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霞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6--01
一、《笠翁十種曲》研究現狀
《笠翁十種曲》是明末清初劇作家李漁的戲曲作品集。此書自問世以來就飽受爭議。在清代,封建文人大多將李漁與其劇作混為一談,主觀色彩比較濃厚,對李漁的評價褒貶不一,連帶著對其《笠翁十種曲》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少有公允。有極力推崇《笠翁十種曲》者,如黃周星在《制枝曲語》中贊其“情文俱妙,允稱當行”。[1]也有不屑一顧者,如黃宗羲在《胡子藏院本序》中詆毀道:“李漁之蹇乏,全以關目轉折,遮傖父之眼,不足數也?!蔽ㄓ袟疃鲏墼凇对~余叢話》中的評論還算公允:“《笠翁十種曲》,鄙俚無文,直拙可笑。意在通俗,故命意遣詞,力求淺顯。流布梨園者在此,貽笑大稚者亦在此。究之位置腳色之工,開合排場之妙,科白打渾之宛轉入神,不獨時賢罕與頡頏,即元、明人亦所不及,宜其享重名也。”[2]
民國時期,戲曲大師吳梅給予了《笠翁十種曲》高度的肯定:“翁所撰述,雖涉俳諧,而排場生動,實為一朝之冠。”[3]也肯定了李漁在戲曲藝術方面的成就:“科白之清脆,排場之變幻,人情世態(tài),摹寫無遺,此則翁獨有千古耳?!盵4]這一時期對《笠翁十種曲》的關注焦點普遍集中在其藝術成就上,胡夢華的《文學批評家李笠翁》、朱東潤的《李漁戲劇論綜述》等論著均從戲曲理論方面深入研究《笠翁十種曲》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解放之后,李漁在劇作上的成就得到了學者們的肯定,《笠翁十種曲》的藝術成就地位也得以確立,但其思想的庸俗低下也幾成定論,學界大多認定《笠翁十種曲》“思想成就和語言風格都很庸俗低下”[5],“實際上是替封建統(tǒng)治者,特別是清代初年的統(tǒng)治者來欺騙人民”[6]。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學者們研究視野的日益擴大,《笠翁十種曲》得到的評價也日益客觀公允,除了對《笠翁十種曲》藝術成就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外,對其思想意義的客觀看待也打破了以往一筆抹殺的偏見,如許金榜的《李漁劇作思想成就色議》認為“李漁所處的時代是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的時代,李漁的劇作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新觀點、新思想,打上了新時代的烙印”。也有不少學者持較為謹慎的態(tài)度,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時也沒有忽略其不足。
相對于國內《笠翁十種曲》研究的日益成熟與完善,海外學者的研究也毫不遜色。早在17世紀,《笠翁十種曲》已經流傳到日本,19世紀末還曾傳入歐洲,被譯為德文、法文、英文等多種版本。日本的青木正兒和崗晴夫、美國的埃里克·亨利及德國的馬漢茂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韓國的學者研究中國戲曲起步較晚,在1990年之后才出現了一些以《笠翁十種曲》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論文。
新世紀以來,國內關于《笠翁十種曲》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增多,諸多優(yōu)秀的碩博論文不斷涌現,如盧壽榮的博士論文《李漁戲曲小說研究》、周建民的碩士論文《論李漁傳奇創(chuàng)作的新異性》等再次將《笠翁十種曲》研究引入人們的視野中。
二、《笠翁十種曲》女性形象研究現狀
目前關于《笠翁十種曲》的研究日益成熟,但大多集中在對其藝術成就的肯定和思想爭議這兩個方面,涉及人物形象的論述較為少見,對女性形象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
王紅梅《李漁的婦女觀》一文通過對李漁的“貞節(jié)隨性”、“才無牝牡”等觀念的闡述,分析了李漁具有進步意義的女性觀。王燕燕《從<十種曲>看李漁的女性觀》系統(tǒng)地分析了李漁女性觀的特點、對女性的肯定和局限以及形成的原因。兩者都未深入涉及女性形象的塑造問題。姚安《論李漁的<十種曲>》第二章有關于人物形象塑造的論述,但重點在于強調人物形象塑造的不足與缺陷,對女性形象塑造也只是幾筆帶過。及至駱兵的《<笠翁十種曲>女性形象的審美文化闡釋》,才第一次涉及李漁戲曲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問題,但全文著重闡述女性的個性解放意識及獨特的時代精神和藝術思維的創(chuàng)新,對作品中女性形象本身缺乏研究。劉飛飛《<笠翁十種曲>女性形象研究》一文開始進一步深入研究李漁戲曲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問題,將《笠翁十種曲》中的全部女性劃分為貴族女性、平民女性和青樓女性三類,系統(tǒng)地分析了《笠翁十種曲》中整體的女性形象,涵蓋范圍較廣,上至妻妾姨娘,下至丫鬟姑婆,從大家閨秀到風塵女子,均在分析之列,并未突出《笠翁十種曲》的主要女性形象。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對《笠翁十種曲》的研究雖然已經全面而深入,但其女性形象的研究仍然是比較薄弱的一環(huán),是一個關注度不夠的前沿問題。
《笠翁十種曲》展現了明末清初社會解放思潮影響下李漁思想的進步性和創(chuàng)作意圖。明朝中期之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市井階層不斷擴大,人們開始自我覺醒,市民意識不斷膨脹。隨著程朱理學不斷受到沖擊和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逐步瓦解。經歷明清易代的李漁無疑受到了這股思想解放潮流的影響,他肯定情欲的合理性,然而在封建思想舊觀念仍然占主導地位的等級社會中,他并不能完全脫離時代和歷史的局限,這就決定了《笠翁十種曲》中的佳人形象體現出他具有矛盾性和兩面性的女性觀,也從不同程度上體現了他的女性價值觀。體現了李漁既屬新時代的覺醒者,擁有平等、自由、獨立的意識,又擺脫不了時代、階級、地位身份的局限性。
注釋:
[1]《李漁全集》(第十九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頁。
[2]同上,第325頁。
[3]吳梅《中國戲曲概論》卷下《清總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176頁。
[4]同上,第191頁。
[5]《中國文學史》(社科院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4頁。
[6]周貽白《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綱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60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