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彬
【摘要】中國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伸和表達形式,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豐富的文化內涵,承載著博大的文化精神。它與中醫(yī)、武術、易經等一脈相承,道理一樣,沒有傳承就不可能創(chuàng)新。歷史發(fā)展至今,信息全球化,東西文化藝術的交融和借鑒,使當下很多畫家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迷失了方向,多關注畫面形式,少表達精神內涵。如何在當代地球村大文化的背景下,突出和弘揚中國山水畫的傳統(tǒng)文脈精神,是我們當代國畫人要認真思考和積極面對的事情。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當代中國山水畫還是要講筆墨、講格調、講寫生、講綜合修養(yǎng)。只有貼近文脈,以文載道,才能把“根”留住。
【關鍵詞】山水畫;傳統(tǒng)文脈;筆墨;格調;寫生
中國山水畫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承載著博大的文化精神,是一個多門類文化的產物。這就決定了它需要多種文化養(yǎng)分的滋養(yǎng)和互補。也就意味著作為中國山水畫家,必須具備多層面的知識和修養(yǎng)。歷史發(fā)展至今,信息全球化,東西文化藝術的交融和借鑒,使當下很多畫家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迷失了方向,多關注畫面形式,少表達精神內涵。用綜合性的材料把畫畫成油畫或水彩風景,稱為當代藝術,無可厚非,但稱為中國山水畫,就是有悖傳統(tǒng)、有欠妥當?shù)?,它已經遠離了中國畫的核心精神。中國山水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伸和表達形式,它與中醫(yī)、武術、易經等一脈相承,道理一樣,沒有傳承就不可能創(chuàng)新。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最終只會導致面目全非。有鑒于此,筆者認為,當代中國山水畫還是要講筆墨、講格調、講寫生、講綜合修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把“根”留住。
中國山水畫的核心——筆墨
畫有中西之分的,既然叫中國山水畫,它就必須具備中國山水畫最核心的東西——筆墨。西畫與中國畫最大的分界標準就是有沒有筆墨,中國山水畫可以創(chuàng)新,但要繼承傳統(tǒng),要守住根本,守住筆墨底線。沒筆墨的畫可以叫畫,但不能叫中國畫。筆是筋骨,墨是肌肉。筆可得形似,墨可得神韻,用筆和用墨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不可截然分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書畫同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而當代畫壇,輕筆重墨是普遍現(xiàn)象,很多畫家都認為我是畫畫的,把畫畫好就行了,書法跟畫畫沒關系,因此,造成很多畫家不敢在作品上題字或盡量少題字。這也是當代中國畫家對傳統(tǒng)中國畫認識的普遍缺失,這種缺失也可以說是綜合修養(yǎng)的缺失。書法是畫畫的根基,一個出色的畫家不但要寫書法,而且還要寫好書法,在成為出色畫家之前一定是一個出色的書法家,否則,沒有書法用筆的前提支撐,一條腿走路,這條藝術之路是走不遠的。反觀歷代畫家,沒有一個不是詩書畫印兼修的大家,如蘇東坡、董其昌、唐寅、徐渭、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等,無不詩書畫印全能。陸儼少說自己是“三分寫字,三分畫畫,四分讀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是綜合修養(yǎng)。
用筆之法,在于重、沉、留、變、松,舉重若輕,大到長線條,小到一個點,筆筆從書法出。用筆要剛柔得中,過剛則枯硬,過柔則軟弱。只有剛柔并濟方是妙境。筆力獲得的途徑是練習書法,別無他途,特別是練習篆隸書法,對提高用筆及線條質量有很大的幫助。黃賓虹道:“筆力圓勁,純由篆隸得來?!庇霉P貴在遒勁,一點一劃都要求一波三折,起承轉合,會書法的人筆筆是“寫”,不會書法的人筆筆是“描”,只有是“寫”出來的,用筆內涵才豐富,畫才能挺拔,才能立起來,才有精氣神。“寫”的關鍵是充分表現(xiàn)“意境”,“意”和“筆”不容分割,二者應該高度統(tǒng)一,意在筆先,筆筆生發(fā),一氣呵成,畫面才能氣韻生動,筆意相生才能畫出佳作。
總之,筆墨不應分家,是一體的。用筆立形質,用墨分陰陽,筆墨必須協(xié)調,注意先后層次,才能得心應手。筆的輕重疾徐和墨的濃淡干濕配合得好,筆墨就靈變。用筆和體驗事物有關系;用墨和修養(yǎng)練習有關系。生活豐富則用筆入神;蒙養(yǎng)有素則用墨空靈。用筆用墨要成竹在胸,斂氣聚神,任筆自然,淋漓磅礴,活潑而有質量,達到筆簡意足,形完意真,蓊郁而生動。古人云“畫寫物外形”“詩傳畫外意”。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畫家必須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深入觀察,然后提煉、概括,依筆墨技巧在畫面上再現(xiàn)自然物象的神韻,達到“蒸云欲雨”“煙嵐漠漠”,渾厚而華滋。只有筆墨形神俱到而生動,作品才能蒼潤,才能達到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的效果。
當然,筆墨再好,只是表現(xiàn)形式,筆墨再熟,也只是一種技法,要通過筆墨技法去表達作品的思想和精神才是中國畫筆墨的核心,如果觀眾在你的作品前只看到筆墨,那就與中國畫的筆墨精神背道而馳了,再努力,充其量也就是一代畫匠。畫家不能為了筆墨而筆墨,技要進道,變有法為無法,隨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至臻化境,平淡天真,自然而然,才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平淡可以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境界,還可以是一種認識。宗白華《美學散步》中說:“玉的美,即絢爛之極歸于平淡之美:一切藝術的美,以及人格的美,都趨向于玉的美,內部有光彩,卻是含蓄的光彩,這種光彩是極絢爛,又極平淡的?!边@正是中國山水畫家所應該追求的至高境界,無論是做人,還是畫畫。
神采為上,形質次之——格調
中國山水畫在表現(xiàn)上講究“神似”,而不注重表象上的“形似”,這是東方藝術的一種特殊審美標準。我國近代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傅雷在畫論中指出:“唯膚淺庸俗之流,徒知悅目為美,工細為上?!边@是對“形質次之”最好的解讀?!吧癫蔀樯稀?,所追求的是“大美”,是形而上的精神表現(xiàn)?!敖栉飳懶?,與天地交融”,從自然之物象的發(fā)現(xiàn),感悟其文化內涵,從而達到“心手合一”。這是一種認識上的飛躍、是人格行為的心理過程,把自然物象賦予人格化、生命化,從而表達出作者心中的形象、或者稱之為“意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過程是主觀的心性與客觀的物象交融的結果,它不是自然的描繪,而是認識的必然,有著極強的主觀色彩和主觀差異,是一種觀察方法,也是一種品評標準。因為如此,作者在畫面上所反映出的物象,自然體現(xiàn)出作者的文化修養(yǎng)及對中國畫的認知,畫家此時的學養(yǎng)就顯得更為重要了。endprint
中國山水畫講格調,講神采。我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哲學家老子就提出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美學主張。稍后的莊子提出了“解衣磅礴”式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創(chuàng)作境界。東晉的顧愷之是最早提出了“傳神”繪畫美學思想的畫家,隨后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是以“氣韻生動”為核心,著重“神似”的表現(xiàn)方法與品畫標準。宋朝郭若虛認為畫品即人品,“人品即以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即以高矣,生動不得不至”,由此可見,格調反映修養(yǎng),修養(yǎng)反映人品。而人品的高低重在后天的學習,畫家不僅要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閱歷,還要對自然有直接的、充分的觀察體驗。只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白匀磺疔謨葼I”不僅指胸中自有鮮活的藝術形象,還指胸中自有文人從山水中悟得的清高超逸之氣,體現(xiàn)在畫面上的就是“意境”。意境是畫外之物、畫外之景,是一種文化內涵所傳達出的想象空間,這個空間帶給你聯(lián)想,讓你摸不著,但卻讓你感覺到一種朦朧美的意象,讓你的思緒暢游其中而得到美的陶冶,得到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所以中國古人講究寄情、寓意,崇尚正氣、文氣、靜氣以及高古質樸。這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魂,是大美之智慧,是作者內心情感和精神品格的反映。所以作品格調的高低、雅俗往往取決于畫家學養(yǎng)的深淺、人品的高低。中國畫是厚積薄發(fā)、非大器不能晚成。
筆墨當隨時代——寫生
學習中國山水畫,不能夠長期停留在“師古人”,“師古人”只是了解學習前人技法,有一定基礎后,再到大自然中寫生,向自然學習,即“師造化”。只有“師造化”才能做到筆墨隨時代。才能真正把中國山水畫在當代發(fā)揚光大。北宋畫家郭熙提出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尚锌赏蝗缈删涌捎螢榈??!边@幾句話平易而雋永,足可以作為后世畫家的座右銘,這正是古人與今人相通處,是畫家對自然與藝術的物我交融,是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理解得特別透徹的結論。古人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更多的是從寫生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總結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就嚴格意義講都和師法造化的寫生有關;至少“應物象形”“隨類賦彩”“傳移模寫”與寫生十分密切。只是古人的寫生與今天的寫生形式肯定是不一樣的,但“外師造化”的本質是一樣的。
中國山水畫的寫生,不僅重視客觀景物的選擇和描寫,更重視主觀思維對景物的認識和反映,強調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寫生的重要性在于自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永不重復的“結構”和永遠鮮活的“情緒”,大自然處處風景不老,處處青山多嫵媚。這是前人的范本和書齋的“實驗”都無法解決的。在大自然中,除用筆去寫生外,還要仔細地觀察、體會山水的精神風貌并記錄在心,現(xiàn)場寫生落墨只是幫助記憶,用筆只能記其形而不能畫其神。我提倡用“目觀心記”的方法,要多觀察、細思考、勤動手。一個有成就的中國山水畫家,必須心藏千山萬水,把寫生過的山山水水逐漸變成“胸中丘壑”,并要不斷深入生活,不斷補充新的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胸中丘壑”,豐富自己的閱歷,丘壑成于胸中,才能“中得心源”。想要創(chuàng)新,不落前人巢臼,只有通過寫生的實踐和積累。當然,寫生是建立在畫家全面文化修養(yǎng)基礎上的,不論寫生作品也好,創(chuàng)作作品也罷,既然稱為作品,那就是畫家文化修養(yǎng)、人品格調、真情實感的全面展示。
“筆墨當隨時代”,我認為就是“與時俱進”,用傳統(tǒng)筆墨寫當代生活感受和人文精神。從表面上看,似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是矛盾的,其實不然。學習傳統(tǒng)不是為了“復古”,就像我們學習古典詩詞,不是非要去當“老學究”一樣,而是要把傳統(tǒng)精髓融化在我們當代人的血液里。清代石濤突破了僵化的傳統(tǒng),置自己于以“四王”為首的主流繪畫對立面,是取得輝煌成就最有代表性的畫家了。他的“我用我法”“搜盡奇峰打草稿”主張,就是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寫生。于是,作品就有“山川與我神遇而跡化”的結果。每個時代的人、物、事、環(huán)境、時間、空間都不一樣,當代的畫家,只有把當代的人、物、景、事通過傳統(tǒng)的筆墨來表現(xiàn),才能接地氣、有生氣。我就從不在山水畫上把點景人物畫成古人,或一大一小抱琴看鶴去,或一老人家策杖圖。那都是古人的生活情景。當代人就應該畫當代情景的畫,畫當代的人、當代的房子、當代的事,這樣畫面才不“老氣”。從這個角度上講,當代城市山水畫是一個有待當代畫家深入研究的大課題,城市山水畫有古人生活中沒有的景象,如高樓、公路、汽車、飛機等,這是一個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創(chuàng)作題材,也是我們當代畫家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源泉??傊覀儺敶剿嫾抑挥型ㄟ^不斷寫生、提煉、總結,再寫生再提煉再總結,才能真正做到“筆墨當隨時代”。
厚積薄發(fā)的綜合修養(yǎng)——畫外功
中國山水畫承載著博大的文化精神,這就決定了它需要多種文化養(yǎng)分的滋養(yǎng)和互補。也就意味著作為畫家,必須具備多層面的知識和修養(yǎng)。除了對國畫筆墨技法知識的熟練運用外,還必須對書法有相當?shù)难芯?,對文學、歷史、哲學、戲劇、音樂、民俗等知識都要有所涉及和了解。畫畫到最后,畫什么都不重要,畫只是一個形式,是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所以看的不是畫什么,而是畫面表達出一種什么樣的意境、氣息和格調。只有綜合修養(yǎng)到了,技才能進道,作品才能體現(xiàn)出格高意遠。所以潘天壽稱中國畫是文中之文,是有其深刻道理的。
中國畫強調“人品”,看重“畫品”。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推崇“慎靜尚寬”,自古文人對自身人格的完善十分看重,把自身人格的完善作為一生的追求。只有通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補胸中逸氣”。一個畫家的成長都經歷了從“有法”到“無法”的蛻化過程,其中的認知與突破,均得益于學養(yǎng)的催化。蘇東坡有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闭f明學養(yǎng)能提升藝術境界。黃賓虹也指出,歷代畫中高手“皆從學問淵博、見識閎深而來”,這正是中國畫的最大特點和可貴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幅國畫作品只有在畫面題材、技法、意境,經營位置,落款詩文內容,題寫書法水平,用印質量,用印內容和鈐蓋位置上都處于高水平的,這幅作品才能稱為佳作逸品。所以,看一件作品就能看出作者的綜合修養(yǎng)。
總之,一個好的中國山水畫家,要貼近文脈。貼近文脈”就是“以文載道”,從中國哲學、儒、釋、道中建立中國山水畫家的文化人格。繼承傳統(tǒng)筆墨精髓,得之大野、發(fā)乎內心,作品只有具備筆墨之美、樸拙之美、學養(yǎng)之美、禪意之美,方能體現(xiàn)質樸含蓄的大美情懷,猶如一杯佳茗、一壇陳釀,令人回味無窮。中國畫是“靜”而“慢”的藝術,重過程、重修煉,當下有些畫家,缺失了應有的文化能力,基本功不扎實,沒有駕馭筆墨、經營丘壑的襟懷,畫出的“山水畫”往往只是描寫風景。我們要做的是從根源上回歸山水,回歸筆墨,真正體現(xiàn)中國山水畫精神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
[2]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3]葉子.黃賓虹山水畫論稿[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張雨生.山水文脈——張雨生歷史隨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