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當下的P2P亂象大多來源于無力的風控,而普通投資者更是由于缺乏風險識別技巧和風險防范能力,才屢屢“踩雷”。
P2P行業(yè)低門檻、高體驗的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參與其中,但在這股投資熱潮的背后卻是一些被人詬病的行業(yè)亂象,如平臺跑路、監(jiān)管缺位、風控虛設等現象,這些問題使得P2P成為繼民間借貸后另一個高風險投資品種。
P2P設立資金池的風險及防范
隨著P2P問題平臺的不斷增加,P2P行業(yè)也越來越受到質疑,一些不明就里的投資人偏激地認為P2P網貸和“跑路”、“騙子”幾乎是同義詞,但稍微深入地進行分析就會發(fā)現,很多P2P平臺運作不規(guī)范、采取資金池運作模式是其倒閉的一個主要原因。
(一)資金池的形成方式
資金池,顧名思義就是把資金匯集到一起,形成一個像蓄水池一樣的儲存資金的空間。在銀行、基金、房地產或是保險領域,都有資金池的運用案例。例如,銀行就有一個龐大的資金池,吸收存款流入資金,發(fā)放貸款流出資金,使這個資金池基本保持穩(wěn)定?;鹨灿幸粋€資金池,申購和贖回資金的流入流出使基金可以用于投資的資金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P2P 平臺原本作為信息提供方,其本身與借貸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無關,標的違約與否只是投資者與資金需要方之間的問題。但是當前許多P2P平臺超越了信息提供方的角色,以“做市商”的角色進入這一市場,在資金供需雙方之間設立了一個自己可以全權處理的資金賬戶以方便自己的業(yè)務操作(包括顯性的業(yè)務與某些隱性的業(yè)務),但這個賬戶將會引發(fā)一系列的風險。
“資金池”通俗地就講是一個資金賬戶,里面的資金可以被平臺全權處置,其產生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投資者充值產生
P2P平臺在投資期會要求投資者進行充值,這部分資金從充值到用于項目投資存在一個時間差。由于時間差的存在,平臺賬戶余額會穩(wěn)定下來,并且隨著投資者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存在監(jiān)管的情形下平臺對這部分資金有全權的處置能力。
2.融資者付息產生
類似于第一種方式,當融資者付息時,利息到賬與投資者在投資或取現會形成時間差,這種時間差也形成了一定的“資金池”。
3.虛假項目以及“做市商”模式產生
虛假項目就是P2P平臺虛構融資項目,使投資者將款項匯入自己賬戶,此行為涉嫌非法集資。而“做市商”模式指的是平臺先以自身名義收集資金,等到出現項目時再進行放貸,這種模式存在著主體錯配與風險錯配等風險,在存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極易出現龐氏騙局。
(二)資金池會產生的風險
中國銀監(jiān)會在互聯網金融的監(jiān)管問題上反復強調過,P2P是一種信息中介,首先要保證的就是不能搞資金池,那么為什么銀行能搞資金池,而P2P網貸就嚴厲禁止呢?因為環(huán)境完全不同,銀行是有政府信用擔保的,但網貸行業(yè)卻不行,每一個網貸平臺都是一個小個體,其抵抗風險的能力遠遠弱于銀行,如果再用資金池,就會有以下風險發(fā)生。
1.資金池容易產生道德風險
從跑路的平臺公司來分析,無一例外的全都是資金池模式,投資者把錢打到平臺,再由平臺決定借給誰,大把大把的現金都進到了平臺的賬戶上,稍有風吹草動,平臺老板拿錢跑路幾乎是必然的。如果不是資金池,投資者的錢直接借給借款人,那么平臺根本就沾不上錢,就是想跑路也沒有動力。
2.龐氏騙局風險
一個平臺不斷地借新換舊,其所有壞賬與利息均以新債覆蓋,收入并不來源于項目收益本身,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所謂的“龐氏騙局”,此時項目的收益對機構運轉已不重要,唯有不斷有新資金進入才能維持機構運轉,其本質已類似于“傳銷”。
壞賬率的高低是識別龐氏騙局的主要指標,對于充分分散的標的,有一條簡單的公式:
投資者收益=企業(yè)利息-壞賬率
企業(yè)的利息支付受制于盈利水平相對固定,若保障投資者收益在一個相對高位則需要一個十分低的壞賬率,在征信系統(tǒng)發(fā)達的美國,大型P2P網貸公司Lending Club的數據顯示,其壞賬率一度高于10%,而在征信制度缺失的國內,一些P2P平臺自身提供的壞賬率竟長期低于1%。如果壞賬率被人為掩蓋,那么為了遞補投資者收益,平臺以“資金池”為依托借新還舊(龐氏騙局)的概率就變得很大。
這種騙局對大型金融機構產生的破壞性難以估量。如果將上面的平臺跑路比作急性病變,那么龐氏騙局就是一種更加危險的慢性病,它會使得風險雪球越滾越大,當騙局被揭露時,往往會對行業(yè)造成巨大沖擊。
3.挪用與自融風險
平臺拿“資金池”里的資金去買股票,買債券,做回購,甚至借給其他平臺等,都屬于挪用。自融是挪用中的一種,平臺把錢拿來擴展自己的經營,收益由平臺獨享,而風險則由投資者隱性承擔。
4.風控制度被踐踏的風險
既然所有的資金都在一個賬戶里,并且平臺能隨意挪用這些資金,那么實際上也不需要設立所謂的“風險保障金”,平臺可以隨意擔保,原本應該有的風險控制制度因為“資金池”的出現被隨意踐踏。
一些平臺主動運營的資金池主要表現為拆標、期限錯配、發(fā)標方式轉換。虛假標、自融等問題,都與這種類型的資金池息息相關。
(三)資金池的風險防范措施
將“資金池”風險作為P2P投資的首要風險,不僅是因為其危害巨大,更是因為只要“資金池”的風險存在一天,對于投資者而言許多風控措施都是一種虛設,只有剝奪平臺操作資金的權力,才能進行有效的風險控制。endprint
今年2月中國銀監(jiān)會辦公廳關于印發(fā)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yè)務指引的通知,明確要求網貸平臺必須與商業(yè)銀行簽訂資金直接存管協(xié)議,商業(yè)銀行對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系統(tǒng)的數據接口,能夠完整記錄網絡借貸客戶信息、交易信息及其他關鍵信息,并具備提供賬戶資金信息查詢的功能。
識別P2P平臺是否會跑路的關鍵指標
2011年,全國的P2P公司不過區(qū)區(qū)幾十家,截至2016年底,數量已經增長到近4000家,行業(yè)發(fā)展可謂迅猛異常。但眾所周知,P2P行業(yè)在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問題平臺層出不窮,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累計問題平臺已達1000余家。隨著觸目驚心的“e租寶”、“中晉系”事件爆發(fā),人們一度“談P2P色變”。
因此,普通投資者如何識別P2P平臺是否會跑路已經成為保護自己財產不受損失的一項重要工作。投資者應當從以下幾個關鍵維度考察P2P平臺,識別其安全性。
(一)平臺待收金額
平臺待收金額代表了平臺上放貸人未收回欠款的總額。一般而言,運營良好的正規(guī)平臺待收金額波動較小,相對平穩(wěn),而年底較容易出現集中提現的情況,待收金額會有下降的趨勢。
如果待收金額大幅度下降,只減不增,則可能是平臺遇到了瓶頸,交易量下降。如果平臺只借不還或者拿新借款還舊借款,自然會出現待收金額只增不減的情況,如果這一數據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則平臺很有可能是預備跑路的欺詐平臺。
(二)平臺新增借款
新增借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段時間內平臺的發(fā)展情況,穩(wěn)中有升比較正常,新增借款驟然增加,資金鏈斷裂、跑路風險較大;驟然減少,自融、非法集資的概率較大。
(三)平臺投資金額
投資金額是平臺當天的投資總額,一般而言,投資金額是穩(wěn)中有升。如果投資金額連續(xù)下降,則平臺倒閉的風險很大。
(四)平臺投資人數
投資人數是指平臺的活躍投資人,平臺投資人數如果出現連續(xù)下降的情況,那么平臺的資金鏈容易斷裂,倒閉風險很大。不少問題平臺都符合這一趨勢,結果也均是大同小異,符合問題平臺趨勢的基本最后以跑路、倒閉出現提現困難等告終。
如何識別P2P平臺是否有假標
每個行業(yè)都有欺詐行為,P2P作為金融行業(yè)的一員更是難以幸免。假標或者叫假項目,已經成為P2P投資人上當受騙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統(tǒng)計,截至2017年底,共計出現的幾百家問題平臺中有近半涉及假標。如何識別假標,是P2P網貸投資者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的重要標志。
(一)制造假標的目的
假標,簡單地說就是不存在的借款需求。平臺方面發(fā)布虛假項目(標的)的目的無非四個,如下圖所示。
1.詐騙
多見于新建平臺,此類平臺的目的就是圈錢跑路,往往配以高息,托管、保障等基本規(guī)范全無,利用假標吸引投資者進行投資,當投資者資金匯進資金池賬戶后便卷款潛逃。
2.龐氏騙局
簡單理解就是借新還舊。一般發(fā)生在對借款進行本息擔保并且不進行資金托管的平臺,由于風控缺位,或者壞賬率高使得平臺只能以借新還舊的形式存續(xù),為了大量地借新往往采取虛構借款標的的方式,危害在于資金鏈斷裂。
3.自融
多用于輸血給自有實業(yè)或償還債務等,自融對于傳統(tǒng)金融來說是一條紅線,但是平臺可以運用虛假標的繞道自融,一旦平臺資金無法維系,平臺就難以正常還款,存在極大的風險,比如之前的盛融、深圳的錢海創(chuàng)投。
4.虛增人氣
一些平臺出于營銷或者提高人氣的目的,在實際借款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設立虛假標的物。這一類往往會被誤以為平臺人氣旺,對于注重平臺人氣的投資人,尤其需要注意。有這種行為的平臺并不少,很多平臺是上線就發(fā)假標,用以避免平臺資金的大量流失,由于沒有實際借款人的存在,平臺方將背負償還利息壓力。
還有一類是借款人發(fā)的假標。由于某些P2P平臺風控水平低,對借款人身份信息核查不到位,導致借款人以不同身份在P2P平臺上發(fā)布大量虛假借款信息。
(二)假標的危害
1.易導致自融、跑路等行為
假標是平臺自融的典型手法。某些平臺為拉攏資金,不惜上線大量的假標以吸引投資者,而籌集所得資金最終被平臺挪用,存在著大量“借新債還舊債”、資金池黑箱操作、期限錯配等違規(guī)行為。一些平臺倒閉或者跑路之前,發(fā)行大量假標,迅速積累巨額資金,然后攜款跑路,給投資者帶來重大損失。從這個角度來看,發(fā)布假標實際上是一種詐騙行為。
2.投資者資金無法保障
由于假標中不存在真實的借款人和借款需求,實為平臺自導自演的項目,最終還款來源實際上是平臺本身。平臺自身作為借款人,缺乏各種風險保障措施,所借資金也并非用于正常企業(yè)生產運營。一旦平臺資金無法維系,平臺就難以正常還款,帶有極大的風險性。
(三)如何判斷假標
虛假標的騙局層出不窮,投資者要想避免踩雷風險,應該從平臺信息和標的信息兩方面入手。
平臺信息方面,綜合眾多跑路平臺可以看到一些虛假標的平臺的共性,遠離這些平臺能降低中雷風險。首先,平臺造假虛構公司情況及背景,網站頁面山寨。比如有的平臺地址顯示為某大廈不存在的樓層,有的平臺辦公地址在菜市場,網站設計簡陋甚至是抄襲其他平臺,另外有些網站從ICP備案號可以發(fā)現是關聯平臺。
其次,平臺鼓勵投資人把資金轉至私人賬戶,不愿意接受第三方托管,這是跑路平臺會通常采取的模式。
標的信息方面,投資者可以通過4點(如上圖所示)辨別是否為假標。
(未完待續(xù)……)endprint
財經界·上旬刊2017年9期