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開元
盡管世事變遷,科技進步一日千里,但在人類視覺感知領(lǐng)域,攝影的吸引力和作用還是憑借諸多優(yōu)勢而雄踞前列。其實,人的視覺器官并不總是適合觀看活動影像。相比視頻傳播,有時攝影所產(chǎn)生的固定影像畫面更加富有價值與吸引力,如果再加上歷史條件,攝影的力量更是不可替代。
在反映中國社會面貌的歷史照片中,外國人覺得最珍貴的大概要屬兩個階段:一個是清朝末年,再一個就是文革至改革開放前這段時期。在這兩段時期中,雖然攝影在世界發(fā)達國家已不算新鮮事物,但因各種原因,外國攝影師在中國從事攝影活動都有相當?shù)碾y度,這致使本應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真實面貌的現(xiàn)代工具,沒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即便如此,仍有許多執(zhí)著的攝影人按下了相機快門,用照片向世界提供了解中國的寶貴資料,這其中,既有中國人的得意之作,也有外國人的獵奇之選。
近代攝影技術(shù)的傳播,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相互了解做出巨大貢獻。在攝影術(shù)進入中國以前,外國人只能通過繪畫了解中國,雖然西方畫家的寫實功底非常了得,但將中國的風物人情畫得靠譜的卻沒幾個,因為他們當中只有極少數(shù)人真正到過中國。即使來過了,到過統(tǒng)治中心一帶的人也很少。西方畫家隔山買海,聽你說著就敢畫的人并不只針對中國。從沒到過美國的德國畫家當年也是憑著想象,畫了一幅表現(xiàn)開國總統(tǒng)華盛頓夜波特拉華河襲擊英軍的寫實油畫,結(jié)果是雖出了不少低級錯誤,但仍被美國奉為國寶,至今還掛在白宮里。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視覺表現(xiàn)再離譜,也要強于文字描述。
相比之下,中國想要了解西方的熱情卻少了許多。據(jù)說18世紀末期,英王特使抵達中國的時候,將一部有關(guān)英國社會發(fā)展的巨著呈給乾隆皇帝。這部大約15本一套的巨著,全部由繪畫編成,將英國這個只有24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家的方方面面全部畫在紙上,不遠萬里送給中國的皇帝欣賞。而乾隆大概只看了豪華的封面,便束之高閣,再不過問。如果當年中國也將這么一部描繪中國風貌的巨著送給英國,想必英國人一定會好好研究一番。
雖然寫實風格的繪畫作品已經(jīng)非常接近真實,但比起攝影來,在反映人物事件、風土人情方面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大約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段時間,在中國尤其是在北京拍攝風物人情的西方人實在就那么幾位,能夠完好保存至今的照片林林總總也不過幾百張,對于熟悉此類照片的人來講,照片中看到的都是老面孔。
說起來,當時的慈禧太后肯定是最有條件接觸攝影這個新玩意兒的中國人,盡管她不是第一人。但算來數(shù)去,慈禧也就留下了為數(shù)不多的“正規(guī)”照片,全算起來不過20來張。慈禧第一次出現(xiàn)在照片中是1902年從西安回北京時,當時慈禧自永定門入京,在正陽門內(nèi)舉行回朝儀式,一群歐洲人聚集在城墻上觀看,其中有攜帶相機者,順便將正在抬頭張望、舉手帕致意的慈禧拍了下來。這張照片后來被廣泛刊登在西方報紙上,算是流傳最早的一張有關(guān)慈禧的照片。后來,慈禧開始接觸人像攝影,攝影師有裕勛齡和日本人山本贊七郎,故宮內(nèi)務(wù)府還為此設(shè)立《圣容賬》(宮廷賬簿的一種——編者注),專門記錄慈禧的衣服、首飾以及照片的裝裱、使用情況等。這些照片現(xiàn)在大多保存在故宮博物院,數(shù)量極為有限,有機會看到原件的人甚少。慈禧的照片大致可分為4類:一是化裝照,比如扮觀音等;二是與后宮妃子、格格、女官及外國公使夫人等人的合影;三是起駕與乘輿前往仁壽殿的照片;四是20余張標準特寫照,均攝于頤和園樂壽堂。大約在1904年6月前后,上?!稌r報》陸續(xù)登載了正書局販賣慈禧照片的廣告,差不多同一時期,上海的耀華照相館也開始出售慈禧照片。1905年,天津的照相館也開始將慈禧相片放到櫥窗里以供人們選購。1904年,慈禧照片剛上市時,值洋元1元,未標明尺寸。而在當年10月后的廣告中,標示8寸的慈禧照片標價1元,6寸的5角,多購還可以打折?;究梢圆聹y,買這類照片的人,不是洋人就是中國的有錢人,平民百姓只有看看的份兒。
除了拍攝中國當權(quán)人物,有條件玩攝影的西方人對任何階層的中國人都感興趣。19世紀,英國人在中國拍攝的照片里就會出現(xiàn)乞丐和小販。在他們看來,這些人的形象跟慈禧太后一樣重要。西方攝影師們渴望通過照相機,打開中國閉關(guān)鎖國的厚重之窗,記錄下這里的真實情景。
自攝影術(shù)發(fā)明以來,西方人很快將其運用到媒體、醫(yī)學等領(lǐng)域,從了解自己到了解別人,攝影無不一一滲透。而在1920年代以前,攝影的作用與價值在中國人的意識中還是一片空白,好像除了在影樓拍個全家福之外,攝影就沒什么其他用途了,至于用相機記錄與己不相干的事情與人物,更是根本沒想到。末代皇帝溥儀愛追時髦,以他的財力,照相機和那點兒耗材肯定不是問題,但他除了給皇后婉容拍些人像照片之外,似乎沒再留下什么影像記錄。溥儀的英文老師、蘇格蘭人莊士敦曾建議他閑來無事時把故宮的宮殿建筑和皇家歷代所藏珍貴畫作拍成照片,一做永久保藏,二可編輯成冊,供人隨時欣賞,三是自己有多少寶貝,有照片為證,心里也有個底。故宮里的珍貴物件豈止萬件,總不能叫人取來一一觀賞。溥儀聽后也覺得有道理,便請了北京一家美國人開的照相館每天下午到故宮拍照。可惜沒拍多久,故宮就著了一場大火,將準備拍攝的許多文物付之一炬。而這個時期,英美等國家博物館里的藏品都已有照片存檔。早在1880年前后,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就命人將英國王室的居住環(huán)境和重要物品拍攝成照片,以供過目備查。相傳在她的宮殿里,特別是已故丈夫的房間,每撤掉或換上一件物品時,都要拿出照片來比對,盡力保持原樣。
進入20世紀后,中國的上層統(tǒng)治階級開始對攝影有了“好感”。在北京使館區(qū)外國人開設(shè)的商店里,人們可以方便地買到照相機和攝影耗材。不過,彼時的攝影仍與大眾無緣,只有一些特權(quán)階層和有實力的攝影專業(yè)人士,才能用得起昂貴的攝影耗材,拍攝大量與己無關(guān)的新聞紀實照片。此外也有一些外交官、商人、富有的旅行者,拍攝了不少有關(guān)中國的照片。只可惜這些照片被發(fā)表得極少,大多隱匿民間,或被毀掉。
我曾在美國密歇根州大學的一所小圖書館里看到上千張攝于1908年前后、有關(guān)中國的照片,拍攝者為當時的美國勝家牌縫紉機駐華銷售代表。美國于20世紀初研制成功的廉價照相機和膠片,使美國人參與攝影的熱情高漲,人到哪,照片就拍到哪。今天看來,出自美國人之手的、有關(guān)中國的照片數(shù)量應當相當可觀。
西方人可以通過他們發(fā)明的攝影術(shù)進一步了解中國。而相比之下,由中國人拍的外國照片非常少。中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在英國待了7年,后來又到美國待了3年多,卻沒看到老舍在這兩個攝影很發(fā)達國家拍的照片,在他多少萬字的著作中也沒提到。老舍是個典型的文化人,當年都沒想到利用攝影這個最有說服力的手段去描述一個陌生的社會,一般人就更甭提了。
雖然攝影行為由人的主觀意識決定,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誤導眭,但有一點值得肯定,在中國攝影尚未普及的時代,外國攝影師所拍攝的有關(guān)中國的照片,是佐證中國近代社會、軍事、政治以及風貌民俗變遷發(fā)展的重要影像資料,不僅為外國人了解中國,也為如今我們了解自己的過去,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