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麗
【摘要】班主任是學生成長航向的舵手,是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diào)者,是學生進步的潤滑劑。要成為優(yōu)秀的班主任,就要善于運用一些心理效應。呼吁教育界多多關注此類問題,多給缺少此類經(jīng)驗的班主任搭建交流、培訓的平臺,以使教師健康、迅速地成長。
【關鍵詞】馬太效應 ; 暈輪效應 ; 標簽效應 ; 定勢效應 ; 布麥倫效應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109-02
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和質(zhì)量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工作的得失成敗。然而,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一些常見言行卻不自覺地使工作陷入誤區(qū),給工作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造成誤區(qū)往往是班主任老師沒有明確認識常見的心理效應造成的,作為班主任老師要弄清楚產(chǎn)生誤區(qū)的原因并加以防止。
一、馬太效應——榮譽過度集中,學生“貧富不均”
我們經(jīng)常把榮譽、獎勵、表揚過分集中在幾個優(yōu)等學生身上的現(xiàn)象。個別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是精神上的“富翁”,而那些學習中下的學生什么也得不到,自然成了精神上的“貧困戶”,甚至連他們的進步和“閃光點”老師也視而不見,不能給與及時的肯定和贊賞,這些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尊心嚴重受挫。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分析社會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命名為“馬太效應”。在班級管理中,好學生與差學生的標準僅僅是學習成績。對于一些班主任心目中的好學生來說,愛“過?!钡臅r候,就會貶值,他們對表揚就會變得麻木不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而對另外一些學生僅僅因為分數(shù)不高,就會長期處在被班主任的關愛遺忘的角落,這種人為造成的惡劣的心理環(huán)境,將會使他們情緒偏激、行為帶有觸發(fā)性和沖動性,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個性的畸形發(fā)展,引發(fā)學生的心理障礙。
班主任應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努力去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優(yōu)點,利用好教育的“關鍵點”,給學生以激勵和賞識。在給優(yōu)等生“錦上添花”時,對學習中下的學生千萬不要吝惜你的贊美之辭,不要忘記給他們“雪中送炭”。
二、暈輪效應——評定學生“一葉障目”,以偏概全
班主任往往是用“學習成績”這一把尺子丈量學生。就像月亮的暈輪向四周彌漫擴散,令人看不清月亮的本來面目,這種現(xiàn)象稱為“暈輪效應”。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也踏入這個誤區(qū),就會陷入迷茫,造成失誤。實踐證明,成績一般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往往比較內(nèi)隱,而缺點和短處又往往比較外顯。“暈輪效應”導致班主任看學生時,外顯的缺點掩蓋內(nèi)隱的優(yōu)點,就會出現(xiàn)“抓住一點,不及其余”,“一白遮百丑”的認識偏差,不能真正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使工作處于消極被動的境地。
三、標簽效應——亂帖“標簽”,草率裁定學生品行
我們經(jīng)??梢砸姷竭@樣的現(xiàn)象:某學生一個無關緊要的過錯,就說是“品德問題”;一道題目不會做,就說他是“懶蟲”、“不愛動腦筋”等。這些“烙印”將對學生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心理學家克勞特做了一個實驗證明被帖上標簽的人往往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帖標簽內(nèi)容相一致。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班主任在工作中,對學生的評價要慎之又慎,充分挖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長處和優(yōu)點,激發(fā)他們的內(nèi)驅力。
四、定勢效應——不以發(fā)展眼光看問題,“人云亦云”
當班主任學期初接一個新班或接收新學生時,總會千方百計地去打聽、了解這個班、這個學生過去的情況,其目的是為了工作更有的放矢,這本無可厚非的。然而所掌握的這些信息卻常常在班主任的腦海中形成一種定勢,使心理處于一種準備狀態(tài),帶有一定的趨向性和專注性,常常會根據(jù)所掌握的情況來判斷眼前的人和事,下意識地把學生分成“好”“差”兩組,用不同的眼光和態(tài)度對待不同學生。如對一個學生有好的印象,就“和顏悅色”甚至對他行為表現(xiàn)中的一些明顯錯誤也持肯定態(tài)度;而對一個學生有不好的印象就“全盤否定”,甚至對他的一些良好表現(xiàn)也持否定態(tài)度。心理學就“定勢效應”告訴我們,思維一旦形成某種定勢,必然導致思想僵化,而僵化的思想指導,必然造成工作的失誤。定勢效應不僅有礙于班級新的人際關系的建立,也有礙于對學生現(xiàn)有表現(xiàn)作公正的評價,更有礙于后進生的教育和轉化。因此,班主任在了解學生和班級時,應把重點放在這些學生身上有哪些好的品質(zhì)、良好個性和特長上,盡量少去了解誰是好生、誰是差生,誰犯過什么錯誤,有什么毛病,避免把這些信息當作經(jīng)驗帶到工作中。班主任在工作中不要用“老眼光”帶著成見看學生,應客觀地對待每個學生,用辨證的不斷發(fā)展的眼光來評價發(fā)展中的學生,做到對事不對人,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地處理問題。
五、“布麥倫效應”——表率不力,方法簡單、粗暴
一位班主任要求學生不準遲到,而自己卻經(jīng)常上課遲到;要求學生不要講粗話,而自己上課卻“笨蛋”、“傻瓜”地不絕于耳;要求學生不要亂丟廢紙,而自己卻煙蒂隨手亂拋……可想而知,盡管沒少用嘴皮子,沒少用懲治手段,但學生遲到現(xiàn)象不斷,臟話、粗話依然連篇,教室里紙屑、雜物隨處可見。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布麥倫效應” 現(xiàn)象。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身教不力?!吧斫獭奔瓤梢栽鰪姟把越獭钡目尚判院透腥玖Γ€能像春雨潤物一樣起著細微的、不易察覺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隨時把自己置身于“榜樣”和“鏡子”的位置,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做到,充分發(fā)揮“身教”的感召力,這樣班主任的要求才能順利地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二是心教不誠。教育學生是為了讓學生弄清除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錯在什么地方,怎樣去改正,而不應該把學生的錯誤變成整治學生的理由,把學生作為“改造”的對象。如果這樣,學生就會在心理上產(chǎn)生對立、反感情緒,對教育形成“阻抗”,甚至“背道而馳”。也就是說,我們在教育學生時,必須抱著關心、幫助、諒解、鼓勵的態(tài)度,用“心”去愛學生,讓學生感到你的“愛心”和“誠意”,樂意接受你的教育。三是言教不服。教育要以理服人,否則無教育可言。工作中出現(xiàn)的言者諄諄、聽者茫然的局面就是因此而產(chǎn)生的。學生中出現(xiàn)了問題,一味地去“堵、管、卡、壓”不行,這就要求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要在調(diào)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使學生能心服口服地接受、改正,否則一切教育都是徒勞的。
班主任工作中的消極心理效應,容易給學生的心靈蒙上抹不掉的陰影,給工作帶來不可估計的負面影響。如何從自身的言行和教育方式上探尋有礙于教育的因素,并加以克服,是值得班主任思考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社會心理學》《心理學效應》《班主任工作》魏書生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