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作為課程改革的主要載體,正承受著新舊理念交替的壓力,如何開展課堂也就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所要探討的一個話題和我們一直致力追求的目標。對于英語這門具體課程而言,無論在高中還是大學都是一門必修的文化基礎課程,所以英語課堂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雖然在課堂中存在著種種困難,但教師都應該開動腦筋,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在英語教學中,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并要聯(lián)系學生實際情況,提高和改善英語課堂的效果。
關(guān)鍵詞:高職院校;英語;有效課堂;教學行為
加拿大心理學家亨特認為:“教師適應學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备呗氃盒S⒄Z教學也不例外。教師需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既要注重傳授給學生知識,又要注重學生能力鍛煉和培養(yǎng),這樣才能達到英語教學的目標,同時這樣的教學才算有效的課堂教學行為。
一、 營造語言氛圍和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我們不能只注重學生閱讀與得分能力,重要的是注意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語言能力,促進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實踐證明,語言環(huán)境對于人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為什么學生學習母語比學習英語輕松的原因。因此,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保障,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英語學習環(huán)境,給學生提供聽英語、說英語、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練習的機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盡量用英語授課,用英語組織教學,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練習英語口語,積極用英語思考問題,同時在接受大量英語信息輸入的過程中也豐富了學生的英語知識,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傊寣W生在生動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 幫助學生掌握足夠的語言基礎知識
首先,需要教師著手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加強學生在基礎知識上的練習,例如:單詞、詞匯、語音、語調(diào)、句型、詞組,以及復合句之間的關(guān)系等,高職學生由于在中學階段的基礎沒有打好,所以對基礎知識理解不夠透徹。所以,教師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重視語法、詞語用法的講解,注重分析復句和難句,加強學生對句型及句子翻譯、聽說等的練習。
其次,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逐漸走向“語篇”教學這一新型教學模式。實際上,語篇結(jié)構(gòu)方面的知識也屬于語言能力范疇,很多專家學者認為語言教學應注重語篇教學,這是因為語言本身并沒有實際的交流價值,只有將其充分應用于交流交際過程中,形成一定篇幅的語言文字,才能產(chǎn)生實際價值。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以“整段”或“篇幅”為教學單位,讓學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英語句子的實際含義。同時,英語教師應注重加強學生“語篇交流”能力的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三、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
語言和文化息息相關(guān)、密不可分、相互滲透。在充分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學習語言,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語言,只有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將相關(guān)文化貫穿于知識學習過程中,才能高效實現(xiàn)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提高學生利用英語進行交流、交際的能力。因此,英語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構(gòu)建相應的文化情境,滲透相關(guān)的文化知識,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風俗習慣、人文背景、政治體制等,使學生深入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異,并拓展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語言辨析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對文章中含有豐富文化意義的詞語和典故,通過旁征博引的方式介紹給學生,還可以利用電影、幻燈片、錄像等電教手段,將異國人情風俗、歷史藝術(shù)、交際習慣等內(nèi)容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此外,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圖片展覽、參與專題講座、參加課外活動等,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學生積累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四、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習慣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之外,還要教會學生如何正確使用工具書,如何利用工具書快速查到所需詞匯,如何利用工具書完成閱讀任務等。教師應做好相應的檢查工作,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前提,學生只有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才能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國內(nèi)外很多專家都指出:“建設終身學習型社會是世界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共同趨勢,也是必然趨勢。”二十一世紀,人類真正邁進了學習型社會,每一個人都必須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不斷適應變化發(fā)展的社會,不斷滿足社會所提出的多種要求。
總之,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要想使課堂行為變得更加有效,就必須從學生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出發(fā),結(jié)合各專業(yè)的知識點,對國內(nèi)外多種教學理念和形式進行消化、吸收,變成自身的教學理念和行為,從而讓高職院校英語課堂教學行為變得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2]高慎英.有效教學的理想[J].課程教材教法,2009(04).
[3]王燕.對改革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思考[J].湖北三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02).
作者簡介:
宋琳琳,講師,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職業(yè)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外語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