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玲
甘肅省甘谷縣人民醫(yī)院 甘肅甘谷 741200
穴位推拿治療新生兒腸絞痛的臨床研究
王秀玲
甘肅省甘谷縣人民醫(yī)院 甘肅甘谷 741200
目的:研究穴位推拿治療新生兒腸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NICU新生兒突發(fā)哭鬧、腹脹68例,并隨機劃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均為34例。對照組采取口服調節(jié)腸道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穴位推拿治療。比較2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及疼痛癥狀改善情況。結果:治療7d后,觀察組患兒臨床療效97.06%較對照組的76.47%高(P<0.05);觀察組治療后疼痛癥狀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新生兒腸絞痛患兒行穴位推拿治療,臨床療效確切,可顯著改善其疼痛癥狀。
穴位推拿;腸絞痛;腹痛
腸絞痛屬于兒科多發(fā)病,其確切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但有關專家認為[1],其發(fā)病與喂養(yǎng)方式不當、神經發(fā)育不成熟及不良情緒等相關。病理學研究顯示[2],新生兒受到風寒、便秘、及精神緊張等因素影響,易引起腸管蠕動異常與腸壁過敏反應,進而使肌肉神經產生興奮,引起痙攣缺血,從而誘發(fā)腸絞痛。目前,西醫(yī)藥物治療新生兒腸絞痛的臨床療效不理想,且副作用較多。為尋求治療新生兒腸絞痛的有效方案,本研究將研究穴位推拿治療新生兒腸絞痛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4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突發(fā)哭鬧、腹脹的68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兒均符合兒童功能性胃腸病羅馬Ⅳ標準有關腸絞痛的診斷標準,并排除急腹癥與器質性疾病。研究對象隨機均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7~25d, 6例母乳喂養(yǎng),11例人工喂養(yǎng),17例混合喂養(yǎng)。對照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9~23d, 5例母乳喂養(yǎng),10例人工喂養(yǎng),19例混合喂養(yǎng)。對比2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及喂養(yǎng)方式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予以口服調節(jié)腸道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穴位推拿治療,方法:①醫(yī)者用右手中指指腹揉患兒的乙窩風(手背掌根部中間凹陷處),30次左右;②用拇指或中指端揉外勞宮(手背側第2、3掌骨間),30次;③使用中指從拇指根沿手掌邊緣,經小天心揉至小指根,30次;④補脾土:用拇指指腹經患兒拇指橈側從指尖順時針推至指根,300次。⑤摩腹3min,揉臍2min,推上三關1min。上述2組均連續(xù)應用7d。
為緩解患兒的腹痛癥狀,可使用毛巾包裹溫水的熱水袋敷于患者腹部,使用搓熱的手心順時針輕柔其腹部,促使排氣?;驅⒒純贺Q抱,頭伏于肩上,輕拍其背部排出胃內過多的空氣。暫停吃牛奶制品,臨床發(fā)現(xiàn),有些混合喂養(yǎng)百天內的嬰兒對牛奶蛋白過敏——發(fā)生了痙攣性腹痛。由于牛奶制品可能會加重腸絞痛,因此如果腸絞痛很嚴重的話,應該避免吃牛奶制品。同時,可遵醫(yī)囑應用開露塞,以助患兒通暢排氣、排便。
①比較2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痊愈:腹痛癥狀消失,乳食及排便恢復正常;好轉:腹痛發(fā)作頻次減少,持續(xù)時間縮短;無效;疼痛癥狀無任何改善。②采用計分法評價2組患兒的疼痛程度。無腹痛、無哭鬧為0分;輕度腹痛,能忍受,發(fā)作頻次減少為1分;中度腹痛,無法忍受為2分;重度腹痛,哭鬧不止,手足冰涼為3分。
2.1 比較臨床療效 見表1。
表1 2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比較疼痛癥狀評分 見表2。
表2 2組患兒治療前后疼痛癥狀評分比較 (±s,分)
表2 2組患兒治療前后疼痛癥狀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4 1.27±0.41 0.14±0.03 16.028 0.000對照組 34 1.25±0.38 0.37±0.12 12.876 0.000 t — 0.209 10.842 — —P — 0.835 0.000 — —
腸絞痛多發(fā)于出生后2~3周的新生兒,臨床上以口周蒼白、突發(fā)哭鬧、腹脹、雙腿蜷起及雙足發(fā)涼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且常伴有吐奶、排便停止、睡眠不安等。相關文獻顯示[3],腸絞痛患兒每日哭鬧不少于3h,每周哭鬧不少于3d,發(fā)作時間至少3周。在傳統(tǒng)中醫(yī)中,腸絞痛屬于“盤腸氣”“腸氣病”的范疇。多因小兒護理不當,風寒邪氣侵入腹部或臍部,停于腸道,寒主收引,造成腸道氣機凝滯,血脈不通,不通則痛;或因小兒飲食無節(jié)制,或食物攝入過多,造成消化不了的食物在腸道中積滯,導致中焦氣機郁結不通,引發(fā)氣機升降失常,導致患兒腹部出現(xiàn)突發(fā)性劇烈腹痛。中醫(yī)治療有寒熱虛實之分,臨床以寒凝氣滯、乳食積滯兩個證型最為常見,以調理氣機、疏通經脈、溫中散寒、消食化積導滯為治療原則。
歷代名醫(yī)名家認為,腸絞痛病理為風寒邪氣、食滯等積聚腸道引起氣血不暢,經脈紊亂及陰陽失調進而導致腹痛。因此,中醫(yī)治療主要以調理氣機、疏通經脈及溫中散寒為治療原則。小兒推拿是建立在中醫(yī)學整體觀念的基礎上,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對功能性小兒腸絞痛療效獨特且無創(chuàng)傷性,容易被新生兒接受。穴位按摩是治療腸絞痛的傳統(tǒng)療法,醫(yī)者通過揉患兒的乙窩風、外勞宮與小天心等穴位,可起到驅散寒邪、疏通經脈及消食導滯的功效;通過補脾土的推拿手法,可達到益氣血、補脾胃與調陰陽的目的,同時可刺激胃液分泌;摩腹可促進消化功能,調理陰陽氣血。穴位推拿聯(lián)合,可最終實現(xiàn)臨床治療新生兒腸絞痛的目的。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疼痛癥狀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臨床采用穴位推拿方法治療新生兒腸絞痛患兒,可使其臨床療效得到顯著改善,使其疼痛癥狀得到有效緩解。
[1]褚艷麗,趙榮娟.復方胃蛋白酶散聯(lián)合酪酸梭菌活菌片口服治療嬰兒腸絞痛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6,23(4).
[2]馮文城.延胡烏藥湯治療盤腸氣痛[J].中國民間療法,2016,24(7).
R473.5
A
1672-5018(2017)03-1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