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顯亮
摘 要:教育學領域的大師赫爾巴特先生從心理學原理出發(fā),提出教育中的思維訓練問題,重視學生在"主動學習"和"自由想象"中發(fā)展思維,在教育史上尤其在教育學研究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的思維程序,建立了科學的思維的雛形。19世紀末20世紀初,杜威進一步將科學的思維概括為暗示-問題-假設-推理-用行動檢驗假設的"五步思維"。在兩種理論中,不但都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作為一個重要的教育使命,而且共同的意見是以"假設-檢驗"的方式實現(xiàn)"問題解決"。
關鍵詞:實證研究;教育學;走向科學;必要途徑
1教學作為科學可能性的內在依據(jù)
社會科學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對于教育的興趣雖然不斷的降低,但是卻從沒有消失過。而教育學作為整個社會科學中的一個部分,其本質是蘊含在社會科學的概念之中的。因此只要我們能夠承認社會科學的可能性,也就能夠有效的證明教育學能夠成為一門社會科學。而成為科學的知識體系究竟需要具備那些因素?這個問題到現(xiàn)在依舊沒有一個總體的答案,而隨著科學發(fā)展處于不同的狀態(tài),人們對于科學的定義以及見解也是不同的,但是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存在:除了純粹的數(shù)學學科之外,其它所有的科學學科都需要借助觀察來取得一定數(shù)量的經驗與知識。我們可以將該觀點當作出發(fā)點,來深入的探討教育學能夠作為科學的可能性。
知識能否將經驗事實作為基礎,這是科學最突出的一個特點,也是教育學能否被視為科學的一個關鍵問題。而教育學的知識很明顯是能夠將經驗事實作為基礎的,即教育學中的相關知識是一種能夠從經驗事實中來推導而出的知識。但是這一命題存在著很強的局限性,并只有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才能夠證明該命題是正確的。但是這一局限性也同樣適用于其他的社會學科。因此,教育學能夠作為科學的可能性與其它的社會學科相比,有的知識程度之上的區(qū)別,其本質上還是一樣的。而隨著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到來,使得教育學與其它的社會科學等學科的可驗證性與課預測性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也許也會為教育學作為科學的可能性研究給與突破性的進展。
2教育科學化的任務
科學是借助理性的論證來將一些證明為真的陳述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聯(lián)系,并使其成為一個能夠在邏輯上自洽的觀念體系。因此教育學如果想要進行科學化,就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將經驗事實作為教育學的基礎,并建立起一個能夠充分研究教育學綱領的基本概念體系,二是進行一整套教育學論證方法的確定,從而能夠有效的支持教育學的理論陳述;三是形成一個嚴謹清晰的思維規(guī)則,能夠圍繞著教育學的相關經驗事實來把教育學相關的理論進行陳述聯(lián)系,從而形成邏輯自洽的理論體系。
在從科學的認知到常識科學的發(fā)展過程中,概念與概念的批判有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教育學要想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就必須建立起一個清晰明確的核心概念。如果對于教育的定義都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那么對教育學的科學性以及其最基本的邏輯性也就很難有一個較高的期望。在進行教育學科學性的研究過程中,不管運用的是何種的研究方法,都應當充分的保證研究的結論是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之上的,并在已經獲得公認的前提下,借助嚴謹?shù)倪壿嬜C明來得出這一結論。而教育因為其研究的對象是具有主觀性的人,這似乎使教育學難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但是教育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可能性與其它的學科是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qū)別的,有的只是程度上的區(qū)別。
3教育實證研究需要消除的幾種誤解
行文至此,關于教育實證研究的含義、意義、路徑,應該已經回答清楚了。最后,筆者還想對實證研究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誤解予以簡要的澄清。
3.1認為實證研究缺乏思想
思想是實證研究的靈魂,沒有思想的實證如同稻草人徒有人形;而沒有實證的思想,只能是個人的、主觀的判斷或猜想。一項研究只要針對的是有意義的現(xiàn)實問題,有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的設計,就一定是有思想的;反之,就可能是空洞的學術游戲。思想是研究的引擎,實證是研究的輪子。
3.2認為實證研究缺乏理論
實證與非實證的區(qū)別主要不在于有沒有理論,而是理論能不能被證實或證偽。理論是實證的構架,實證是理論的磚瓦;沒有理論的數(shù)據(jù)不可能變成證據(jù),沒有證據(jù)的理論只能是一種主觀的構想。實證研究是理論與證據(jù)相互支撐、相互推動的過程,從證據(jù)走到理論,再從理論回到證據(jù)。
3.3認為實證研究忽視價值
任何有社會責任的研究者和研究活動都有明確的或隱蔽的價值觀念。作為實證主義的首倡者孔德,不但不回避價值,而且十分鮮明地宣布他的價值主張,公開地與它的敵人———神學和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作斗爭。有些學者雖然強調研究過程中要保持“價值中立”,比如韋伯,但并不是沒有作者自己的價值立場,而是主張保持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影響研究的結果。
3.4認為實證研究是低水平、碎片化的
一項研究是深刻的還是膚淺的,是系統(tǒng)的還是碎片的,不取決于他用什么研究方法,而取決于研究者的水平。任何研究都可能是膚淺的、簡單的研究,也可能是深刻的、系統(tǒng)的研究,研究水平的高低與實證研究本身無關。倒是非實證的主觀思辨由于使用的概念充滿歧義,觀點無法辨別真?zhèn)危猿3J恰凹w獨白”或低水平的重復,不能促進知識的增長是不可避免的。
3.5把定性研究和實證研究對立起來
只要一項研究是基于事實和證據(jù)的,它就是實證研究,而不在于它是定量分析還是定性分析。總之,實證研究的對立面不是思想、理論、價值或定性的判斷,而是形而上學的武斷、主觀的思辨、無根據(jù)的判斷和情緒性的意見宣泄。對于一項研究而言,最重要的是設計的背后是否是有一套清晰的研究問題,所用的方法是否適合回答研究問題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答案,研究是否考慮了以前的研究成果,是否有可靠的事實和證據(jù),是否得有明確的發(fā)現(xiàn)或結論,研究過程是否得到清楚描述以供檢驗批評。一項研究越符合這些原則,就越是一項好的研究。最后,再重申一遍,學識、經驗、洞察力、想象力,都是科學研究的極其寶貴的品格,有時候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但這些都不是研究本身??茖W研究有一套自身的規(guī)范,正因為有了這種規(guī)范,科學才成其為科學,而這個規(guī)范的核心就是實證研究。科學并不是思考和解決人類問題的唯一方法,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對人類的發(fā)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作為科學學科的建設來說,科學化程度是衡量學科成熟的唯一標準,實證研究是教育學走向科學的必要途徑。
4結論
教育學因為其研究對象是主觀性極強的人,因此使得教育學看上去很難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科學,這也導致了教育學近年來的處境十分尷尬。但是從科學的本質上來看,教育學與其它的社會科學等學科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這也就導致了教育學能夠成為一門科學的可能性。本文就教學作為科學可能性的內在依據(jù)進行分析,并詳細研究了科學的教育學以及其價值觀念,以及提出了教育科學化的任務。旨在能夠為教育學的科學化進程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張楚廷.教育就是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6(11):1-7.
[2]羅蒂,R.哲學和自然之鏡[M].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27.
[3]王洪才.教育學:學科還是領域[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72-78.
[4]莫蘭,E.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M].陳一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