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于永軍(山東濟南)
從“沒有想到”的被動中走出來
文_于永軍(山東濟南)
這幾年,每當有腐敗分子被中紀委巡視組逮住曝光,在當?shù)匕傩罩锌倳牭揭环N驚嘆:“真沒有想到他(她)是這樣的人”“真沒有想到問題會這么嚴重”“真沒有想到他是個偽君子”,云云?!皼]有想到”,反映了人性的復雜、腐敗分子的狡詐,也反映出了識人的艱難和重要。
“沒有想到”的原因多元,就防范環(huán)節(jié)來看,盡管“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早已成為眾多反腐文件的標準用語,可在一些地方和單位,落實在具體工作上,依然閃現(xiàn)著簡單化、形式化的影子。“沒有想到”,其實就是思想簡單,沒有預料到位。這對于善良的群眾來說,屬于吃了“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虧;但就各級領導和職能部門而言,卻不應如此托辭自諒。因為這種“沒有想到”“沒有料到”,就是一種客觀上的寬容,腐敗分子正是借此而大干特干損害黨和人民利益勾當?shù)?。一再讓人們大跌眼鏡的“沒有想到”表明:雖然“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但有時候紳士往往不敵流氓,君子往往難勝小人。同腐敗分子作斗爭,必須學會復雜些想問題,善于立體看人、精準識人,以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防范腐敗分子中,無論提高對產(chǎn)生腐敗的預見性,還是增強防范腐敗的主動性,都必須頭腦清醒。這個清醒,就是把種種情況和可能,建立在事先想到、預到、謀到的基礎上。從這些年的反腐斗爭形勢看,貪腐犯罪越來越趨向智能化,反偵察能力越來越強,反腐敗斗爭“智戰(zhàn)”特征越來越凸顯。十八大以來的反腐事實表明,只有復雜些想問題,頭腦絕對清醒、絕對聰明,防腐才能有效防到點子上反腐才能摁到“七寸”上。否則,只是帶著“簡單”的頭腦走向戰(zhàn)場,遲早會走進被動?!胺馈钡轿坏那疤崾恰邦A”到位。把腐敗問題想復雜些,把腐敗分子的伎倆研究透徹些,有效筑起思想、文化、機制、技術(shù)等諸方面的立體性防線,形成“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高壓態(tài)勢,使“腐敗的賊心”不敢轉(zhuǎn)化為“腐敗的賊膽”,正是有效預防腐敗分子“上位”的要件。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審舉,審舉在核真?!睆脑搭^上治理和預防腐敗,要緊的關(guān)口是用好的作風選作風好的人,以防止權(quán)力濫用和謀取非法利益。而不被表象所惑,又是“核真”之首要。比如,對廉政口號喊得天響的人,要提防上“兩面人”的當;對擁有這樣那樣“成績”的人,要多長個心眼,弄清其功績背后的真實靈魂,以免跌進“成績陷阱”,等等。用好一個人,會撐起一片廉政藍天;錯用一個人,會造成一方貪腐土壤。善于用疑問的眼光察人,意義不僅在于防范“小人”,更重要的在于發(fā)現(xiàn)和保護“君子”。大凡能夠向公眾顯露功績的人,要么他是焦裕祿、楊善洲一樣的真君子、好干部,要么他就是徐才厚、王敏一類的偽君子、實小人。真君子、好干部,黨之俊才、國之棟梁,務必用到重要的崗位上;偽君子、實小人,黨之奸佞、國之蛀蟲,成績再多、功勞再大,也要嚴防死守、堅決不用。誠然,由于人的復雜性和心智的隱蔽性,“核真”是困難的,然而卻又是必需的。
醫(yī)生治病,往往先把病因想得復雜一些,然后一一排除,最后藥到病除;學生應試,往往把試卷想得難一些,事先一一預習準備,最終有備無患。反腐敗亦是如此,把問題想復雜些,逐條防范到位,方能降低腐敗發(fā)生幾率,求得反腐實效。反腐敗作為一場與智能型頑敵作戰(zhàn)的尖銳斗爭,必須把勝利的基點放在有效準備上,而不能寄希望于腐敗分子的愚蠢和膽怯。事先“沒有想到”,發(fā)生了問題,叫一聲“慚愧”安于自嘲自諒,從認識論角度講,是思想懶惰的表現(xiàn);從責任論角度看,則是瀆職的表現(xiàn),實質(zhì)上都是一種無能。
因此,注重復雜些想問題,從“沒有想到”的被動中走出來,爭取防腐于“意料之中”的主動,這本身就是一個長才干、提高反腐敗能力的過程。鍛造一支頭腦清醒、善于復雜想問題的反腐骨干隊伍,有利于提高反腐敗斗爭成效,有利于提高反腐倡廉的科學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