觀察者能力所及,因此只能“割愛”。應選取另一些在廣度、深度、和難度方面與觀察者目前能力基本“匹配”的內容。三是要有科學的觀察方法。專業(yè)研究人員使用的方法固然要體現(xiàn)出高度的科學性、專業(yè)化,一線教師也不能滿足于以往一般的“聽課”方法,亦要追求與體現(xiàn)一定的專業(yè)性或專業(yè)水準。
當然“課堂觀察”與一般意義上的“聽課”有如下幾點區(qū)別。
第一,“聽課”看其形,賞其技,學其法:“觀課“觀其程,察其態(tài),悟其理。課堂觀察要由表及里,不僅要努力厘清本堂課的“課理”。還要努力探尋,揭示它對更多課堂的意義和價值,進而對更多課堂產生一定的啟示作用。
第二,“聽課”更趨于旁觀和“默會”,“觀課”更強調“入境”和對話。說“聽課”更趨于旁觀和“默會”,是因為很多的“聽課”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坝^課”不應如此,如果也是這樣,那就不能叫做“課堂觀察”了。它要求“觀課”者真正地、深入地進入課堂特定情境之中,并且與教材文本、與課堂事實、與執(zhí)教者進行對話。這種對話既可以是彼此之間的言來語往,也可以是“觀課”者內心世界里的靜思默語、自言自語。
第三,“聽課”偏重汲納與遷移,“觀課”偏重省思與發(fā)現(xiàn)。這里說的“聽課”與前面剛剛說到的“聽課”有所不同的。它已略顯專業(yè)性,“聽課”者有相對較為明確的目的指向,有著一定的責任意識。
第四,“聽課”有較強的可行性或普適性,“觀課”則有顯著的專業(yè)性。任何一個教師,都可以到他人的課堂里去聽課。盡管各人聽課的心向、能力及收獲各有不同,但這并不妨礙他們都是一個“聽課”者?!坝^課”則不然,沒有一定的理論素養(yǎng)以及較強的理解能力,缺乏必要的技術支持,都難以成為一個合格的更不用說出色的“觀課”者。一言以蔽之,課堂觀察更是一種“專業(yè)活兒”。
參考文獻:
【1】 熊焰,《校本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修手冊》
【2】 馮衛(wèi)東《今天怎樣做教科研:寫給中小學教師》
【3】鄭金洲《課堂教學研究30年的變遷過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