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其華
美國歷史上偉大的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出身貧寒,連一本書也買不起,但他堅持在教室外旁聽,流連于鄰居家的舊書,用燃燒后的木頭在粗糙的木板上一遍遍涂抹……在快樂的讀書中,林肯一步步成長為赫赫有名的執(zhí)業(yè)律師、美國總統(tǒng)。
大凡林肯那樣的成功人士,無不從讀書起步,以讀書為樂,而成就輝煌的人生。與書為友,以讀書為樂,誠如朱熹所言:“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闭嬲龅搅耍松匪闶怯辛艘粋€正確的起步。繼之以不懈的努力,盡可能地多讀書,吸收前人的思想養(yǎng)分,人生大致能有個不錯的結(jié)局。“讀書不能改變?nèi)松拈L度,但可以改變?nèi)松膶挾取Wx書不能改變?nèi)松钠瘘c,但可以改變?nèi)松慕K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世間讀書人無數(shù),能有所建樹者寥寥,也是事實。魯迅先生說,書讀得多了,文章自然也就寫出來了,可魯迅終究只有一個,其中緣由,無非怎么讀、讀什么。
讀前人之書,是謂讀“有字之書”,是讀書做人的必由之路,可以增進知識,啟蒙智慧。然而只讀有字之書而忽略了社會實踐,躲在書齋里獨自沉醉,“兩耳不聞窗外事”,難免讀成書蟲。魯迅先生也曾說:“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如此讀書,只能在前人的故紙堆中徘徊而迷失。
明代林希元說:“自古圣賢之言學也,咸以躬行實踐為先,識見言論次之。”經(jīng)典的作品,無一不是來自實踐。達爾文親身實踐而成《物種起源》,創(chuàng)立進化論;馬可·波羅遍游中國,才成就他的游記,對新航路的開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經(jīng)典來自生活,來自社會,是人生這本無字之書的高度結(jié)晶。讀書者在博覽群書的同時,既要體味作者的精神人格,更需用學到的知識細察人生、社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唯其如此,才能化知識為力量,走出書齋而能指點江山。
王陽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認為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才稱得上“善”;陶行知先生直接就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讀書人只有將有字之書讀到爛熟于胸,化而為社會實踐的起始資本,進而細讀社會人生這本“無字之書”,不斷提升自己,鑄就自己的“心靈之書”,才能成為合格的讀書人,也才敢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點評
文章以“成功”為標桿,倡導讀書以“有字之書”始,同時重視實踐,體味作者精神人格,細察人生、社會,最終“知行合一”,鑄就“心靈之書”,層次推進順暢,論據(jù)充實。
從各部分論證來看,文章重在解釋“為什么讀”,關(guān)于“怎么讀”的問題提出來了,卻未作深層闡述。將“成功”作為讀書的目的,立意上也有些單薄。標題“經(jīng)典即人生”與文章內(nèi)容不太切合。
另外,第2段的引用從作者到內(nèi)容均有誤,“布衣暖”一句應該是宋代鄭思肖的話,“菜根香”應為“菜羹香”,“讀書滋味長”應為“詩書滋味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