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瑾
早在1998年11月13日,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間,坐落于文山城上條街、被桑梓民眾俗稱“三步兩座橋”一隅的兩進式四合院,即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院落,乃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大家、民間外交家、社會活動家、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楚圖南先生的出生之地。先生14歲以前,即衍生、歡躍、成長于這座內涵豐富的宅院。之后,他少小離家,上下求索,櫛風沐雨,艱苦卓絕幾十年,終成為一代大家、文化名流。其偉岸風姿和蓬勃氣場,像一株令人仰止的蒼天巨樹,令文山民眾引以為榮,為后人提供了勤奮求索、極積進取的精神力量。
以下,便是筆者對于“復移”其故居所蘊含多元密碼的初探,并以致誠心性,求教方家。
一、莊重含蓄的清代民居風貌與傳統(tǒng)文化內蘊
位于文山市開化鎮(zhèn)上條街27號至29號的楚圖南故居,為土木建筑類硬山頂穿斗風格的兩進式四合院。它與始建于清道光年間老宅之構建風格完全一致,極具濃郁的清代漢族民居特點??傉嫉孛娣e480.32平方米。
如今復制而成的“故居”,除卻構建整幢宅院的一柱一石、一木一板、土坯瓦片、以及立體成形的門窗宿舍、床鋪小柜、天井樓梯等元素格局,先生之故居內,置有老式供桌、八仙桌、春凳靠椅、以及舂米的碓、碾面的磨、燒飯的鍋灶、汲水炊飲的水井等硬件家什;另外,還陳列收藏著楚老生前的部分遺物,包括圖書50余冊,衣物13件及信函、照片、文化用品、生活用具近百件。
概覽院內環(huán)境與物件陳設等景致,即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使暫不涉及楚先生因為少小離家、終生沒回故里的足跡和心志,以及先生在漫長又渺渺無形的生命歷程中,構成了壯闊又激揚人心的熠熠史跡,此故居至少還蘊含兩個方面的特質:一是清中期民居建筑風貌與民俗文化,二是具有獨特的邊陲水城人文氣息。
關于故居建筑特色 就清中期房舍等級而言,其故居僅是一幢談不上壯觀、高雅的小型四合院。木構架由大梁、桁條、椽子、柱子四個部件組成;椽子把分量傳遞到桁條上,桁條又把分量傳遞到大梁上,大梁再把分量傳遞到柱子上。此乃最典型的中國式“內四界建筑結構”。觀其屋頂、臺基、面闊間數、以及斗拱、墻壁文飾,即能得出如此結論:這是一幢以居住為主、輔之以一定建筑藝術技巧的住所;其故居之原主人,是以傳統(tǒng)農耕手段作為生產方式,長期辛勤勞作、省吃儉用積累資金的基礎上,將此宅院建成。是為普通勞動階層中的有產之家。
關于獨特的邊陲水城人文氣息 至少在清康熙五年(1667年),因“改土歸流”被定為“開化府”治所的當今文山城內,因為自古與斯地民眾耳鬢廝磨的盤龍河,其水源生態(tài)極為豐富,不僅城內不少人家,能夠沿著柳樹成陰、景致養(yǎng)眼的盤龍河堤,因地制宜,構建與修繕頗具水鄉(xiāng)韻味的“吊腳樓”,而且先生之故園,即坐落因為長年水流豐沛,人們因生活之需必須搭橋過往,進而有了約定俗成的所謂“三步兩座橋”一景。所以,到了清光緒晚期,即有街坊如此議論:斯地風水,靈秀精臻,早晚要出大人物的。或許就是巧合吧——沒幾年,楚先生之父楚曉棠,因為頗涉新知,篤信康梁,敬仰中山,更因在文山城大西門一隅,宣講革命道理而得罪當局,被迫決意遠走他鄉(xiāng),不得已將幼子委托親戚照管。而少年時期的楚先生,沒有因為失卻父母慈愛而心志萎靡,反而發(fā)憤圖強,刻苦讀書,孜孜求進,終于實現猶如鯤鵬搏擊藍天似的宏大理想。迄今,其故園之天井里,那一眼別致的水井,似乎不厭其煩地、向我們昭示著意蘊含蓄的四個字:歸去來兮!
二、雛雁北飛,結識中國馬列主義先驅,汲取“紅色營養(yǎng)”
1913年,先生剛滿14歲,即被送往昆明,找到久違的父親。從此,他與文山這一衣胞之地,成了只能魂牽夢縈的訣別。16歲時,先生考入昆明聯合中學;三年后,又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師大前身)官費生,進而苦心攻讀,開闊視野,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同時,走上了一條甘為勞苦大眾尋求革命真理的紅色大道……之后,先生把畢生的夙愿與心力,奉獻給祖國人民的文化教育和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活動事業(yè)。
1919年8月,先生歷盡艱辛,首次從遙遠的云南起步,去到了古都北京,正巧趕上如火如荼的“五四”愛國運動。是時,猶如久旱禾苗遇到甘霖似的,沸騰的革命熱情,即時點燃了先生胸臆間的革命之火;于是,他很快融入進步同學的圈子,以高昂的革命熱情,去學習、接受馬列主義,并以關心國家、民族的危亡為己任,與同學們一起,建立“工學會”,進而在經營進步書刊、組織工友識字等方面,付出滿腔的心力。再者,他們又以掃盲、辦夜校為掩護,為宣傳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就與經驗,做出了顯著成績。不久,先生有幸結識中國杰出的革命先驅李大釗、蔡和森等紅色巨星,初步學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還出版了啟蒙性刊物《工學月刊》,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22年,先生參加了社會主義青年團(SY),繼而在李大釗同志帶領下,又與蔡和森、施存統(tǒng)、許興凱等同志一起,創(chuàng)辦了進步報紙《勞動小報》。該報思想進步,旗幟鮮明,直接宣傳馬克思主義觀點,并提出了“勞工運動” 口號,還主張用社會主義的革命手段,去解決社會問題。這在一定范圍內,引趣不小的反響。
三、四海為家,艱苦卓絕,致力“紅色種子”在中華沃野生根發(fā)芽
1924年,先生高師畢業(yè),即帶著黨賦予的秘密使命,被分配于安徽阜陽任教,翌年奉命調回昆明。之后,他一邊在教育部門工作,一邊接觸青年學子,組織進步學生會,使學校帶來新的生機。
1925年底,先生再奉中共北方局及李大釗同志指示,先回北京,繼而前往東北,旨在以教書為掩護,開辟黨的地下工作;之后,又經杜繼曾同志介紹、李大釗同志批準,于1926年初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前后,先生奉命前往山東濟南、泰安、河南開封等地,仍以教書為掩護,從事黨的工作,歷時4年之久。1930年夏,先生再次奉命,轉至哈爾濱任教;在1930年底的學潮中,軍閥張作霖將他逮捕,特組織軍事法庭,網羅當時軍政領域所謂的“名流和有聲望之士”,對他進行審判而險遭槍決,后因懾于社會輿論,改判有期徒刑。在監(jiān)獄中,先生堅貞不屈,保守黨的機密,并同其他被捕青年學生和教師一起,堅持斗爭,直至1935年偽滿皇帝登基,方才遇赦出獄,繼而變更裝束,改了名字,只身南下,融入新的戰(zhàn)斗生活之中。endprint
1936年,先生奉命調到河南開封北倉女中教書;同時,秘密開展黨的工作。1937年秋,先生再度輾轉至昆明,任云南大學教授和文史系主任。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下,他一面教書,一面從事民主運動。1943年春,先生巧妙地將中共中央南方局派至昆明指導和幫助民主運動的代表華崗同志,向校方推薦,讓其擔任社會學教授而獲準,使其得以公開身份,與各方面人士取得聯系和開展工作,并在抗日、民主、進步的旗幟下,把各方面的人士、特別是聞一多、李公樸等名流團結起來,使他們走入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大革命之行列,逐漸壯大了大后方的革命隊伍,革命之火愈演愈烈。
四、畢生心力智慧,把廣大知識分子和愛國民主人士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
1943年,云南始建民主同盟支部。先生奉黨的指示,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并擔任民盟云南支部主委;進而,他與其他支部委員一起,團結廣大愛國知識分子,促進了大后方抗日救亡運動和反對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的斗爭。尤值一提的是:為了深刻揭露反動派的黑暗統(tǒng)治,從1942年至1945年,先生以“高寒”為筆名,匯集出版了《刁斗集》、《荷戈集》、《旅塵余記》等書籍,在讀者中引起了較大反響。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先生與民盟其他領導成員一起,把文化教育界、青年知識分子以及廣大愛國民主人士團結在共產黨周圍,使反對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的群眾運動走向高潮。因此,國民黨特務機關決定懸賞謀殺在昆的民盟主要負責人,并制造了“一二·一”慘案和暗殺李公樸、聞一多事件;斯時,由于先生險遭暗殺,即奉命及時離開昆明,前往上海,又經沈鈞儒介紹,任職上海法學院教授,繼續(xù)從事與推動反對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的愛國民主運動。1948年,經黨組織安排,先生秘密取道香港、天津,進入河北省平山縣中共中央所在地——西北坡,并在1949年初,隨解放軍進入北平,參加了接管各大學和新政協的籌備工作,繼而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參加了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
自1956年起,先生一直擔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86年3月當選為民盟中央代主席。1987年1月當選為名譽主席。
五、享譽海內外的社會活動家、著名文化使者、中國最杰出的民間外交家
新中國成立后,先生歷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西南行政委員會文教委主任、文教部長,并兼任中國民主同盟西南總支部主任。1953年奉調北京,任中央人民政府掃盲工作委員會主任。1954年,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1958年,任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1978年,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在長期從事對外文化交流和對外民間友好工作中,先生多次出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歐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并多次出席國際性和平會議,宣傳我國對內、對外政策,介紹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與成就。在許多國家的文化界、藝術界和政界人士中,廣交朋友,傳遞友誼;尤為可敬的是,先生在年過八旬的歲月中,仍不辭辛苦,率代表團訪問英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羅馬尼亞、朝鮮、印度等國家,為促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
從1954年起,先生歷任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1986年4月,在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仍以八十六歲之高齡,被補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雖是高齡,先生卻思路清晰,耳聰目明,體格甚健,氣度軒昂,精神矍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老驥伏櫪,鞠躬盡瘁。
六、中國著名的文史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書法家、作家、詩人
在歷時近百年的歷史星空中,先生不僅是一顆畢生為政治協商、民主監(jiān)督、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化教育等工作竭盡心力而成就卓越的璀璨明星,而且在史學、文化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和翻譯等領域造詣頗深。除了出版過《刁斗集》、《荷戈集》、《旅塵余記》等幾部深刻揭露反動派黑暗統(tǒng)治的散文、小說以外,其譯注尤為豐富。俄國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美國惠特曼的《草葉集選》,德國斯威布的《希臘神話和傳說》,尼采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看哪,這人》等名著,都是經他一支妙筆,早年介紹到國內的。此外,先生之書法,獨辟蹊徑,那種取勢中正,書體近顏且直逼人心的氣勢,普天之下,自成一家;多年以來,祖國之名山大川和都市之高雅境地,都能見著先生墨寶,且被頌為“字字完美,斂神藏鋒,端莊凝重”。再者,先生還是一位國內外知名的世界語倡導者,曾與巴金等老一輩世界語精研者發(fā)起、組織成立“世界語之友會”,并被選為會長……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長著草?!边@是先生翻譯美國著名大詩人惠特曼《草葉集》中的經典名句。然而,筆者此處著重贅述的,卻是這么一個看似較為輕漫、然而內蘊頗豐的精神特質:草葉是最普通、最有生命力的東西,猶如先生歷時95載之足跡,既自然平凡,又內涵深幽,還氣勢恢宏。先生不愧一代鴻儒、南天巨樹之盛譽。
七、清心質樸,夙愿拳拳,恭敬桑梓的一代文化大將
先生少小離家,終生未回,然思鄉(xiāng)之情,每每在心中風起云涌;基于如此揮之不去的心志,他曾在86歲那年某日,飽蘸墨汁,以此佳詩,表達心志:滇山云影映湖光,萬里鄉(xiāng)心入夢長;遙憶南天春不老,繁花滿野四時香。
新中國成立后,先生從一名生活極為清貧乃至艱難的“地下教書匠”轉成了擁有部級、進而副國級待遇的重要名流;然而,他始終懷著一腔素愿,清心質樸,從不享受特殊待遇。一方面,對于遙遠故鄉(xiāng)的經濟、文化建設十分關注;另一方面,嚴格要求家人、親友們,要甘當孺子牛,一輩子做好人民大眾的勤務員;絕不能用他的名義,伸手向黨組織和人民政府要名譽和地位;要做一個光明、磊落、正直無私的平常人。多年以來,對于家鄉(xiāng)前往北京開會而希望得到會見的故鄉(xiāng)領導同志,先生都要勉勵他們:領導崗位,任重道遠,必須身勤志堅,尤其要“恭敬桑梓”。
“刀雕斧鑿牛形成,百孔千瘡悟此生,歷盡人間無量劫,依然默默自耕耘?!边@是當年,楚老先生為雕塑《老?!匪}的一首詩作,也深刻折射出先生一輩子無怨無悔、甘為人民大眾鞠躬盡瘁的粲然精神,其品格和胸懷,令后生景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