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生 文并攝
一把打氣筒和一個堅守了18年的人
劉生生 文并攝
時光倒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時,無論你是做什么職業(yè)的,大家都騎自行車出行,騎自行車的人也成了這個城市里一道流動的風景。今天,要講述的就是一把自行車打氣筒和一個老人的故事。
1978年,54歲的老戰(zhàn)士曹營章因身體原因提前離休,他沒有頤養(yǎng)天年,而是在位于沈陽市和平區(qū)文化路和平廣場附近的自家后院臨街處,設立了“老戰(zhàn)士為人民服務免費打氣站”,一干就是18年,直到1996年去世。
曹老為民服務這18年,用辛勞與汗水書寫了平凡而感人的生命篇章,用無私奉獻的精神樹起了人格的高尚豐碑!他從改革開放起步,在社會上“一切向錢看”的風氣盛行時,堅持學雷鋒做好事,不圖名利盡義務,鮮活地演繹了一個現(xiàn)實版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連續(xù)劇,一演就是18年。
曹營章當時沒有想到學雷鋒做好事會遇到這么大的困難。平均一天用壞兩把打氣筒,他每天要花半天時間來修理,還要用自己的退休金每年新買幾十把打氣筒。搭著錢挨著累,自己身體又不好,家里外面風言風語,社會輿論壓力一度使曹老陷于崩潰邊緣,但他以老黨員老戰(zhàn)士的革命精神,挺過來了,并堅持下去。
1989年開始,《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省市各級媒體多次報道曹老的事跡,一時廣為傳揚。曹老去世后的第二年,沈陽市為弘揚曹老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市內5個區(qū)設立了100個“曹營章式學雷鋒義務打氣站”。
跨入新世紀,汽車進入家庭開始唱主角,自行車在生活中被漸漸地邊緣化,打氣站自消自滅,唯有“曹營章精神”永存。
征集令
不知不覺,鏡頭成為了記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也喜歡舉起相機記錄難忘時刻,如果你也喜歡用鏡頭講述故事,不妨來信告訴我們?!爸v述攝影故事,品味精彩人生”,把你的故事和照片一起發(fā)送到《樂活老年》郵箱lhln100@163. com,每期將選登部分精彩作品。
劉生生 高級記者,中國晚報攝影學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沈陽市攝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德藝雙馨會員,全國晚報首屆十佳攝影記者。近年出版的圖片書《沈陽30年100個記憶》用攝影記錄自己的城市,此書被評為2013年遼寧省優(yōu)秀圖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